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的“功能冲突理论”,分析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文化冲突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升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合作能力;有助于提高社会系统的服务能力;有助于扩大社会舆论的包容能力;有助于提高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素质;有助于促使社会管理新思想、新规范和新制度的产生?具有“社会安全阀”功能。  相似文献   

2.
应试教育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它之所以能形成皮达1300年之久的超稳定的“应试教育”机制,是因为这种机制生长在非常适宜的社会土壤中,也就是说,这种机制有着支持它的社会条件系统──即社会的水平流动机会极小;社会向上流动(升迁)的压力很大;向上流动的途径单一;社会选拔的标准贫乏;社会所提供的升迁机会极小。现在我们简单分析科举制──古代“应试教育”机制的社会支持系统。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基本上被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极少有可能性进行职业的转换和地域的流动,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也极力限制臣民的这种…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户口迁移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具体表现为:制约了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严重妨害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延缓了城市化进程;导致产生腐败;影响了社会公正等。当前,改革户口迁移的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已经具备,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新建、发展新城市群和小城镇,就地、就近转化农业人口为城市居民;采取经济、市场等多种有效措施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等。  相似文献   

4.
广东农村职业群体的职业流动意愿及其分析肖海鹏职业流动是指个人在社会上不同种类、不同地位层系的职业之间的流动,在一定历史阶段,职业流动的程度和方向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开放程度的大小和个人发展机会的多少,并可从中看出社会群体的职业价值取向,因此,职业流...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社会生活日趋活性化,自发自主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动越来越剧烈,成为买出的社会现象、职业流动的日渐加剧,与经济改革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受到社会结构变革的影响。改革作为社会变革,其本质是社会结构的调整或创新,这种社会顾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社会机会结构的变化表现出来,并且通过对机会结构的控制而形响职业拉动。谢高桥曾说;“社会流动的最有效的力量,可能是一个社会的机会结构。”①机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改革开放开辟了广阔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有发 《兰州学刊》2009,(12):113-115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社会心态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趋向分化和多元;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由迷茫渐趋增强;心理的压力感趋向多元;对社会公平的心理预期明显增强;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之间的陌生感逐渐弱化,阶层认同与和谐因素日益增多。社会心态的变化及其趋向,不仅折射着社会变迁过程中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又表达看未来促进我国社会心态良性发展必须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职业流动的社会资本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晓波 《理论界》2006,(10):108-109
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关于职业流动的社会资本分析进行综述。本文认为我国学者在职业流动的社会资本分析中存在着忽视民族、户籍、时代类型等因素的问题,今后用社会资本理论来分析我国的职业流动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这样,实证分析的结果才能为我国的职业流动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再分配体制下形成的单位和地区壁垒,不但限制了职业流动,也导致了同一社会经济地位其资源含量在壁垒之间的差异,使工作单位和出生地成为地位的象征和指示器。对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资料分析表明,单位和地区壁垒效应持续至今,但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弱化这些效应。体制外,职业的收入回报在单位之间、地区之间开始趋向平衡,而不同职业的收入差别大大高于体制内,说明体制转型加强了职业的地位含义,也由此扩大了个人和家庭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对不平等的大众接受程度如何?地位流动是否机会平等?将是重要的社会学课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确认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时代即将来临的基础上,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即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推进的结果;也是新时期社会整合、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居民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的功能变迁的客观要求。同时也对城市社区的功能作了相应的分析,即城市社区有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人的深层需求,有利于城市社会的稳定和综合治理;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是城市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相似文献   

10.
运用进城打工农民就业变化与市民化调查(2013)数据,从横向职业地位的静态比较和纵向职业流动的动态发展两个维度,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放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建立职业地位、职业流动和职业升迁度三个基础模型。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讨中国农民工职业流动中的"去体力化"机制,首次对农民工职业流动中"去体力化"这一上行流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农民工中精英群体通过努力,边干边学,进入中高端职位上行流动的可能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职业的上行流动,是他们通过获得和运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特别是前者实现职业地位上升的过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个体背景特征各因素,对于农民工职业"去体力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存在差异,应该更多地从流动农民打工经历中人力资本能力的形成、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与顺利转换、农民工家庭迁移水平的提高三个维度进行政策设计,促使农民工实现职业"去体力化"上行流动。  相似文献   

11.
熊亚平 《学术研究》2012,(7):115-120,160
铁路所具有的近代企业和交通工具这一双重属性既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大规模的近代企业,又为农矿产品的大规模流动创造了条件,由此促进了沿线乡村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铁路沿线乡村地区人口的地理空间流动和职业变动。同时,乡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也影响着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变动和人口社会流动的相互作用,进而又推动了铁路沿线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在此过程中,部分乡村地区居民逐渐向近代产业工人或工商业者转变,由村庄居民转变为市镇居民以至城市居民,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身的现代化。铁路由此成为影响沿线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流动人口职业发展状况"专题调查收集的数据对流动女性职业地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流动女性的职业地位普遍不高。通过多元回归估计和分析,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受教育程度、是否掌握专业技能、成就动机、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络顶端、进城务工时长、到过的打工地区数等是影响流动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主要因素。在此分析结果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流动女性职业地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1年浙江省居民社会流动问卷调查,本文从"代际/代内"、"水平/垂直"两个角度分析了浙江省职业流动与社会地位流动的总体情况。职业流动与社会地位流动的整体流动性都较高,代际流动大于代内流动;但职业流动与社会地位流动都表现出底层以水平流动为主,上层以"精英再生产"为主;中层以上社会地位较封闭,流动多发生在邻近阶层。因而,人们对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流动机会不太乐观。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南宁市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可知:在新休假制度下,城市居民出行频率增加,出游方式多样化;出游影响因素趋向脱物化;对游憩地的选择偏向于自然山水景区。研究表明南宁市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市场态势将进一步明朗化并加速发展,对此,旅游产品经营者和旅游产品开发商应设计适合居民出行的、以观光与休闲产品为主的旅游产品;完善环城游憩地配套设施;改进产品营销方式,提高游憩地的知名度;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促进游憩地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建设的扩张 ,将有越来越多的城郊失地农民在身份和职业上变为城市居民。这些已经或将要实现职业转换和身份转换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融入城市社会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本文试图通过对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障碍的分析 ,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职业流动视角来看,失业具有无流动性、下向流动性和被迫性;失业阻滞在于职业流动的规模不大,制度约束性太强和观念滞后;再就业具有上向流动性和主动性;再就业机制是一个由经济驱动机制、制度改革机制、就业观念转变机制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构成的综合性、动态性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出现明显的职业分化和职业流动,越来越多的新职业产生,许多人改变了原来的职业;另一方面是兼职情况日益增加。在1995年10月1日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首次做了全国性的兼职调查,为我们研究兼职情况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为了阐述方便起见,本文作如下定义:农民指的是从事农、林、牧、渔职业的劳动者;农民兼职指的是,本身职业是农民但是在1995年4月1日至1995年9月30日这半年期间有其他劳动收入的劳动者,兼职农民则指本身职业不是农民,但是在上述时间内曾从事农业职业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玲 《兰州学刊》2009,(3):107-110
文章通过对河南省蔡寨村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的240位村民的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本村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总体水平比较高。个人文化程度、个人初次就业时的年龄和父亲的职业、母亲的干部身份对代际职业流动(与父亲相比)存在着影响,个人的文化程度和父、母亲的职业和家庭的经济水平对代际职业流动(与母亲相比)存在着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个人文化程度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个人的代际职业流动水平,而父亲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水平和母亲的职业则通过子女受教育程度来间接影响个人的代际职业流动。总的来看,农村居民要想获得农民以外的职业,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青海人才职业流动呈现出一些不同以往的新情况,究其原因,从微观层面上讲,青海人才职业流动反映了流动个体的心态、价值取向及对未来预期的变化;从宏观层面上讲,则反映了青海人才与已变化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互动。本文从青海实际分析了人才职业流动的现况及其原因,挖掘出青海人才职业流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青海人才职业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城市居民信任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毅杰  周现富 《天府新论》2009,(2):102-105,133
利用2007年末进行的南京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与半世纪前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中社会关系呈现差序格局类似的是,当下城市居民对不同交往对象有着不同的信任程度,依然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但在陌生人组成的城市社会中,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信任分配处于变动不居状态.在这一动态调整过程中,市民信任结构的内核不断缩小到直系亲属和家庭成员.同时,城市居民的信任基础发生变化,利益计算的倾向更加明显,从而使信任的整体结构趋向松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