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四梅 《学术探索》2004,(11):74-79
"新帝国论"的出台既是基于对美国所面临的现实的国际秩序状态的考虑,同时又与美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国际上来看,伴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都出现了权力真空.因此,美国面临着掌握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主导权的巨大诱惑和机遇.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牛刀小试就大获全胜,这不仅扫除了美国越南战争失利的阴影,而且增强了其建立帝国、控制世界的信心.从国内来看,美国巨大的国力为其"帝国"理念提供了基础,同时,"新帝国论"是美国右翼和新保守派所推崇的一种理论,他们在政坛的得势无疑加速了"新帝国论"的孕育以及它从理论迈向实践的过程.从历史来看,美国早期的国家认同对"新帝国论"的出台具有潜在的影响力.从现实原因来看,"9*11"事件提醒了美国,恐怖分子无处不在,防不胜防,而"失败国家"极易成为他们的庇护所,反恐因此成为"新帝国论"大行其道的借口.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英德矛盾是一战前的主要矛盾,英德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导致了一战的爆发。这个观点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事实上,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而德俄之间倒是在对外扩张的战略目标上存在  相似文献   

3.
当今的战争与其说是与民族国家的领土战略目标有关,不如说是与全球治理的新自由主义计划有关。因此,政治评论家常常认为作为冷战时代显著标志的、可导致世界末日的核威胁已经结束。然而,尽管当代的战争看起来是有限的治安行动,但世界上依然存在着庞大的核武器库。本文对认为核武器依然有着重大政治意义的少数研究成果之一——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三部曲——进行了考察。通过集中展现他们假定的核武器与"帝国"全球生命政治关联的各种方式,本文认为,在两人的著作与先前对核威慑的后现代分析之间可以看出显著的连贯性,后现代分析曾将核威慑视为后现代生活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吸取作为当代主权思想关键人物的卡尔·施密特的思想,同时通过早先一代理论家对施密特的思想进行重新解读,作者考察了空中力量、原子武器和全球律法的政治秩序化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当下核威慑的概念。本文认为,这种关于核威慑的后现代思想对于理解"帝国"的生命政治仍有很大意义,同时说明核威慑原理让"帝国"形成了比哈特和奈格里所认为的更为不确定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拜占庭帝国在希拉克略统治期间对波斯帝国发动了军事打击,战争的最终结果是波斯帝国势力得到衰弱,帝国的东部边境得以稳定。但是此后不久,新兴的伊斯兰势力成为了日后帝国的威胁。希拉克略所发动的波斯战争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显现出一定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的兴起促使了英殖民帝国的瓦解.迫于国际形势的压力,二战后英国不得不开始考虑实行殖民撤退.但因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历届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也就各有不同工党政府实行了相对积极的"以联邦代替帝国"的政策;保守党丘吉尔政府则坚决要求固守帝国;而保守党麦克米伦政府因意识到非殖民化的不可避免而决定加速非殖民化进程,并一手促成了帝国的最终瓦解.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初期,为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原打算在短时期内征服中国,迅速结束战争。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日军首先在淞沪战场遇到了中国军队空前顽强的抵抗,而随后南京国民政府的迁都决定更意味着战争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落空。在从上海向南京进攻的行动中,由于日军的进军速度过快导致其后勤补给发生困难;同时,为了继续进行战争,日军也难以抽调出足够的人力物力去看管先前俘获的大量俘虏。于是,为了节省粮食及其他战争资源,日军便在南京有计划、大规模地屠杀俘虏和被怀疑为中国军人的平民。此外,战争进程的发展导致日军官兵很快回家的希望的破灭也使他们的心理发生扭曲,他们便做出了许多令人发指的暴行,酿成了南京大屠杀事件。  相似文献   

7.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紧接着,人们发现美国的对外政策"大变",先后出兵攻战阿富汗和伊拉克,随之而来的是"新美利坚帝国""新帝国""新帝国主义"和"新罗马帝国"等字眼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似乎美国已经走上了帝国的不归之路。美国各派学者亦撰文发表自己对帝国、对"美利坚新帝国"的看法,他们或支持或批判,对此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热潮至今不衰。密切关注美国的中国学界闻风而动,对"美利坚新帝国"做了大  相似文献   

8.
化学战一般来说,是指利用各种化学毒剂对人类或其它生物进行大规模杀伤的战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首次将化学武器大规模地应用于战争后,一些国家的战争狂人变本加厉地研制化学武器,除了最初的氯气外,还出现了光气、芥子气、路易氏气、“神经错乱性毒气”——塔崩和沙林等,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化学武器的研制是在一战后国际舆论强烈谴责、国际公法一再禁止的背景下,采用极其隐密的方法进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违背国际公约,在中国战场上大肆使用化学武器,给中国军民造成了严重伤害,而在战争结束时又将大量的化学武器丢弃在中国土地上,成为战争遗留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道武帝晚年,长子拓跋嗣与次子拓跋绍间为争夺皇权发生了战争。从表面上看,这一战争根源于道武帝制定的"子贵母死"制度。但从本质上分析,此战是"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的鲜卑传统和"母强子立"部落继任模式的延续。"子贵母死"制度的出现只是将战争爆发的时间有所提前,战争的性质也由皇位继承战转变为平叛战,但从本质上分析,该战争乃是鲜卑旧俗对汉族新制的反抗。  相似文献   

10.
一、韦伯学说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斯·韦伯(1864—1920)诞生那年,普鲁士在俾斯麦指挥下发动了为统一德国而进行的第一次对外战争(丹麦战争),其后经德意志帝国建立,俾斯麦专权,威廉二世扩军备战,终于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导致帝国崩溃。到韦伯去世的1920年,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它先后跃居世界第一的各项硬实力是最主要的表现。崛起原因在于美国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把握住了美西战争、一战等重大事件,逐渐转变其外交战略,为美国霸权最终"和平"取代欧洲霸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战"期间,俄国经济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危机.战争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和挑战,工业生产遭到破坏,工业结构严重失衡,工业企业关停数量增加,工业产量严重下滑.农业播种面积和粮食收获量明显下降,农业劳动力和役畜严重不足,战争后期前线和后方的粮食供给形势紧张.战争期间的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在严寒暴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蒸汽机车和车厢数量不足,铁路调度和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被无限放大.交通运输体系的混乱和瘫痪加剧了前线和后方燃料和粮食供给的紧张局势,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粮食和燃料危机,并最终导致社会局势动荡和革命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韩信求封"假王"之事,一直被学术界认为"借机争权"或"居功要挟以求利".仔细分析史料,我们发现,当时不管是从楚汉双方力量对比,还是战争发展的态势,汉王刘邦均已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韩信求封,并非是邀功请赏,而是从亡楚兴汉的战略目的出发,增强对齐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力量.刘邦执行军功封赏的原则,分封韩信为齐王,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能够利用韩信的势力,稳定齐这一战略要地的局势,为取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赵玉英 《北方论丛》2007,(4):102-104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也是雅典历史的转折。雅典在战争中遭到彻底失败,除了城邦充满动荡危机、奴隶制经济萧条等希腊世界共性特征之外,雅典帝国崩解、民主政治衰退构成了雅典特有的战争后果。雅典帝国崩解和民主政治衰退既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的结果,也是雅典各种内部无法克服的各种矛盾必然。斯巴达战争中的胜利只是从外部促了进这种结局的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15.
唐蕃西川战争及相关路线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吐蕃从雅隆河谷兴起后,统一了青藏高原本部.随后,在历时一个 半世纪余的东扩过程中相继征服了川西高原和河湟陇右的诸部落人群,唐蕃之间东部的缓 冲区尽失.自此开启了唐蕃之间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战争.纵观这一战争,总体上可以概括 为两大特点:一是唐蕃在剑南西川一带进行的诸多战争,往往具有"过境"、 "策应"、甚 至是"被卷入"的特点;二是自吐蕃势力达于西洱河地区以后,其大多是自南边北上寇黎、 稚,而少有专门自松茂地区南下以寇黎、雅为目标的.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持续6年,如果把二战全面爆发前的局部战争也算上(例如1931年的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人事变”),那战争持续的时间就更长。在二战中,参战的国家和地区达60多个(一战为33个),卷入的人口17亿(一战为15亿),占全世界总人口80%(一战为75%)。战火遍及欧、亚、非、大洋洲四大洲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作战区域总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1.1亿人(一战为734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因战争死亡者在5千万人以上。直接军费开支…  相似文献   

17.
李怡 《理论界》2012,(1):109-110
公元前5世纪发生的希波战争,其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早已超出战争本身。古希腊在战争中以少胜多,不仅成功地抵御了波斯帝国的入侵,而且是对古希腊政治与文明的一次重大考验。战争背后,希腊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过程中,所形成的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对个人自由和尊严的重视,以及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使用优秀的军事指挥将领等因素,从客观上促使了希腊最终获胜。  相似文献   

18.
联邦党人相信"自利"是进行立宪设计的基本前提,他们提出的规范性原则是"使各人的私人利益可以成为公众权利的保护者"。自利既可以促进经济生活中的效率,也因其与平等和民主价值的内在联系而获得正当性。要利用自利的正当性,必须注意到个人在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中存在的差异,以通过优化制度规则将个人私利引导至有助公益的方向。通过考察联邦党人制度设计的若干描述性定理,我们也发现,他们是基于对人的行为特征的一般性假定,而不是对人进行道德区分来进行制度设计的。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联邦党人政治理论的制度主义特征,这与那种徒劳地通过谋求人性改善来实现良好政治秩序的方式形成了对峙。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从1939年到1941年进行了局部的战争经济动员,从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到1945年二战结束,美国进行了全面的战时经济动员.随着联邦中央的权力极大地进入和控制国民经济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动员推动权力向联邦中央政府流动,一个强大的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联邦中央政府迅速发展起来,美国联邦体制由此完全转向了"混合联邦主义".通过经济动员,联邦政府加大税收征收、大量发行公债和扩大联邦开支,构成了美国联邦体制政治变化的经济根源和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崔艳明1“七七”事变后,日军扬言要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在他们进攻华北的战略计划中,把迅速攻占山西作为实现这一战略计划的关键。时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同总部机关立即奔赴山西。他们一到太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就把邓小平叫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