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杨勇 《理论界》2010,(1):134-135
关于"水"的思想是先秦诸子哲学的重要范畴,本文立足于水的自然属性,选取水的三个基本自然属性,由此出发考察水对于先秦诸子的影响及先秦诸子中"水"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们按其的"成分"基本可分为三大层面:一是由知识的士转化而来的精英层次的"子",如儒家、道家、墨家,他们分别指向人生(思想)、宇宙和学术,他们是相当纯化的士;二是由技术的士进化而来的工具层面上的"子",被后世称为阴阳家、法家、兵家的子们都属于这一层面,相对来说,他们不再是那种纯化的士们,无论是精神传承还是学术思想都已开始弱化;三是那些充满功利色彩的士凭借着他们身上的某一方面的特长而晋身的"子",如纵横家中的苏秦、张仪们.可以说这是先秦诸子发展的第三阶段,至少在精神上,他们已明显异化了.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基本上可以视作诸子的先秦历程:纯化-弱化-异化-同化.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一个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刘锦增 《船山学刊》2013,(4):167-175
中国古代的消费思想是极其丰富的,特别是先秦儒家消费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消费思想的主题,近来关于这些方面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由于篇幅所限,本综述只能从先秦儒家消费思想基本内容、先秦儒家消费思想与诸子消费思想比较、儒家消费思想的评价及对当前社会的意义、消费伦理思想等几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概况、主要线索和重要成果,择其要者,作简单介绍,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孙雪霞 《阴山学刊》2004,17(4):81-84
屈原曾经受到先秦诸子的深刻影响,对此前人已作了不少有益的梳理."屈原与先秦诸子"研究主要呈现三种倾向一是认为屈原归属于先秦诸子的某一家;二是认为屈原兼具先秦诸子思想;三是认为屈原兼具百家而后自成一家.学者学术视野逐步由封闭、迷信走向开放、求实,研究思路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文学中,对谏诤行为的关注是普遍存在的.这一文学现象,是先秦时期的独特思想、文化的结晶,是上古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当时的作者对谏诤主题文学,与其说是视之为纯文学的,莫不如说是视之为政治性的.这种对文献文学性的漠视与歪曲,是由古史传说与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的政治设计共同的合力而造成的,它在先秦一经形成,就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根线索,成为准确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把钥匙,我们可称之为"文学的政治化",这是古代中国过度重视政治文化的必然结果.本文认为,只有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切入,才能够真正理解包括谏诤主题文学在内的先秦文学.  相似文献   

6.
《云梦学刊》2009,30(6):29-29
《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刘绪义著)于2009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从发生学角度专门探讨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发生之内在历程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只有从历史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才有可能探寻先秦诸子的原貌,厘清中国思想文化之源与流。本书紧紧依靠先秦文献特别是考古发掘之简帛文献资料,从思想发展的源头入手,依其自然萌芽、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本文尝试采用这一观点对大学语文中《先秦诸子语录》一课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8.
杨义 《中国社会科学》2012,(2):181-204,208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标志性的前驱人物,鲁迅与先秦诸子的关系,牵动着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的灵敏的感应神经。要解开鲁迅思想最深处的情结,必须从其诸子观入手。鲁迅复合型的诸子观展现为四个维度:启蒙思想是鲁迅诸子观敞开或开放的大门,通向鲁迅的各个时期、各种文体;文学和文化史研究是鲁迅诸子观的基础,给其诸子评述输入丰沛的元气;小说想象和杂文神思,则是鲁迅表现其诸子观的两座回廊。它们共同组合成鲁迅"诸子观博物馆"。鲁迅诸子观之四个维度的差异性,统一于鲁迅进行文化革新的"现在性"。文化是一个过程,不能以凝止的"现在性"代替"过程性",应在新的现代性高度上沟通鲁迅与先秦诸子多种多样的智慧形态,将之各得其所地转化和重组到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现代大国文化总体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9.
巫是古代最古老的文化传播者,是最初的权力中心和文化知识母体,中国古代所谓“王官之学”就出于巫的思考成果。随着世俗权力逐渐向王权集中,原来巫手中的权力逐渐被剥离,与王保持紧密联系的巫逐渐与世俗权力产生距离,变成王官之外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技术工作者。因此,从发生学角度看,说“先秦诸子出于王官”不如说出于巫术,“王官之学”是巫术文化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子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汉民族性格中重功利的倾向和以政治为中心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国古代正统文学观是和"文化"内涵相近的、广义的大文学观.这种观念最早是由作为汉民族早期文化重要代表的先秦诸子确立的.先秦诸子眼中的"文学"含义宽泛,指付诸政治实践的文治教化之学,为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的统称.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以<吕氏春秋>作者为代表的杂家学派,虽然对"文学"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将"文学"看做"文治教化之学".这种文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社会,平均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领域,是各种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伦理思想乃至经济思想的重要文化支点。均平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政治平均、社会平均、经济平均、均平之德等几个最基本的方面。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着天经地义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文化表演的舞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和谐。早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概念,但其思想都指向“社会和谐”,可以说是今天“和谐社会”在观念上的最早萌芽和文化渊源。其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是古人的天下观和天人合一思想。其思想内涵包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修身正己的社会人格;义利协和的社会准则;务本节用、重农富民的生计原则等。这些思想对于形成文化中国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和社会两大方面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尤其是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人特有的山水思想。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诸子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永忠 《阴山学刊》2007,20(5):5-10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从这些美学趣味中,可以看出中国环境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环境与人相通。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把环境美与人格美联系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民主思想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与民主思想有无本质区别?本文对此进行了历时性考察并认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和进步意义,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主主义思想的问世。民主思想的显现,应该说是从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聂保平 《晋阳学刊》2013,(6):105-111
在中国思想奠基之初,即有若干共识形成,它们被先秦诸子当作“公理”认同下来.以这些公理为根基的古代中国,本着“负”的方法解决人和社会的种种问题,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形态.在这样的情形中,有“物不相害”、“修己以敬”、“损有余以补不足”、“正名”4个“底线”原则,被中国人坚守和实践着.这些原则不仅内涵是互补的,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时,彼此也是相互支撑的.古代中国的文化与制度,因这些原则所发挥的基础性效用,才得以稳定地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的夫妇伦理思想以"男女有别"为自然基础,以"俗世之情"为生活内容,以"夫妇有别"为伦理要求。其演绎的逻辑元点在于"别",即以"男女有别"为自然基础,突出性别角色和自然分工;而最终的演绎结论也在于"别",即强调"夫妇有别",强调家庭角色和社会分工,以维护社会尊卑秩序,体现了周代宗法制社会,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中人伦秩序的不断强化,呈现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特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应借鉴先秦儒家夫妇伦理思想的精髓,在"夫妇有别"的基础上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使夫妻关系由"博弈"走向"共赢"。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传统因素减少与现代因素增多的过程。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必将为我国宪法的实施提供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条件,从而促进我国宪法的良好实施。  相似文献   

19.
刘建仓 《齐鲁学刊》2013,(1):111-114
重新理解中国传统的社会解纷机制,在中国现代法治框架下,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生成符合社会内在机理的法治新模式意义重大。丰富的诉讼外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特色,这种社会性纠纷解决机制不仅表现为解纷主体多元化,而且表现为解纷机制的多元化。注重多元化的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法的光辉所在。  相似文献   

20.
论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五 《文史哲》2003,(2):55-61
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赖以滋生和成长的文化土壤 ,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主体地位的倒置。它没有在原始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中 ,把人作为主体逐渐地从原始混沌体中解放出来 ,没有把人作为个体从原始的群体中分离出来 ,而是始终将人的主体性淹没在中国文化进化路途的泥淖之中 ,一直使作为个体的人消失在群体的阴影背后。臣服型政治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经深深浸透于国民的灵魂 ,浸透于国民灵魂深层的思维、意识、认知和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