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司法公信力反映了司法机关及其成员与社会公众之间良性互动、动态均衡的信任与相互评价的话语内涵.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导致民众对审判公正性的怀疑,这是我国司法公信力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生成的重要原因.网络环境下公众广泛参与形成的司法民主倒逼机制、开放性司法运作机制及司法公开-反馈-回应机制,对有效促进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司法公信力生成的路径应当从实行裁判文书上网、推行庭审网络直播、构筑网络主流民意搜集、甄别和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微博因其具有瞬时性、互动性、及时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备受社会关注。通过对2012年微博研究总体状况的梳理后发现,微博研究主要包括微博与自身发展、微博与传播学、微博与舆论、微博与人际关系、微博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微博与新闻业务、微博与营销和政务微博研究等方面:内容以网络舆情、微博的发展、微博与法治、微博的治理、政务微博、微博与传播学等为主;在研究方法上由单一理论研究为主向系统化、实证化以及多角度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司法服务保障机制的构建不但受到政治因素的困扰,而且受到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国和东盟各国法律冲突凸显、司法协作能力不足、法治认同感不强和司法公信力较低等方面制约。对此,应坚持法治精神,秉承法治理念,建立健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司法服务保障法律体系,推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法律协调解决,加强中国—东盟国家司法协作能力培养,提升司法服务和法治保障的国际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伴随“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微博对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信息传播源、信息接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5W角度分析微博的传播特征。作为官员腐败的“曝光机”、民众微言的“呼吸机”、社会进步的“永动机”,微博具有正面的政治功能。从微博具有的“螺旋效应”、“集群效应”、“涵化效应”三个维度,辩证性地分析了微博对政治产生的隐患,并探索性地提出规避微博对政治负面效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社会多元化因素日益增多,社会关系的调处就越加显得对权威机构公信力的要求和注重,然而当前我国却存在着某些权威机构公信力下降的态势,从而对和谐社会的建构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功能.通过提升法律职业的公信力实现司法正义,是带动社会其他权威机构重塑公信力的有效路径.因此,克服法律职业思维的技术性冷漠,以增强司法的能动性促进法律思维与公众思维的融通,以重建和回归法律职业固有的价值内涵为目标,才能在保有法律职业公信力的同时,获得司法的权威和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推进.  相似文献   

6.
微博文化成为当下的新兴热点文化.由于微博具有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内容多元化等特点,因而微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加强微博管理力度,完善微博法律保障,净化微博舆论环境,不但是发展微博文化的关键,更是做好微博引导社会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黄佳宇 《学术探索》2013,(12):56-60
行政信息公开之诉是知情权的司法救济方式,是保障知情权实现的有效方式之一。行政信息公开之诉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诉讼,由于行政信息公开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行政信息公开之诉具有自身法律的特质以及独特的法治维度。为了社会成员知情权的充分实现,我们需要对行政信息公开之诉的法治维度进行建构,为行政信息公开之诉的法治运作指明理论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凌凌 《中州学刊》2012,(5):203-206
最近两年来,以微博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当下中国的信息和舆论传播环境日趋多元,以官方媒体和微博为代表的主要传播平台,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两个"信息场"和"舆论场",撕裂着社会的价值共识。微博从三个方面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信息多源挑战信息控制;舆论多元挑战"舆论一律";社会动员挑战社会管理。政府应转变理念,采用新的思路调控微博时代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推进信息公开,打造透明阳光政府,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赢得民众信任;参与舆论竞争,成为新舆论环境的"领唱者",用回应民众诉求来赢得舆论支持;尤其要注意防范微博的社会动员功能所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司法公信力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司法权威的重要标志,是民众对司法的信任、尊重、认同的心理态度和信仰程度.司法公信力的核心是一种评价信任,是司法公正的真实表达.当下中国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司法自身而言,其首要因素是司法不公、司法不廉、司法官道德失范.遏制司法不廉,强化法院的自身反腐,必须倡导良性司法.良性司法,是指让司法美德或者司法伦理成为每一位司法官在裁判活动中最重要的品质和操守,它是司法权良性运行的客观表现,具有道德公正性、道德责任性、"合理、合法、合情"性、道德规范性、道德权威和法律权威的统一性等特征.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既是法院自身的期待,更是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为了实现良性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须建立客观、科学的司法公信力的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6,(2):165-17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观点。"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首要之义,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根本要求,是政法机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的致胜法宝。要以扭住职业良知、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制度约束、执法司法公开、积极培育优良的执法司法环境等环节为重点,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关系,提高政法干警的执法司法素养、完善执法司法制度体系、加强执法司法管理监督、改进执法司法方式,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立法和公共决策过程中民众参与听证会、法律草案评论等情形使得民众参与日益具有促进立法和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功能。作为民主的产物,陪审团审判具有非职业性、社区代表性、公正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具有4方面的价值功能:有利于发现案件事实真相,实现实体公正;作为一道屏障,介于被告人与国家权力之间,保护被告人权益免受侵害;提高公民素质、塑造国民性格、培养法治观念;提升审判公信力。陪审团审判制度为民众分享政府职能提供了有价值的机会,给刑事司法注入了大众价值观,增加了实现正义和防止政府滥用职权的可能性,强化了刑事司法裁判的权威性,是政府运作中民众参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实然层面的司法区块链通过可信时间戳存证在电子数据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应用前景。区块链共识机制下的“参与式”节点化验证有望形成更具应用前景的区块链司法。区块链司法联盟链可以借助分级节点保障公信机构主导共识,公众以组织机构形式参与数据校验从而实现司法活动的社会化参与。区块链架构下的“参与式”司法让公众成为共同验证的节点,让司法伪证风险的社会分担拥有了实现的可能。“参与式”司法在社区治理领域已有雏形,疫情广泛使用的各类健康码、行程轨迹开辟了公众参与和技术治理的制度范式。这种崭新司法模式通过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机制的制度化建构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旗帜。  相似文献   

13.
陈伟 《兰州学刊》2014,(2):182-186,43
司法作为调处社会矛盾必不可少的方式,法治环境为其大彰其道提供了现实背景与生存土壤。司法不能是单极化的权力张扬,其背后蕴藏着社会民性的内涵与价值追求。在法治运行轨道上的司法,作为世俗社会的调处机制,必须走出司法神秘主义的迷雾,通过民性力量的介入来强化司法尊严。司法权力与司法独立不是排斥社会民性的屏障,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出发点进行的民生司法,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根本之道。而且,民性司法要求当前的法学教育不能偏离实践教育,需要从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向理论素养与实务技能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转型期民主法治尚未定型与成熟,基于公权力的公信力危机,我国群体性事件面临着定性困惑,由此也注定了其处置的困境所在。国家的政策取向应当从压力维稳型向改革维稳型解决模式转变,维稳成本向改革成本转移,变被动改革为主动改革。实现相应保障条件成就基础上的宪政体制改革乃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出路。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本着"慎法"精神,在宽容与法理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做到谨慎立法、谨慎执法与谨慎司法,避免留下历史后遗症。如果从此种意义上理解"大调解"及"大调解"基础上的司法能动主义,则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治理变革的主要方向,是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治理改革的重点内容,是生态平衡、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官员廉洁、政府创新、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决定性地影响中国治理状况的主要变量,是社会经济的变化、政治发展的逻辑、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全球化的冲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探索,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特殊的治理模式,其治理改革的目标已经十分清楚,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责任、透明、廉洁、高效、和谐。  相似文献   

16.
刘建仓 《齐鲁学刊》2013,(1):111-114
重新理解中国传统的社会解纷机制,在中国现代法治框架下,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生成符合社会内在机理的法治新模式意义重大。丰富的诉讼外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特色,这种社会性纠纷解决机制不仅表现为解纷主体多元化,而且表现为解纷机制的多元化。注重多元化的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法的光辉所在。  相似文献   

17.
叶青  时明清 《社会科学》2012,(1):95-102
公案是蕴含着公共性主题元素,为各界广泛参与,其处理结果具有社会导向性的案件。公案的审理受到了民意的影响。为了实现公案的司法公正必须确立相应的评判标准。公案的司法公正评判维度有理论层面、程序层面、历史层面和域外司法实践等四个方面。公案的司法公正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刑事司法实践中,民意在特定条件下得以介入司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司法公正。法律的精神与民意的价值是一致的,依法裁判符合民意期待;但当法律精神与积极民意明显相左或缺乏有效的法律精神可资遵从时,以认真、审慎的态度依据承载积极民意的非规范性法源裁判,有其必要性。民意本身并不足以干预司法,只有为权力因素所吸收的民意才能影响刑事司法活动。在司法尚难有效独立的现状下,在刑事司法中考量民意,使司法与权力、民意之间构成三方制衡态势,或属相对合理之举。  相似文献   

19.
廉洁政府与社会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只有一个廉洁的政府才能履行好维护社会公正的责任,促进机会均等和保障公民自由权利。廉洁政府的衡量标准有五个:政府官员廉洁奉公;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等法人单位奉公守法;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获取和运用无私且合法;司法、执法公正无私;法律政策本身无私为民。防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是执政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建设廉洁政府应从十个方面加以努力:实行自由而公正的选举;建立分权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宪政法治建设;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加强职业政治家和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备、周密的反腐败法律体系和坚强有力的反腐败执法机构;依法保障新闻独立和自由;建设一个强大而活跃的公民社会;促进私人部门的健康发展和正当竞争;建立反腐败和反洗钱的国际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司法的独立与民主:价值整合和制度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独立追求法律职业主义和司法规则模型,司法民主注重民众参与和意志表达,法治实践中两者存在紧张关系.应结合后现代社会关系性质和秩序状况,按照法律商谈论理路对司法独立和民主两种实现社会主体权利和自由的方法进行价值整合,确立法官社会化、司法论坛化、司法能动化、解纷机制多元化等制度架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