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三国时期的诗人大都爱好赋,善写赋,创作出不少传世之作。曹植自述:“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前录自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也说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王粲、徐干是当时颇有名望的赋家,他们的许多赋作受到称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刘熙载《艺概·赋概》云:“骚为赋之祖。”他们都看到了汉赋之艺术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辞特别是《离骚》的影响。后代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多以《离骚》为例进行分析,对《天问》一篇则涉及不多,而实际上《天问》中的某些特征亦鲜明地显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一、“赋家之心”作为赋诗意义上的“赋”,最早当见于《国语》,“赋”本有诵诗之意,即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赋”…  相似文献   

3.
宫体赋初探     
宫体赋初探张丽“宫体”之谓,始自萧梁,虽是指萧纲、萧绎、徐扌离父子、庾肩吾父子等人创作的“辞藻艳发”、“伤于轻靡”(《南史·简文纪》)的淫艳侧丽之诗,然而“宫体所传,且变朝野”(《南史·帝纪论》),“哀思之音,遂移风俗”(魏征《梁论》),时人蜂拥相从...  相似文献   

4.
王粲赋论     
建安时代不仅是一个文人五言诗成熟与繁荣的时代,而且也是一个抒情小赋成熟与繁荣的时代。当时的赋家,以曹植、曹丕、王粲、徐干最负盛名,留存至今的作品也最多,大抵都是抒情咏物小赋。四人中,王粲作赋较早,成名较早,对曹丕、曹植的小赋创作有直接影响。曹丕《与吴质书》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又在《典论·论文》里推赏他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等作“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在《诠赋》中,又将他列为“魏晋之赋首”的八家之首:从这些与王粲同时及稍后的著名文论家的评论中,不难看出王粲在当时赋坛所具有的特出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赋体源流辨     
“赋者,古诗之流也。”自班固首创这种赋体源流说以来,历代辞赋评论家大多沿袭班固的说法。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自诗出,分歧异派”,把赋看作“六义附庸”。宋人祝尧说:“汉兴,赋家专取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清人程廷祚也说:“赋与骚虽异体,而皆原于诗。”直至晚近,仍有些论著坚持这种说法。如有个辞赋的选注本说:“《诗·大序》说《诗》有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赋即其中之一。到了后来,它成为一种独  相似文献   

6.
<正> 赋正式形成于汉代也兴盛于汉代,这似乎不存在什么异议了。《汉书·艺文志》于“六艺”、“诸子”之外,昭然别立“诗赋”一门,可看出汉人对辞赋的特予重视;《汉书·艺文志》收列“歌诗”314首(包括“乐府”),而赋为900余篇,后者数量约为前者两倍之多,更表明了汉人作赋的热情和踊跃。《文心雕龙·诠赋》篇称:赋之于汉“蔚成大国”;又说:“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按班固已有类似的话)看来都并非夸大之辞。然而,使人困惑不解的是,正当汉赋发展大骋其势、成绩可观之际,却猝然响起了否定赋作  相似文献   

7.
<正> 赋作为在先秦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的特点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所说的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而这一时期的荀子和宋玉是赋体文学的奠基者,所谓“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赋到了汉代成为最流行的文学样式,后人便把它同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称之为“汉赋”。而作为汉赋典型的则是那些专门以帝王贵族宫苑和田猎游宴为描写对象的所谓“汉  相似文献   

8.
张晨 《人文杂志》2003,(5):98-102
汉魏文人认为诗、赋本为一源 ,赋流出于诗。汉大赋与建安诗歌的关系十分密切 ,建安文人对于汉大赋是十分仰慕和推崇的 ;建安诗歌在内容、艺术、诗体三方面深受大赋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质 ;建安诗人在审美情趣上也与两汉赋家一以贯之 ,《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就明显受两汉审美观念影响 ,因此不应被认作是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屈宋赋象审美意识见于二人的赋文本中,由于未涉及对赋言美的认知,因此只能看成是中国赋美学的萌芽形态,但后世中国赋美学皆以这个审美意识为原初的基础。对赋体文学真正的审美认知,始于“丽”这个范畴的运用和扩展。在中国赋美学史上,扬雄最早把美学范畴“丽”用为赋体文学审美范畴,用以指赋言本身之美,以及赋言所呈现的赋象之美。曹丕将扬雄命题重说为“诗赋欲丽”的观点,至刘勰《文心雕龙》把“丽”在赋美学语境中扩展为一个词群。经历这样的历史建构,“丽”最终被确立为赋美学本质论的核心范畴,赋体文学审美的家园因此得以成功地筑造。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说九疑:帝舜南巡,死葬九疑,载于《史记·五帝本纪》。《山海经·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离骚》、《五帝本纪》、《初学记》卷八与《文选·上林赋》注引此经并作“九疑”。郝懿行云:“盖古字通也。”山而名之曰“疑”,为什么呢?《海内经》郭《注》还算简明:“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疑’。”笔者游览过九疑,领略过九溪相似,游人生疑的实况。但是,九疑之所以为九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派诗与接受美学吴晟一“诗无达估”说的胚胎,最早见诸春秋时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卢蒲癸语“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论语·学而》记孔子言“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易经·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这...  相似文献   

12.
论谢灵运的《撰征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撰征赋》的历史背景《宋书·谢灵运传》云:“奉使慰劳高祖于彭城,作《撰征赋》。”而《宋书·武帝纪》载:“十四年正月壬戌,公至彭城。”这是418年(义熙十四年)3月16日,故本赋当作于此年或其后。但灵运何时出发却是问题。赋序说:“以仲冬就行,分春反命。”而杨勇在《谢灵运年谱》中指出:“仲冬疑为仲秋之误。”理由是灵运与族兄谢瞻都曾作《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二人诗中皆明指时序为秋。灵运既在秋季已抵彭城赋诗,则仲冬应作仲秋。杨教授识见精审,言之成理,然此事仍有可疑处。灵运赋中自云:“阙敬恭于桑梓,谢履长于庭阶。冒沈云之晻蔼,迎素雪之纷霏,凌结湍而凝清,风矜籁以  相似文献   

13.
赋的“讽谏”说汉代人从一开始就把赋和讽谏相连,赋应当具有讽谏功能是最流行的看法。在迄今为止最早评论汉赋的文字中,司马迁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史记·司马相如传》云:“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雅何异。”即把赋的价值与讽谏等同起来。后来汉宣帝的观点也与此相差无几:“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谕。”这种把赋与讽谏相连的理论根基是建立在《诗》学的基础之上,当时对于《诗经》的批评,其极端的例子是树诗》当谏书使用,所谓“以三百五篇当谏书”①。由于把《诗》当做经,所以…  相似文献   

14.
卷九七《张说传》:“时中书舍人徐坚自负文学,常以集贤院学士多非其人,所司供膳太厚……将建议罢之。说日:‘……今而正书院,天子礼乐之司,永代规模,不易之道也。所费者细,所益者大。徐子之言,何其隘哉!’玄宗知之,由是薄坚。”(3057页)按:此条所叙徐坚欲建议罢集贤院学士事,据张说所言“今丽正书院”之语,可知其发生年代,当在开元六年《唐会要》卷六四《集贤院》、《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开元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或十一年以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十一年“上置丽正书院”,并系议罢丽正之…  相似文献   

15.
<正> 自从《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兴于诗”,两千多年来,关于赋、比、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汉代经学家郑玄说:“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把“比兴”训为“美刺”“讽喻”,于是众儒便索隐影射、穿凿附会,把“比兴”解释为讽刺社会现象、宣扬道德伦理的诗的社会作用,以合于“文以载道”。刘勰也说过:“环臀以托讽”,“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这算是社会作用说。还有文体说。章炳麟《国故论衡·六诗说》中把“赋比兴”与“风雅颂”统称为诗的六种类型。朱自清也怀疑:“赋比兴”“原来大概是乐歌的名称,和风雅颂一样。”①此说本于《周礼》:“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传》中变称为  相似文献   

16.
“汉赋似小说”是钱钟书先生研治汉赋时所谈到的艺术见解。《管锥编》引社笃《首阴山赋》曰:“忽吾睹兮二老,时采薇以从容。于是乃讯其所求,问其所修。……其二老告余曰:吾殷之遗民也。……余闭口而不食。并卒于山旁。”钱先生认为:“观卒命句,则所见乃伯夷叔齐之鬼也。此赋后半已侠,然鬼语尚存百字,《左传》僖公二十年记申生之告,《庄子·至乐》篇托髑髅之言,逊其详情。情事亦堪入《搜神记》《说苑》等书。张衡《西京赋》所称:‘本自虞初’之秘书九百,既匆流传;《三国志·魏书·王魏二刘傅传》裴注引  相似文献   

17.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载《鵩鸟赋》云:“众人或或兮,好恶积意。”《集解》引李奇说:“或或,东西也。”按李奇是以上文“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来释此文,意谓众人东西趋利也。未得其解。或或,亦作“惑惑”,《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  相似文献   

18.
在现存陶渊明的诗文中,《闲情赋》是一篇思想和艺术都比较复杂的作品,引起后人颇多的争议。主编《文选》的萧统认为它蹈袭了汉赋“劝百讽一”、“卒无讽谏”的窠臼,视为陶集中的“白璧微瑕”。后来,赞同萧统意见的人甚至将它归于“丽以淫”的“词人之赋”,说它“轻薄淫亵,最误子弟”,是一篇包含“邪心”的“情赋”。另一些人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起来发难的是苏武,他说:“渊明《闲情赋》,正所谓  相似文献   

19.
《唐勒》、《小言赋》和《易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是以十翼为孔子所作。对此说表示怀疑的,始于北宋欧阳修的《易童子问》,而清人崔述作《洙泗考信录》,专有《辩作<易传>之说》一篇,论之尤详。近人论《易传》作者,多援崔氏之说,但也有加以驳正的。如日本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其《孔子世家》考证引崔述语,逐条反驳,并历引《战国策·秦策》蔡泽语、宋玉《小言赋》、《荀子·大略篇》、《礼记·乐记》、《韩非子·外储说》、《新语·道基》等篇及《淮南子·缪称》,证明《易传》流行久远,为各家引  相似文献   

20.
许学夷《诗源辨体》及近世一些人认为《九章》中《惜诵》、《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非屈原所作,其理由之一是这四篇都无“乱辞”。我认为此说是站不住脚的,现考辨之。《楚辞》中的“乱曰”,即《荀子·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