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铁锁 《理论与现代化》2014,(2):F0003-F0003
韩剑锋博士所著《裕民、齐民、新民——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研究》一书,(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出版)是一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作新的历史梳理和科学评判,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无疑对我们具有开阔视野和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正>韩剑锋博士所著《裕民、齐民、新民——孙中山民主主义思想研究》一书,(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出版)是一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作新的历史梳理和科学评价,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孙中山民生主义理想,无疑对我们具有开阔视野和新的启迪。第一,该书详尽的叙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近代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是孙中山民生主  相似文献   

3.
日本一桥大学副教授横山宏章最近在上海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他与国内外孙中山研究者的不同观点。 横山说:他研究孙中山的特点之一,就是着重对孙中山在日本的活动,以及与支援他的宫崎滔天等人的关系进行研究。另一特点是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演变为中心,从政治领导方面进行研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终其一生对革命宣传极为重视.大众传媒引入中国后,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的舆论中心.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后长期生活于上海,对上海这个媒体平台,自然多加利用.本文以上海为切入点,探析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与上海传媒的关系,希冀全景展现孙中山的舆论思想和宣传实践.  相似文献   

5.
正韩剑锋博士近作《裕民、齐民、新民——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在仔细爬梳、认真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裕民、齐民、新民"为主题,以形成发展、思想基础、主要内容、当代价值的逻辑为序,展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全貌,为孙中山思想研究开拓了新天地。一、全面解答了孙中山为什么提出民生主义思想的问题。作者从思想渊源入手,阐述了中国传统均平思想、约翰·穆勒和亨利·乔治的改良主义思想、马克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早年在澳门和广州行医时,为自己做过广告已广为人知,而两次为他人做广告的史实却长期尘封,为此前的各种孙中山全集所未收。一是给上海“安住大药房”做广告。该广告中间配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时的标准照片一张,照片自身右上侧题有“安住君惠存”,左下侧落款“孙文  相似文献   

7.
1921年,出于对苏俄革命的恐惧,康有为提出了"以兵定粤除孙"的主张,拟借助军阀之力,除掉与苏俄联合的孙中山,并设想了从军事上联络旧军阀,政治上利用门生旧吏,消灭孙中山领导的广州军政府,以实现武力统一中国的方略。康氏的"除孙"仅是一种象征,其实质是要消灭"赤化"。这一主张,最终因军阀之间的矛盾以及政治主张的不同而未能实现,但却对民国政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之前学界对于康有为、吴佩孚关系研究多有误解,对于康有为对民国政治的影响力也多有忽视,考察这段历史,对重新审视康、吴关系以及民国历史的诸多细节均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黄明同教授从事孙中山思想研究多年,已有论著多种,面对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她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另辟蹊径,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扣"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脉搏,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并梳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阐发其当代价值,以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黄明同教授著作《孙中山建设  相似文献   

9.
一、早年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积极协助孙中山实行国共合作。 早在1919年,宋庆龄和孙中山一起,就与李大钊等人有了接触。1922年8月,正当孙中山由于陈炯明叛乱而被迫返回上海时,李大钊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身份会见了孙中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研究,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清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术研究工作,在民国时期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民国时期的孙中山研究,大体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界,分为初始和发展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整体研究呈粗线条、轮廓式的特色,论著较为简单,属于介绍性的通俗简易读物,但其具有开拓性,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后一阶段,显示出有三个特点:从民修书发展到官修书;征集、整理和出版孙中山文献资料取得颇大成绩;研究领域明显拓展,已逐步形成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体系。更值得注意的是,还出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孙中山的著作,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孙中山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国民党正统史观的指导等原因,民国时期孙中山研究在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及学术质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卢钟锋 《学术探索》2005,2(5):100-105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内容。民生主义的要点有二: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基本措施是征收土地税,以防止贫富分化;节制资本的目的在于限制私人资本对国计民生的垄断和控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纲领,也是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构想,并且具有浓厚的民粹主义特色。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空想性。中国近代发展历程表明,只有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才是中国近代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2.
黄涛涛 《学术探索》2012,(7):120-122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行政法文化建设的第一人。他以其"民权"理论为基础,主张民权与政府权力的平衡,明确提出法治政府建设理论,强调治吏,重视行政监察制度。他在多方面行政法理论问题所作的探索,对中国近现代行政法制度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约翰·穆勒和亨利·乔治的土地税思想是孙中山"平均地权"土地观的直接来源。约翰.穆勒和亨利.乔治认为造成社会分化和经济畸形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和土地市场投机炒作。他们提出用征收土地税的方法来实现土地收益权的公有化,进而达到遏制土地市场炒作以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探析约翰·穆勒和亨利·乔治的土地税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孙中山的土地观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当前规范土地市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秀大瑶山: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起点是1928年5月中山大学考察队在金秀大瑶山的考察,而不是人们常说的颜复礼、商承祖在广西凌云县瑶村的考察。中山大学考察队对金秀大瑶山的考察,在时间上比之早、范围上比之宽、成果质量上比之高。这次考察奏响了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开场曲。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之中。前者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部分论述了建构现代国家体系的基本思想。后者对有关国民政府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基础,国民政府在军政、训政、宪政三期的中央、省、县各级政府的职能、权力和相互关系作了系统阐述和规定。这两份经典文献是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执政的理论基础,对国民党执政理念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汪澎 《学术探索》2012,(7):123-125
苏联解体后解密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孙中山的农民土地思想,是研究孙中山农民土地思想的重要视角。档案显示:孙中山晚年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础,但农民尚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力量,难以对抗地主民团。孙中山也完全不同意共产国际提出的"分配地主土地给农民"的激进土地革命政策,而是坚持以税收和赎买来消除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中的不公正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朱熹对《大学》做出了极高评价,称《大学》为修身立德的纲目。孙中山称《大学》为中国的政治哲学,是培养统治者的学问。以挖掘《大学》政德思想智慧为出发点,对《大学》的政德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精神,以及发挥这一智慧在当前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中的现代价值等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汪澎 《学术探索》2012,(2):115-120
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为基础,共产国际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以"分配土地"来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土地革命"的战略设想。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一再敦促孙中山国民党以最激进的方式贯彻土地法令。孙中山拒绝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坚持以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改良方案来解决中国的农民土地问题。孙中山还认为共产国际的立即分配土地的指示在策略上有欠妥当,不符合中国实际,因而难以成功。同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不赞同剥夺财产,不赞成用马克思主义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长福 《河北学刊》2012,32(3):126-135
民众和精英谁该掌权?这是柏拉图对话的一个重要主题,可称之为"柏拉图之问"。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普罗泰戈拉主张民众应该掌权,因为神所赋予人的政治德性是人人有份的;在《国家篇》中,柏拉图主张精英应该掌权,因为政治智慧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这两种回答,各有其不足:前者忽视了民众因缺乏能力而掌不好权的问题,后者则陷人民于既无能又无权的境地。孙中山提出"权能分别"说,成功解答了这一难题。他把政治上的权力分为权与能,主张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把人民的权称为政权,政府的能称为治权,主张人民掌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掌治权以服务人民。这套学说不仅具有学理上的原创性,而且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也具有一定启发性,即让政府因能、绩俱佳而保有治权,把本属人民的政权逐步落实给人民。  相似文献   

20.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首的三代共产党领导人 ,都把自己看作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 ,认为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是联系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华人的强大精神纽带 ,是推动 2 0世纪中国发生巨变的历史伟人。三代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评价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尊重历史的辨证法 ,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孙中山事业的不同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