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涉外定牌加工中的商标侵权判定应坚持混淆可能性标准、驰名商标反淡化标准以及即发侵权法理的标准,否定以定牌加工不构成商标使用进而认定不构成商标侵权以及将“合理注意义务+实质性损害”作为判定涉外定牌加工侵权的做法。是否将定牌加工中的出口行为纳入商标法规制范畴,取决于一国商标司法政策的考量。在法律属性上应将涉外定牌加工认定为商标使用行为,但商标使用行为不是商标侵权判定的前置条件。在解释论、立法论、法政策视点下,现阶段不宜将涉外定牌加工认定为构成商标侵权。在“走出去”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驰名商标的海外市场与定牌加工产品所销往的海外市场重叠时,可将相关公众标准拓展至一般公众标准,来判定定牌加工企业侵犯我国驰名商标权人的商标专用权。  相似文献   

2.
涉外定牌加工的商标侵权判定一直是我国商标法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东风"案进行梳理,分析不同层级法院的裁判理由及其论证思路,厘清涉外定牌加工的商标侵权判定思路,并指出不同裁判标准为何产生纠纷的症结所在。"东风"案确立的合理注意义务与实质性损害的认定标准是最高人民法院对"PRETUL"案所形成观点进行的修正,符合国际贸易形式的特点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要求,理应妥善地运用于涉外定牌加工的商标侵权判定之中。  相似文献   

3.
曼秀雷敦公司在我国内地市场运用的商标策略发挥了图形商标的优势,较好地解决了文字商标的使用和推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商标的识别功能,突出了自有品牌,这值得我国正在发展或准备发展涉外业务的企业借鉴:开拓国外市场应商标先行;多渠道求解商标争议和冲突;分析商标前景,灵活运用商标使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反向混淆理论已成为我国解决商标侵权新问题的重要理论之一."蓝色风暴"商标侵权纠纷案引起我们对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深入思考.本文通过考察商标反向混淆的理论轨迹,厘清反向混淆的概念和性质,并对反向混淆的认定标准展开论证,以期为我们解决商标侵权新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邓宏光 《学术论坛》2007,30(11):147-151
我国商标法以使用的商标标识和商品是否相同或类似,作为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它强调对注册商标符号本身而非商标所代表商誉的保护,是典型的"符号保护"模式."符号保护"模式不符合商标法原理,是我国商标保护不公平和商标注册效率低的罪魁祸首.虽然我国司法实务界采用商标混淆理论来改良该模式,但注定不成功也不彻底.只有用"防止混淆"来取代"符号保护"才是唯一的出路,建议对我国《商标法》相关条款作出修改.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声音商标等新型商标纷纷出现。其与传统商标一样,凝聚着现代企业的商誉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我国《商标法》自2013年修订开始给声音商标的注册和保护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随着未来我国声音商标成功获得注册数量的增多,声音商标也会像传统商标一样面临被侵权的风险,因此本文旨在从声音商标近似和混淆可能性判断标准、驰名声音商标认定与保护、声音商标反淡化保护等角度探讨声音商标与传统商标保护的共同点与特殊点,提出完善我国声音商标保护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淡化行为是一种现代商标侵权。为满足驰名商标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国际潮流,我国应加强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借鉴各国商标反淡化立法的成功经验,建立比较完善的商标反淡化法律制度,对淡化行为依法打击,从根本上遏制和消灭商标淡化行为。  相似文献   

8.
唯冠与苹果的iPad商标案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间关于商标权的讨论成为社会热点,并引出了众多关于商标抢注的话题.本文以iPad案为视角,分析iPad案中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即商标的反向混淆侵权,探讨反相混淆的优缺点,并提出反向混淆认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9.
商标的混淆、联想、淡化及其相关理论之比较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矛锐  青梅 《阴山学刊》2004,17(1):114-118
现代社会,商品竞争逐渐异化为商标的竞争,这种竞争趋势促进了商标功能的变化,使得商标的功能从单纯的识别作用向表彰作用扩张,导致了传统的商标混淆理论向联想、淡化理论的发展。因此,商标侵权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从防止商品混淆到关注全面保护商标的过程。淡化不仅侵害商标的显著性和识别性,同时亦侵害了商标所体现的商誉。  相似文献   

10.
商标犯罪中对注册商标的"使用"应窄于商标侵权中的"使用",不应包括使用于"商品交易书"和"展览会"的情况。商标犯罪与侵权案件衔接的关键在于制定可行的案件移送办法,并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1.
淡化是一种严重侵害驰名商标权利人利益的侵权行为,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在商标淡化行为的概念界定、商标淡化行为的表现形式、认定标准、法律后果的承担等方面还存在立法上的空白。基于对商标权人利益的保护,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完善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将驰名商标淡化理论纳入《商标法》,明确驰名商标淡化的法律性质;明确驰名商标淡化行为人的民事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改变了经济活动和商业行为模式,也使得传统的商标法适用受到新的挑战。我国尚未对商标的合理使用做出系统而详尽的法律规定,但各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已经在实践中运用它解决相关纠纷,网络环境下又产生了新的商标权利限制问题。允许合理使用他人商标是对商标权利加以限制的重要制度内容,其目的在于平衡社会公众与权利人之间的利益。在传统领域认定商标合理使用并非易事,而当商品和服务进入互联网时代,商标使用的情形更加多样和复杂,对商标合理使用的认定也更加困难。通过分析我国的立法现状与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进一步阐明商标合理使用的概念并细化其判断标准,进而将其制度化,具有现实性与必然性,可为我国尽快完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律规定商标评审乃注册商标争议诉讼之前置程序,但在先权受到侵害的利害关系人仍有权依其他相关法律提起民事侵权诉讼。这种循环诉讼体制下,必然造成大量的行政司法资源浪费。此外,商评委与法院分别审查商标案件事实的双轨制模式也无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裁判。有鉴于此,我国应当重构在先权救济机制,将商标评审委员会审理在先权纠纷的职能转移给各地法院。由法院继承相关审理职能,一方面可以缓解商标评审委员会审理的压力,缩减当事人获得救济的时间,节约司法行政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法院间的协调,消除矛盾裁判。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虚拟现实业已成为信息领域中继人工智能、大数据之后被广泛关注与应用的热点.目前,虚拟现实在军事、航空、教育、娱乐、医学等领域被普遍应用,各国科技巨头企业也重兵进驻虚拟现实的广阔市场.但随着虚拟现实呈指数级的增长发展态势,也涌现出抢占专利、盗版侵权、抢注商标等知识产权乱象难题.因此,从虚拟现实国内外践行样态为切入点,在探析虚拟现实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专利、版权、商标的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为我国虚拟现实的创新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保障谏言.  相似文献   

15.
耿建 《学术探索》2008,(2):86-9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拥有中国民族商标品牌的商品也大量涌入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我国宝贵的民族商标品牌资源,我国企业应当审时度势,加紧民族商标的海外注册,运用多种有利的法律规则保护我国民族商标不受侵犯;在合资企业中高度重视商标转让和许可使用问题,牢牢掌握商标权;通过立法和行政机构规制恶意收购民族商标行为;打击各种侵犯我国民族商标品牌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6.
商标名称对于产品的销售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好的商标名称翻译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而不好的商标名称翻译则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准确恰当地翻译商标名称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从范仲英先生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入手,探讨了商标名称翻译的基本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引起人们对于商标名称翻译的正确性和真实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商标注册实行自愿注册为主、强制注册为辅的注册原则,只有经过注册的商标才能取得商标权。《商标法》考虑了未注册商标权利人的正当权益,但立法对未注册商标保护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在未来的立法中应当扩大《商标法》的范围,对未注册商标予直接的保护,赋予未注册商标使用人在1年内优先申请商标注册的权利,规定未注册商标人的继续使用权利,赋予商标局在审查注册申请阶段和核准商标转让阶段,主动驳回商标恶意注册或者商标转让申请的职权。  相似文献   

18.
“渝富桥”商标异议案中五个程序的认定结果依次相反,这反映了《商标法》(2013)修改前近似商标注册审查实务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源于原来的《商标法》对近似商标界定不明确,实践中对近似商标的内涵及其与准予注册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不一致。以体系解释的方法来理解《商标法》(2013)第30条,近似商标申请注册审查标准是一个多层级递进式的逻辑结构:第一步,对申请注册商标构成近似商标的层进式审查:一是审查申请注册商标与引证商标的标志是否构成近似;二是审查申请注册商标是否完全具备商品关联性、空间和时间重合性三要件;三是判定申请注册商标是否属于近似商标。第二步,对属于近似商标的申请注册商标,进一步作是否符合注册标准的层进式审查:一是审查申请注册商标是否容易导致与引证商标的混淆;二是审查有无阻却违法的事由;三是商标局决定是否准予初步审定公告或注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