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这种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会引起企业产权的置换和国企职工身份的置换。特别是职工身份的置换,是一项复杂、艰难、棘手而又细致的工作。如何在职工身份置换过程中,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利益,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劳动关系是企业内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制度、机制的形成和企业行为有重大影响。处理好劳动关系的核心是明确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当前理顺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应主要做到;要高度重视劳动关系问题,从宏观、微观角度充分认识理顺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劳动者的权利,井真正落实;要囊好地发挥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企改制中职工身份置换的补偿模式的分析,探讨具体有效的置换补偿模式,以期对我省国企改制中的职工身份置换工作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一个管理者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洲 《学术探索》2006,15(4):19-26
随着市场经济转轨的深入和社会分化的加剧,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日趋独立,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各方主体在劳动关系管理中可支配的资源也随之发生深刻改变。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管理者阶层的独立与分化,是一个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权变革与管理者身份转换对于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理者的分化与企业内部阶层的定型化,不过是双方所占有的资源及其在生产关系体系中位置的折射。管理者角色从厂长到经理的变化,是一种深刻的名实之变。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紧张化,与管理阶层的利益觉醒与监督缺位并存有着密切联系。管理者与劳动者拥有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流动行动空间比例关系的深刻改变,对未来劳动关系的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美清 《云梦学刊》2007,28(4):68-71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治理模式中漠视职工作为企业控制权主体角色。从企业的生产性和契约性、企业的资源构成、企业控制权的层次结构和国有企业职工的双重产权身份方面分析,我们认为国有企业职工不仅能够分享企业控制权,而且应该分享企业控制权。  相似文献   

6.
走出国有企业退出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流失有广义的国有资产流失和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两种不同含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和流失原因有所不同,目前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社会民众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判断狭义的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一般借助于价格法和收益法,相对于价格法而言,收益法在衡量国有资产流失上较为科学。当前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认识存在五个必须澄清的误区把国有企业退出等同于国有资产流失;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必须停止国有企业退出;管理层收购或职工持股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把低于评估价格或实际价值转让国有资产都视为国有资产流失;对职工支付身份置换补偿金及社保金是国有资产流失。尽管在一些国有企业退出中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但是不能因此而停止国有企业退出,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而是应坚持规范的、渐进的国有企业退出。  相似文献   

7.
魏致东 《中文信息》2013,(9):187-187
劳动关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者与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有企业,就是指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国家对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企业内部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这种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将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8.
重建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和经济地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而引起人们对职工主人翁地位认识的混乱和困惑。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应该从经济制度的法权形式 ,包括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分配权三个方面重新思考。要重建国有企业职工主人翁法律地位 ,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权观念 ,实行经济民主化改革 ,包括产权民主化、经营权民主化和分配权民主化  相似文献   

9.
职工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当前,我国职工民主管理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由传统的职工民主管理向现代职工民主管理转型。这个转型把职工民主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劳动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传统职工民主管理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开创职工民主管理的新篇章。为适应这种新情况,我们必须改革按所有制性质立法的做法,统一规范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才能在法律上保障和推动我国职工民主管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职工双重身份的确认及其实现申晓梅劳动力是国有企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这种要素的活力不够,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是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我国传统理论在确认国有企业职工主人翁身份和地位方面存在一种明显的缺陷,即仅承认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生产资...  相似文献   

11.
论国有企业的权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权威结构的角度研究中国的国有企业,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在国企权威结构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剖析国企内部的权威关系与结构特征,不难发现行政支配性的控制和非合理化的权威是导致国企危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郝建忠  叶春青 《阴山学刊》2006,20(1):103-104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中既独立运行,又紧密联系的两方面系统工作。认真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的区别及联系,正确理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既独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创新性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职工在生产经营中的自觉性,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良性互动格局,推进现代化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稳步、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介绍吉林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入手,分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我省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完善和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进一步规范劳动行为 和谐企业劳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颁布更在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施行以来在调节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作者认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都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劳动行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的形成要靠有关劳动法律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完善执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论看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劲松 《兰州学刊》2005,(3):113-115
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正成为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本文试图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涵盖了宏观系统中制度管理层面和运行保障层面的因素,也包括微观系统中的各个利益相关主体.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必须考虑它对整个系统各个要素的影响,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袁东安 《学术探索》2003,(12):27-30
国有企业集团在我国现有的企业集团,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仍然带有较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它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培育市场导向型企业集团的同时让国有企业集团平稳地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李国良 《河北学刊》2007,27(5):226-228
深入研究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特征与对策,是促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特征表现为结构特征和产业特征两个方面,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应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等基本原则。处置对策包括选择"资产管理中心模式"为主要模式,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多方位的现代监管机制,以及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治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嵌入在国有企业场域之中,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设计的过程,而是场域关系作用下的演进过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场域中的惯习、行动者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场域结构决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国有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界定了相关概念,从企业研发、经营管理、生产人员三个部分,对河北省国有钢铁企业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其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孙长坪 《社会科学》2008,(1):93-103
国有企业概念未能表述企业法律形态,不能作为企业法主体概念.我国国有企业可表述为六类企业主体概念.即公共企业、公有公司、相对公有公司、公产合作社企业、公产参股公司、公产合作企业.这六种企业又统称公产企业,即由公有资产投资者全部或部分投资形成的、含有公有产权的、具有经营性特征的各种形式的法人或非法人经济组织.公产企业概念比国有企业概念能更准确地表达这类企业的经济性质,更好地反映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更好地体现现代企业的内在规律,比国有企业概念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法主体概念的要求.我国应整合现行国有企业法律法规,完善以公产企业为企业法主体概念的企业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