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在当代西方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中的知觉特性的研究中,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一部美学著作。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本人即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把现象的经验看作是整体式的格式塔(Gestalt),即“完形”,认为知觉经验不是感觉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形式,一种格式塔”。这种整体性是在任何部分中找不到的,也不是各部分相加的总和。不仅知觉经验是一种格式塔,整个心理现象也都是格式塔。“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  相似文献   

2.
“体验”概念在詹姆斯和维特根斯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詹姆斯遵循经验主义心理学研究的路径,肯定“体验”概念的主观特性,认为语词的意义是一种特殊的体验。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以反心理主义为语境,企图超越内在私人领域,私人体验和主观情感并不能赋予语言以意义。“体验”概念在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中被赋予一种独特的、全新的含义和性质,凸显出它的客观特性。体验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技能和经验,这种能力依托于后天的训练、教育和不断积累,旨在达到主体间的共同理解和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3.
逻辑真理既非纯形式、无意义的 ,也不是独立于人们经验之外的存在 ,它与事实真理一样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受生活经验的检验 ;具有经验性、系统相对性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应当客观地对待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 ,既认识到二者的区别 ,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联系 ;既不能否定逻辑真理 ,也不能无限地推崇逻辑真理。  相似文献   

4.
“格式塔”一词,意即形式或形状,或泛指方式、实质。斯皮尔曼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形的心理学”,铁钦那则称之为“完形主义”.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人是以整体知觉的方式感知现象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维特海默尔指出,人们在曲调、空间图形等方面,除了看到所有孤立的要素(孤立的感觉、观念、动作等等)的总和之外,还会附加有别的东西,一种整体的质。柯勒进一步指出,学习的过程、努力的过程情绪态度的过程、思维的过程,都不是若干独立的元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都服从于整体的知觉或规律。知觉的过程就是一个组织过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通过分析视知觉的特殊情况,指出"看作"不同于"看"。"看作"与"看"之间存在着概念区别,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看作"知觉中呈现出不同的"外观"("面相"),所以"看作"虽然是知觉的一部分,但它内含着思想、经验和文化等因素。维特根斯坦的视知觉认识论引发了多维效应,对于美学、宗教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论中一个巨大盲点在于,将文学思维与理性思维割裂开来认识。这样做不仅未能准确把握文学思维的真正特质,而且给贬抑文学艺术的价值提供了方便。本文试图借用格式塔心理学,尤其是其后期代表人物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来对感性知觉活动与理性认识活动之间的巨大人工裂痕作一修复性工作。任何思维活动都脱离不开“视觉意象”;反过来说,视觉意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它象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知觉本能,一头连接人类理性,致使二者须臾不可分离,依此说探讨文学思维的奥秘关键不在分割知觉与思维,而是在认识其不可分离的真相基础上,引导人们重新探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感觉世界  相似文献   

7.
“神韵”和“韵味”,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确很难截然分开。所以,过去许多文论家分析、研究它们时,往往界限不清,含义模糊,长期令人费解。笔者认为,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两者都强调了作品中的“意”;其区别,前者侧重于“神”,后者则侧重于“昧”。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之管见。  相似文献   

8.
<正> 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依赖于这样一个基本观点:观察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提供唯一基础,观察本身是中性的,不受理论的“污染”。五卜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著名命题,打破了逻辑证实主义的上述教条。汉森的这一观点逐渐为当代科学哲学家所接受《、按照这一观点,观察并不是“中性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理论的“污染”,“观察依赖于一个概念结构,观察是充满理论的”(费古语)。格式塔心理学的“鸭兔图”实验表明:人们在进行观察时能看到什么,不仅取决于观察对象,而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研究》最后的部分才出现的“深层语法”这个概念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谈到了深层语法和表层语法的比较,在了解了深层语法的大略所指之后,进一步区分了语法命题和经验命题,并说明语法命题是深层语法的执行者,但也指出语法命题和经验命题不是截然分开的.接下来又谈到了他的著名的私人语言,对私人语言的批评催生出了深藏在表层语法之下的深层语法.从而得出结论:维特根斯坦的深层语法倚靠语法命题得以实现,并尽力解决私人语言所昭示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认识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比较和分析庄子的“逍遥游”和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的基础上,这两种游戏的本质得以廊清,他们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因而彰显:用“出世”的“逍遥”,庄子达到了他追求维护“形而上”“道”的目的;回到在世的“生活形式”,维特根斯坦成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扬弃和积极的治疗。有趣的是,“出世”和“回到生活”都是通过“游戏”的途径来完成的,文章从而指出:(1)“游戏”理论在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必须辨证地看待庄子和维氏与行而上学的联系;(3)通过本研究,可以管窥到中西古今哲学存在着共通和继承的关系。毫无疑问,研究庄子和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观”加强了对话性这一哲学本性,对中西古今哲学的互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表述过三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命题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命题二,“社会活动本质上是实践的”;命题三,“环境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被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考虑到“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同得到充分发展的新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形态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联系,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上述命题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把握社会运动的三个基本视角,这就是:1、空间结构的视觉,以揭示各国历史的不平衡发展中存在着的重复性和常规性,阐明社会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相互作用;2、时间历史的视角,以揭示社会发展的时间方向和不可逆性,阐明社会结构的历史变形和更迭交替;3,主客体关系视角,以揭示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和积极影响,阐明人类生活之区别于自然现象的丰富内容和多样的特点。这三个视角彼此区别又相互关联,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运动的全方位的总体性把握。  相似文献   

12.
“写真实”、自然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等问题,是近年来人们常常论及并十分关注的问题。它们不仅涉及理论范畴,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创作实践。我想,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有人把“写真实”看作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以为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目前我国不少文艺理论教科书和关于文学的辞书,几乎都把“按照现实本来样子描写”也就是“写真实”解释为现实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事实上,现实主义一词原本也是写真实的意思。此词据说首见于十八世纪末德国戏剧家席勒的著作。但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的名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都由早期的心理主义的立场走向了排斥心理主义、批判经验主义的立场。二者的意向性理论及对“意义”问题的关注,最后都归旨于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的关注,从中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相互呼应关系、分析哲学向唯理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史风华 《学术研究》2005,(10):114-116
阿恩海姆的电影美学思想是其视觉理论的一部分。阿恩海姆运用格式塔理论,深刻论述了无声电影的美学本质的独特性,突出研究的是电影的本体论问题,对电影心理学也有独到的贡献。但从整个电影发展的大视野来看,阿恩海姆的电影理论对有声影片的否定还是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维特根斯坦派的兴起,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再度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新旧各种解读意见之间的争论主要围绕维特根斯坦为何要将自己书中的命题视作没有意思的空谈而展开。传统解读者大都倾向于认为,尽管构成《逻辑哲学论》的命题本身没有任何意思,但通过它们可以显示出形而上学真理。而新维特根斯坦派则认为,应果断地将这些命题看作是不仅毫无意思而且也无法显示任何东西的纯粹空谈。这些针锋相对的解读意见虽各有道理,却未能足够细致地考察维特根斯坦用“我的命题”这一短语到底意指他书中的哪些命题。而只要严格按照该书所使用的命题编码系统,不仅从纵向而且从横向上看待这些命题之间的层次区分与相互关联,便可望寻得一条全面理解该书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们的心理是一个应受到比通常在叙述哲学史时所给予的更多注意的问题.对它进行研究很可能比逻辑分析的一切企图更能把各种哲学体系的意义弄得清楚一些。——[德]赖欣巴哈“格式塔”,是德文“Gtsta It”一词的译音。意即“形状”、“样式”,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观察,是科学认识活动中获取直观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有效途径.它历来都是科学哲学家们讨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先验主体性哲学或"严格贯彻的唯我论"哲学的倡导者,叔本华、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人一方面强调世界及其中的对象与它们通过主体被给予的方式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又强调:第一,不能将主体的存在方式与客体混为一谈,不能把主体与客体看成两个相互并列的实体;第二,不能将对世界起构造作用的先验主体与作为被构造世界的一部分的经验主体混为一谈,否则就会导致"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验主体同时又是整个世界的前提条件的悖论"。主体与客体及先验主体与经验主体之间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眼睛与其视野中的对象及起观看作用的眼睛与被看见的眼睛之间的关系,以上每一对关系中的前者与后者的根本区别集中体现为:如果后者是可见的,那么,作为其可见性的前提的前者则具有不可见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与功能语法理论息息相关。语言单位的结构、功能、意义相互联系,功能上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意义的表达和结构的选择。从功能角度分析英语中“A of B”短语的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种短语的意义,从而在英汉翻译中使译文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论著、期刊及教科书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这类句子: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或A和B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如“量变和质变存在着区别,但又有内布联系”;“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各种运动形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可以互相转化”,等等。在这些说法中,都讲到“区别”,而且如果人们注意一下的话,还会发现:在许多情况下,大家又都是把区别和联系作为对应或成对的概念来广泛使用的。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人们承认联系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哲学概念,而且是我们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的范畴,是我们认定的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作为现代西方著名的思想家,虽分属不同的哲学理论派别,但他们都涉猎了在哲学普遍理论层次上的语言问题。也正是在对语言的探讨过程中,提出了对“说”的哲学理解。从他们二人各自对“说”的哲学理解中,虽可见其差异,但二者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却是不可忽视的,从中可以管窥到在现代西方哲学貌似对立的理论派别背后所隐含的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