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德格尔在批评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弊端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强调了本体论追求真实和自觉的基本精神:思想的原初的、本真的条件和任务在于体验、思想出实存的存在。然而,他在本体论的根本问题以及许多重大问题上却陷入悖论之中,以至于海德格尔本体论思想的上述意图被掩埋,最终重新回到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老路。本文在明确指出海德格尔本体论意图的基础上,具体论述海德格尔所陷入的种种悖论及其陷入悖论的原因,最后分析论证萨特本体论思想在有关方面对海德格尔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在批评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弊端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强调了本体论追求真实和自觉的基本精神:思想的原初的、本真的条件和任务在于体验、思想出实存的磊在.然而,他在本体论的根本问题以及许多重大问题上却陷入悖论之中,以至于海德格尔本体论思想的上述意图被掩埋,最终重新回到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老路.本文在明确指出海德格尔本体论意图的基础上,具体论述海德格尔所陷入的种种悖论及其陷入悖论的原因,最后分析论证萨特本体论思想在有关方面对海德格尔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朱立元先生在《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一文(载《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以下简称"朱文")中指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思想标志着本体论的现代转折和复兴,"其核心与基础是对人的存在即此在的探索,并由此在进而追问存在的意义。"而张弘先生的批评文章《作为美学基础的本体论的若干问题》(见《学术月刊》1998年第1期,以下简称张文)则认为,"'基础存在论'只是海德格尔整个存在论的准备性工作",以前者来指称后者就是以"建立于人本主义形而上学上的生存论哲学或萨特式的存在主义来代替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  相似文献   

4.
萨特的自由观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是贯彻始终的主线,但是他对自由的论述前后不尽相同,从《存在与虚无》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辩证理性批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本文拟从整体上把握其自由观的变迁,并剖析其实质。 一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返回意识领域,从意识结构的分析出发,认为意识具有意向性,它总是超越自身而指向对象,总是关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中"我就是我们"的这一基本主张,在后来的海德格尔"共在"思想中有所体现,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语言表达层面中,"古怪"的连字符与黑格尔的辩证法高度灵活的语义结构相契应.萨特通过纯化的意识达到消解"自我"的目的,黑格尔则将"自我"实践纳入宇宙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7,(2)
萨特既将情绪的本质视作一种意向性意识,又把它当作人理解自身在世存在的一种方式。"意识"与"存在"构成了贯穿萨特情绪理论的双重径路,且前者更为根本。意识的意向性根源于意识结构中自为对自在的趋向与虚无化,也正是情绪意识的意向性决定了情绪对存在世界的认识、否定与超越功能。萨特的情绪理论既指明了"意识"与"存在"维度一体两面的关系,同时也是对现象学心理学与经验世界的贯通与综合。  相似文献   

7.
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主张存在主义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海德格尔不同意萨特的看法,他认为萨特的观点遗忘了存在,依然是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相信,重要的是为存在之真理效力的人道,而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阿多诺等则从本体论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5-12
梳理巴迪欧文本中与海德格尔相关的概念逻辑,可以发现,在柏拉图转向、现代性问题和语言的真理性三个方面,两位哲学家的理论存在关键分歧点。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是哲学蒙蔽的起点,巴迪欧则认为柏拉图代表了数学本体论的发端;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技术的计数逻辑表征了西方思想的终结,巴迪欧则认为"计数为一"是本体论的一个决定因素;海德格尔认为诗性语言解蔽真理,具有哲学上的优先权,巴迪欧则认为数学语言的减除运作才能带来真理,并定义诗歌。巴迪欧拒斥海德格尔所创立的"诗人时代",他强调数学本体论与主体的运作,不断促发无限真理。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基于基础存在论,展开对存在的追问.在海德格尔那里,审美主体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此在.此在是通达存在的必由路径,在本性上,此在即在世界中存在.时间性是此在在世存在的根据,此根据消解于虚无之中."在之中"整体是一种存在建构,其本性是世界的拒绝.由此规定了存在的悖论,即存在即虚无.由此,海德格尔解构了审美主体论,为美和艺术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存在与虚无》与《伦理学笔记》中,萨特提出了另一种伦理学概念,这个概念来自长期以来的一种争论。萨特认为,道德问题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的:即究竟什么是他人道德的哲学价值?换句话说,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认为,人是自己所不是的东西或人不是他所是的东西,这就是关于人类本体论的道德真理。在他人问题上有某种道德旨趣,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意识和主体之间关系的结构上。萨特帮助我们理解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在于我们自己并不处于反思的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我们的真实愿望没有多少关系,于是,我成为为他之人,而并没有忠实我自己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李芳 《北方论丛》2015,(5):121-124
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以及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的传统思想遭到海德格尔的批判与否定。海德格尔对于物与知的符合提出质疑,并追问符合本身的前提。在这一追问中,海德格尔肯定了真理首先应当是存在的真理,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本体论真理观。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文本中对马克思的评论聚焦于人的问题,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规定、人的地位及人的归宿等问题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实则是对马克思人的学说的三重误判。海德格尔以既定的人性规定将马克思划入人道主义的范畴,却忽视了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早期异化式的人道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变革;认为马克思以人的优先地位遗忘了存在,未能察觉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下人的实践活动对于存在的持守;指出马克思所倡导的人自身的生产必将致使人最终走向自我毁灭,未能认识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指明人的终极发展在于自由与解放。透过海德格尔语境中对马克思的误判,还原马克思人的学说的实质与最终指向,是立足于新的理论视角以推进马克思人的学说研究,从而进一步彰显马克思哲学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3.
李腾 《北方论丛》2016,(1):103-107
孟子云“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其中包含着“夭寿(生死)与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身立命”这两方面的问题。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在时间的视域下,将此在解读为“向死而在”,与言说“生生之大德”的儒者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命定的偶然性(个体的人必然有具体的实质限定)、必死性(有限个体必有其死)和使命义(人禀受善性而有道德使命)这三者构成了《孟子》中的“命”义。孟子反求诸己,追求人的本然善性和生之尊严;海德格尔则认为面对死亡的决断,是个体成为本真存在的关键,而儒者的生活方式可视作本真存在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作为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先驱,海德格尔对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本质探讨,而成为学界公认的对技术"存在论"进行追问和创新的哲学家,本文探讨了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对其进行了梳理和评判。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观与前期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出现了从"此在言说观"到"大道道说观"的转移。"道说"不是"此在"人的言说,而是"大道"说话的方式,它的基本含义和功能是"显示"和"聚集"。道说之"显示"不是人类的行为,而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大道的"显现"和"聚集"不是源于人为的力量,而是源于以"大地"、"自然"为根基。"大道道说观"因此也是一种以"大地"为根基的"大道自然涌现语言观"。海德格尔对"大道道说"所具有的"自行显示"和"关系聚集"含义的发掘,表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独白话语的深刻批判;其对大道道说的"大地""自然"根基的强调,又表现出对天地人神四方世界自由游戏的"生态审美栖居"的呼唤,"大道道说观"可谓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语言观",具有深刻的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张一兵 《中国社会科学》2013,(1):132-150,207,208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是海德格尔早期学术思想构境中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他在深入思考遭遇性的有意蕴的世界的现象学呈现后,认为应重新解析日常世界的伪像,从而指认出有意蕴的遭遇性世界。意蕴不是认识论的范畴,而是一种遭遇性的存在。一个东西被我们遭遇为何,我们怎样遭遇它,这两个相遇构境层都不是那种伪谬主—客体二元模式中假想的简单对象性觉识和客观描述。意蕴的展露直接表现为两个存在特征:意蕴的上手—在手状态和意蕴在共同世界中的显现。任何存在者都只能在一定的上手—在手的时间性中展现自己的在此存在,存在就是意蕴建构起来的相遇之发生,但是,在共同此在的相遇中,意蕴世界显现为常人之存在。  相似文献   

17.
刘晨 《阴山学刊》2020,(2):102-106
“形式显示”是早期海德格尔提出的一种现象学方法。关于这种方法与康德所开创的现代先验哲学的关系,学界存在长久的争论。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康德兼有继承和批判,因此形式显示实质上依然是一种先验方法,但“先验”这个词在此被重新定义。他沿着先验主义的道路,对传统先验哲学的形式主义作了进一步的还原,最终达到一个原初的实际生活经验领域。总之,形式显示展示了一种非形式主义的先验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朱松峰 《兰州学刊》2014,(12):21-25
1919年之前的海德格尔既已发现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对于哲学的重要意义。在1919年开设的被称做"战时亟须学期讲座"的课程中,他在哲学的主题和方法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一个新的开端:突破了传统理论姿态和立场的束缚,把"在自身之中并为了自身的生活"确立为了其哲学的主题,把"解释学的直观"作为了其思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萨特之爱     
《优雅》2006,(1)
  相似文献   

20.
那薇 《中州学刊》2006,(1):163-166
海德格尔的树不是概念,不是表达,不是赫然立于人面前的自在之物。在对恩惠之树的诠释中,天、地、神、人融契为一体的世界显现了。庄子的无用而大用的社树的生存不是为了有用而追求特别的价值,而仅仅为了生存而生存。社树的道说是守护着它的生存,怀抱无形无名、不言之言的道。这样的守护是在既澄明又隐蔽的语言之家中居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