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德日对待二战态度差异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同样是当年的战争发起国,德国和日本呈现在世人面前却是两个极端,两国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各自罪行的态度截然相反。本文从两国的政要和普通民众对待二战态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两国的不同之处;试从地缘政治、各自历史发展过程的战争历程、对战争反省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根源以及军队领导人的战后待遇的角度来说明两国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小生产理论的再认识──毛泽东晚年失误之理论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原因做了概括。决议指出,毛泽东晚年失误,除了国际──苏联领导人对中国施加巨大压力和社会历史──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的原因外,其思想理论上的根源在于:“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著作是我们行动的指针,但是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从领导思想上来…  相似文献   

3.
吴长权  荆博 《理论界》2014,(6):174-176
军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战争指导理论教育引导官兵,使官兵通过纷繁复杂的战争现象,充分认清战争的根源、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功能和战争的制胜机理等关于战争的基本问题。本文以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视角,从战争动因的扑朔迷离模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战争性质的判断,武器装备的效能升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战争制胜机理的定位,作战方式的"慈化"趋向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战争准备的指导等方面探讨了军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赵景梅  胡健 《江淮论坛》2012,(4):188-192
通过《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歌可以发现,东西方在战争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异性:从战争的目的来看,东方主要是保家卫国,西方侧重于暴力扩张;从战争的审美来看,东方尚武,西方嗜血;从对战争的反思来看,东方厌战、渴望和平,西方则对战争无限向往。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东西方的地理条件、政治意识和社会文化的显著不同。东西方的战争文化特征在当今中外领土争端中得到了强烈的映射。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中,对中日甲午战争问题,大都侧重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环境等综合性的角度加以分析。这种分析虽然全面,但也不免失之笼统。本文侧重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的经济根源、直接的经济动因及经济影响,以便能更深刻的认识甲午战争对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作用。一、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与半封建的农业并存是日本极具侵略性的经济根源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各国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所形成的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类型,不仅对以后农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6.
当今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时期,对教育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兴趣,尤其是对“问题学生”的探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试图解决这一世界级的难题。但对其产生的根源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又怎样能较好地从根本上去抑制问题的出现。“问题学生”的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恶化在社会。我们必须首先把好家庭关,其次是净化社会风气,再次是抓好学校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在其存在的320年间,充满着与辽、金、西夏、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与杀戮,在一次次的对外战争中,宋朝却总是处于弱势地位,除了经常性的大溃败,还要向对方进贡惊人的巨额岁贡以购买和平。这种对外战争的软弱无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里我将透过宋朝军事体制的弊端来探寻其军事和政治上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当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到能够对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某种概括和总结时,艺术生产的目的问题就被作为一个基本的美学范畴提出来了。过去形形色色的艺术家、美学家各各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阐述了艺术生产目的的一些问题,也有过不可抹煞的贡献,但始终未能全面、科学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其根源何在呢?除了一般的剥削阶级阶级偏见之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只从艺术的本身去把握,探讨艺术生产的目  相似文献   

9.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媒体现场直播的现代战争。各种新闻媒介都全方位地参与并渲染这场区域战争,报纸、电视、互联网、广播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各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这场战争。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各种媒介的行为和表现方式进行了研究,力图对战争中的媒介宣传规律进行发现与反思,并对今后我国的新闻媒体如何抢发新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50年前的那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卷入的国家和民族最多、牺牲最为惨烈的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杀。这场战争,已经成为人类历史的一个象征,它所提供给人们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战争本身,它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史的面貌,影响到战后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影响到东西方的哲学、文化和人文精神。战后,围绕着那次战争,不同国家、种族、信仰的思想家、人文学者和知识分子留下了汗牛充栋的著作、论文。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当时十分活跃的一种学术力量和精神思潮,对法西斯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与认识根源作了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11.
赵国军 《兰州学刊》2007,109(2):49-52
国内学界过去对美国国内的文化战争和国际上发动的反恐战争分别作了一定的研究,但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新保派发动反恐战争的国内根源却很少进行深入的考察.本文从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延伸的角度,对这两种"战争"作了比较分析,指出尽管文化战争和反恐战争在发生的时空以及所采用的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新保守主义参与或发起的观念战争,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根源、思维方式.二者不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且存在相互依赖和彼此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的英国,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出现了女家庭教师的形象。可以从心理与社会根源两个方面来探讨女家庭教师形象的形成原因。从她们的社会地位,她们对职业、婚姻的观点来深入探讨,家庭女教师的形象是对男权价值标准下女性形象的继承与反叛。  相似文献   

13.
边峰 《理论界》2008,(8):172-173
目前高校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比例日趋增加,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对高校学生中“特殊群体”产生的根源、类型、特点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稳定团结,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进行了探讨。本文从高校在校生特殊群体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各种特殊群体的特征并针对不同的特殊群体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被称作“存在主义之父”的祁克果关注的实际上更多是“个体的人的生存”这一基本问题,而并非由他肇始的存在主义思潮中纷繁不一的各种“存在”问题。从西方哲学史上对“存在”问题的探讨出发,通过梳理祁克果对施莱尔马赫和黑格尔关于“存在”和“生存”等概念的扬弃,找出祁克果生存思想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委托代理关系赖以建立的不同产权背景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大多数学者分析委托代理关系时。往往从既定的产权背景出发。当寻求委托一代理问题的解决途径时,不同的产权背景更容易被忽视,因为在既定产权背景下委托代理理论更多地关注委托代理激励机制的设计。基于上述原因,从不同企业产权制度出发分析委托代理机制或许可以从根源上挖掘出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为此,对以个体经济利益为代价的代理和以体制利益为代价的代理等概念做了试探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人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话语的今天,各国在对人权之必要性或人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上并不存在争议,但是对人权各权利之优先性争论颇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人权问题存在的不同立场,显然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反映了各自不同的世界地位、发展水平、价值体系和国际问题关注重点.面对各种争论和不同立场,毋庸置疑的是人权理论可以从批评中汲取营养及自我完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人权在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差别及其产生这些多元观的原因,并试图就人权问题在实践中遭遇的两难问题,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提出看法,为各国的人权政策寻求共识.当面对事关所有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时,国家间利益的交汇点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7.
<正> 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李大钊与陈独秀,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认识一致,曾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事业而并肩战斗。但就在新文化运动开始时,由于一些复杂的原因,他们在某些政治问题、特别在爱国主义问题上,就有不同的见解。这种世界观与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他们以后不同的政治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中国,随着大规模的帝围主义掠夺战争的爆发与蔓延,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18.
1930-1933年西藏与西康、青海的战争,即所谓第三次“康藏纠纷”,过去论著多因作者所处地位、立场之不同,研究角度不同,而各执一词,意见分歧。本文在事隔六十多年后,利用已公布之中外档案资料,首先,对此次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了较为客观的叙述,拟还历史的真实面目;其次,评述了英国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对战争的历史根源、性质及其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战争的原因多种多样,有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纠纷等;范围也十分广阔,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到文化等领域。但是,就国与国而言,发生战争的潜在根源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寻求利益和权力之间的平衡。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或称权力)发生了相对变动,必然会导致利益诉求的变化,并打破原有的平衡,这期间最容易导致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20.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普森 《东南学术》2000,(1):107-1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