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学者们对禅宗诗歌充满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们从“意象”这一美学范畴出发,探讨禅诗中意象的意蕴。本文试从意象的概述出发,近而涉及禅宗神奇的意象及其文化意蕴,并以“门”为例,管见禅诗中蕴含的深邃意象。  相似文献   

2.
从“悟”谈禅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佛教禅宗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诗与禅也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但人们的研究多集中于以禅入诗、借诗说禅、以禅喻诗等诗禅关联的具体体现上。然而诗与禅究竟以何相关联,以及这一关联在古典诗歌理论中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诗禅关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禅宗的“悟”,是沟通诗禅关系的桥梁,对古典诗歌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禅相融,是古诗文化精神中一个极具魅力、奇妙绝伦的一个艺术元素。中国古代诗人,大多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禅宗的影响。本文从诗与禅的关系、诗禅相融的形态及其发展等方面,探析中国古代诗歌的禅宗智慧。  相似文献   

4.
唐时禅宗一派的空灵流溢的审美观感,对唐诗内容、形式以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嬗变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与禅的联姻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诗歌体制——禅诗,唐代文人更是融合诗与禅的精思妙路,另辟蹊径地耕耘出文人禅诗的广阔天地.孤静、空灵、冲淡是唐代文人禅诗总的美学风范,通过对这组审美范畴的深化解读,无论对诗歌美之内质的求索,还是对禅宗悟之肌理的剖析,抑或是对唐一代文人禅诗之禅意的探掘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略论禅与诗     
中国文人较普遍地接受佛教,是在东晋以后。从那个时期开始,诗与禅就逐渐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唐代以后,禅宗大兴,以诗明禅、以禅入诗成为风气;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两宋以禅喻诗的诗论。近年来,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论及诗、禅关系的论著。笔者不惴浅陋,亦就此略献刍议,以求教于各位前辈和同道。  相似文献   

6.
诗禅结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形态.自中唐起,偈颂诗意化的过程越来越明显,禅偈越来越具有诗的韵致,出现了自创清丽诗句以明禅的现象;发展至北宋中叶出现了大量引用现成诗句证禅的现象;引诗入禅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引诗笺注即引用诗句对示法之句进行再解释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郜林涛 《晋阳学刊》2005,(3):101-106
诗禅相通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话题,长久以来,学者关注的焦点是以禅喻诗,而对与之相反的以诗证禅则研究甚少。事实上诗对禅也有明显的反作用,禅师常引文人诗句示法、开悟、颂古,很好地体现了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禅宗艺术的类型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绍秋 《船山学刊》2002,(1):115-120
禅宗艺术可分为禅诗、禅画、禅书、禅寺、佛塔等多种类型。禅宗艺术具有深刻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泽龙 《人文杂志》2004,(5):125-134
论文较系统地阐述了 2 0世纪 30年代现代诗派象征意象的暗示能与朦胧性、意象的全感官性等意象诗论 ;京派的契合论、意象与情趣论、意象显隐论、灵感生成论、意象联络论等意象诗学观。探讨了 40年代七月诗派的具象化的感觉论、体验意象论等意象主张 ;九叶诗派的意象的诗质化、智性化、意境化、凝定论等意象诗学观。并分析了 30、40年代意象诗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由以禅入诗、以禅喻诗到妙悟之说,其间创造了中国古代诗歌与批评史上一次双赢的沟通。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的细胞、是诗的原件,意象活动构成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本文从意象组合的实质、意象组合的基本表达方式以及意象组合的手法等三个视角和层面指出了诗是由意象构成的,并在意象的组接、发展及转换中形成诗,从而揭示出诗的本质所在和诗的现实所在。  相似文献   

12.
禅、幽默、诗三者的关系之密切,在黄庭坚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文字禅”及禅家的“游戏三昧”,使得黄庭坚以幽默诗的手段来反映其对“治心养气”的境界的追求。而“打诨通禅”将杂剧与禅联系起来,这也就是黄庭坚提出的“作诗如作杂剧”的技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诗为禅客添花锦 ,禅是诗家切玉刀”,诗人元遗山的这两句诗因其对诗禅交融互渗现象的生动揭示 ,而被广为引述。其实早在宋代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就指明了诗禅相通的根本 ,他说 ,“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这句话虽用语俭朴 ,却一语切中要害。如果说“禅是诗家切玉刀”的话 ,那么 ,禅学之悟就是这把“刀”的刀锋。正是这刀锋的切入使原本玄奥的诗思更加玄妙深邃、快捷机智 ,原本含蕴丰富的诗歌更趋向于追求空灵澄莹、自然澹泊而又韵味无穷的意蕴。展现出诗歌史上的别一景观 ,意境说才脱颖而出。本文拟就此展开论说 ,企图寻绎…  相似文献   

14.
卷舒开合任天真——管窥禅诗中莲花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卿  温新瑞 《理论界》2005,(5):190-191
众所周知,在花的国度里,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应首数"花中十友"中的"净友"--莲花了.本文将从前缘本洁位至尊、莲花净土佛祖心、般若莲香远及空、奇葩琼影泻暗香四个方面来简释禅诗中莲花意象的佛学象征.  相似文献   

15.
禅与诗的共通之处是“悟”或“妙悟”。但由于参禅与作诗毕竟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活动 ,因而 ,禅之悟与诗之悟也就不会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悟”的途径 (“如何悟”)不同 ;“悟”的凭借 (要不要文字 )不同 ;“悟”的结果 (“悟到了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6.
李萍 《兰州学刊》2011,(3):143-146
诗中有禅,在悠远深邃中传递智慧;禅为诗境,在佛光智理中体会宁静的禅趣诗,用禅的机锋、睿思、理趣来显示诗境的空灵,既见修禅本义,更见人心坦荡,但言禅理以避免理胜于辞,更藉重形象为突出禅趣之意。因此,今人品味禅趣诗不仅在体验历史,更寄托了自己内心所追索的一种愿望。  相似文献   

17.
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 笔者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依据,从舍形曲意,意象尽失;求形曲意,意象缺损;求形存意,意象完整等三方面分别对翁显良、许渊冲、丁衡祁等名家的汉诗英译作品加以比较,探讨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问题, 以求原诗与译诗从形式到内容的最大近似.  相似文献   

18.
重复意象与创作心态——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无题”诗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复意象与作者的创作心态和作品的主题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如肖像、自然、情感(悲泣)等反复出现的意象大都与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环境艰险、心境悲怆等紧密相关。这些重复意象足以构成“无题”诗意象链条上的坐标或经纬。它们如同主旋律,奏鸣出一个伤感悲怆的主题,伤己、怀人、悲社会,而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则是其中的最强音。这是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诗坛“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变迁可从三个层面谈起:首先,江西诗派“以禅喻诗”,注重从“渐修”到“顿悟”,目的在于追求流转圆美的诗歌境界,以此纠正江西诗派后学的模拟之弊;其次,主张走出江西诗风限制的诗人,则主张以“顿悟”为先,其中以严羽最为代表,目的在于回归“吟咏情性”的复古诗风。其三,南宋晚期,诗坛甚至出现了对“以禅喻诗”的反驳,认为诗与禅应回归“本位”,二者之间并无相似之处。南宋“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演变旁证了南宋诗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以禅喻诗的学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与禅的关系是中国诗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自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以降,已有若干种研究专著问世。关于禅在诗歌创作中的意义,饶宗颐先生曾精当地概括为:“以妙悟孕育其诗心,以活句培养其诗法,以最上乘致其诗品之高,以透澈玲珑构其诗境之瓊。”①而从诗学的角度说,则禅与诗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以禅喻诗的批评传统上。有的学者已将这一传统的起源追溯到孟浩然《本 黎新亭作》(《全唐诗》卷一六○)②,但“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只是一般佛教话头而已,实在还不能说是以禅喻诗,明确的表述似应是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