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防范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有效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种可以用做分散,转移、对冲信用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它在设计理念、交易规则和风险收益特性方面都与传统的衍生工具不同,这种新的衍生产品为我国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为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必须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采用先进的风险识别、量化、评估模型。我国商业银行应创造条件采用以IRB为基础的ERM模型。为此,需要建立与完善真实、全面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并跟踪建立连续的信用历史数据库。要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积极发展衍生工具以分散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银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并借鉴国外经验重新塑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3.
一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资产组合管理的需要对信用风险进行转移,这不仅帮助商业银行转移了风险,而且为存量金融资产创造了新的流动性,把不流动的资产盘活,提供大量的资金进一步为客户服务.  相似文献   

4.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军 《理论界》2005,(9):225-226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原因和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利用表外衍生工具方法控制利率风险、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等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银行是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在从事场外衍生产品业务时,银行会面临一种特殊的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中,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破坏性体现得尤为明显,使参与其中的银行承受了巨大损失。本文厘清了衍生产品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定义及特征,总结了全球及中国的衍生产品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现状,介绍了国外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经验,最后,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应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国外信用衍生品以几何级数快速发展,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现阶段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高级技术人才缺乏、信息技术基础薄弱、法律体系不完善。但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如供需交易主体已经具备等。因此,我国应逐步开展信用衍生品交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塑造微观金融主体、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制定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相关法规和建立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角色,并由此导致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崛起.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归纳为利率衍生产品市场、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和股票衍生产品市场.我国中央银行应密切注意金融创新的影响;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也要注意运用金融衍生产品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8.
金融风暴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业银行作为高风险、高信用的金融企业,声誉管理比业绩更重要.一旦遭遇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刚刚起步,缺乏可探作性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在声誉风险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认识不足.二是研究不够.三是管理缺位.时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高层做起;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实现专业化管理;引进科学的舆情检测管理方法,加强声誉风险监督和管理;处理好公共关系,搞好与媒体的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9.
卢召兵 《天府新论》2007,(Z1):65-66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资金的融通和风险管理意义重大。我国住房贷款和汽车消费的发展使资产证券化的供给方面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物质基础。2005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实践阶段,但在相关会计制度、法律制度,在信用评级方面都还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蓬勃兴起,并取得快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衍生金融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风险性,使得在会计上对其进行反映和监督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是会计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以及相关规定出发,通过分析我国11家商业银行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发现我国现阶段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开始涉入衍生工具业务,以期实现套期保值、盈利等目的.但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的衍生工具业务在参与主体、交易品种、交易规模、外部监管、风险控制等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未来我国应当在加强基础制度建设的前提下合理发展衍生工具,以便在合理控制衍生工具自身相关风险的前提之下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新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启标 《东南学术》2004,(5):99-103
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想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新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要求、新趋势。在此基础上,对照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成熟经验,阐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差距,并从风险管理的文化、体制、机制、手段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无疑是过去20多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但它在分散风险的同时,由于风险管理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了不准确的信用评级,引发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因此,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按揭贷款的信用风险控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与美国对信用违约互换(CDS)等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放任监管不同,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研究探索对场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立法监管,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监管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多元化的监管体制和模式、灵活的上市审批制度、严格的中介分类监管、严厉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保证了场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我国在场内金融衍生产品发展中应重视立法监管和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建立功能性统一监管,以增强产品上市机制的灵活性和强化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揭示了我国信用缺失的微观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协调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信贷市场的信誉机制减少违规动机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信用风险定价机制,强化信用双方的主观预期;另一方面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信用增值服务,增加信誉资产的机会成本;才能不断增强信用主体的信誉资产价值,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理论从最早的传统风险管理发展到现在的全面风险管理,企业也转变成为以风险效益为导向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作为对风险管理要求相对较高的经营主体,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理应走在全面风险管理的前列。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及自身不断探索,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际先进风险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借鉴美国骆驼评级制度,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和特点,尝试构建商业银行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实证分析,析结果显示,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信用依次降低,评价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各指标得分却大不相同,有利弊.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较高,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等指标却远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在对风险的预防和保持资本充足性上,相对于其他类商业银行来说,却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深受金融市场交易者的青睐。本文详细讨论了几种主要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阐述了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着资本充足率偏低、资产负债率偏高及资产负债管理不平衡、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金融市场不够完善等四大问题。随着银行业经营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对策主要有: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商业银行抵抗利率风险的能力;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加快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快金融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月1日起,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开始实行。新准则的多条与银行业相关,对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带来了很大影响。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关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内外上市的完成,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实行后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的主要影响,同时提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以及监管机构更好实施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