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宁 《人文杂志》2005,(6):86-96
本文讨论西方现代性想象中中国形象的野蛮东方化问题:一、西方现代性在东方与西方、野蛮与文明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秩序中构筑中国的野蛮的东方帝国形象,使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现代文明认同的“他者”;二、该形象生成于启蒙运动晚期到帝国主义时代,中国形象被东方主义纳入“野蛮东方”的话语体系,表现出所谓中国的“独一无二的东方性”;三、中华帝国的野蛮东方形象具有明显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特征,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共谋机制耐人寻味也令人生畏;四、中华帝国的野蛮东方形象富于话语活力,从帝国主义到新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谱系不断,反思与批判这种想象的文化-意识形态,必须追溯到西方现代性与启蒙哲学本源。  相似文献   

2.
资本是马克思进行资本主义批判的核心命题。马克思的资本观既包括对资本野蛮性的批判,也包括对资本文明化功能的肯定。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偏重马克思对资本野蛮性的批判,而忽视了马克思对资本文明化功能的肯定,因此,全面认识马克思的资本观就显得十分必要。全面合理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观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及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王明强 《理论界》2009,(5):149-151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一个独特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立的特性和品格.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正是知识分子的第一品性.而直面现实,高扬批判精神,以审视的眼光和批判的视角致力于美和善的社会的构建,则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责任.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的这一特性遭到了遮蔽,使得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日渐模糊和迷茫.面对社会现实,中国亟需凸现知识分子的独特性,并亟需形成一批真正的知识分子群体.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的很长的时间中,我们年年在纪念“五四”,但几乎不断干着与“五四”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相悖的事.1957年,一大批最富有批判精神的中国精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接着批“文艺黑线”、批“反动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直至出现了“知识越多越反动”、“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反理性主义的命题,完全走向了“科学与民主”的反面.近些年来,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公开的、野蛮的以臭化知识分子为目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术界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初接受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奇怪的是,与此前任何一次激进思想的"西学东渐"不同,社会批判理论进入中国是静悄悄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让自己的激进主义思维定势发挥作用,他们乐意接受社会批判理论.但拒绝将其变为可以付诸实践的社会改造的工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第一,自20世纪90年代起思索中国社会演进问题的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渐进、温和式的改良"作为社会演进的一种更为合理的模式得到了普遍认同;第二,从自由主义角度接受西学的中国知识群体在中国学术界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他们构筑起一道思想的防线,阻止激进主义式思维定势在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践效用问题上发作.结果,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及文化批判的思想在中国的效应就被严格限制在学术界,作为一种批判社会和进行文化批判的学术话语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活动提供学术后援,基本上没有找到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的通道,无法将自己生涩的批判语言化约为一般民众对自己生活状态进行省察时所使用的日常反思语言.因此,它在中国至多掀起的是书卷中的风暴,成为知识分子愤世嫉俗性格的话语实现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15世纪末欧洲海外探险活动的展开,美洲大陆逐渐被欧洲认知.美洲新奇的物种、居民和社会状况,都冲击着欧洲已有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经过欧洲航海家、殖民者、人文主义者和神学家的描述,美洲被建构为一个与欧洲相对的“他者”形象,该形象表面上充满异国情调,但本质上却是野蛮原始的“新大陆”.美洲形象中固然有欧洲人理性认知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欧洲社会自身价值观念和意愿的反映,有关形象的表述最终都纳入被强化了的欧洲自身文明的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在曹禺的代表性剧作《雷雨》、《原野》、《北京人》中 ,作者流露出比较明显的野蛮情怀 ,这不仅体现为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理性批判、对人的狂放无忌的个性与旺盛的生命活力的由衷赞美 ,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剧作家对改造国民性与重铸文明问题深沉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由于其体制内受教育的知识背景、据守知识(作为历史权威表征物的知识)的牢不可破的信念,使他们在对社会进行审度和批判时往往戴上一副服从主义或是标榜价值中立的知识面具。前者使知识分子跻身于权力机构及其名下的参政议政网络,实际承担起权力话语体系的建构和运作,对匿名的集体压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者虽然表面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从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和推销商转变为一个“去政治化”的书斋研究者,甚至主张不受惯常逻辑约束,对社会进行质疑和批判,终至被道德法庭判定为知识暴动主义者。但他们以民众代言人身份自居的理念已经清晰地证实了他们希望高高地站在民众之上,以另一种知识权威——民众的灯塔——的口吻发话的意图。这一类知识分子的思维逻辑可以归纳为对一种译介的欲求,即知识分子试图通过自身的“聚焦”功能,将散置于民众中的、不成体系的思想断片用一种经过严密逻辑整合的语言重新言说,从而达到民众被开发—被理论化—被接受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9.
古代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从以血缘和语言为代表的种族起源与以宗教和习俗为内容的文化起源,对“希腊人”的族群共同性作了规定,以此将所有的“非希腊人”与“希腊人”区别开来,并称之为“蛮族”。在“蛮族”面前,希腊人始终保持着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感。在古代中国,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则有“夷夏之辨”,认为遵守中国之礼仪与道德的为诸夏或中国,反之则为夷狄。《历史》与《春秋公羊传》笔下的族群认同,都不完全依赖于血缘,更主要地是文化习俗与道德价值的认同,这是它们相似的一面。但希罗多德对“蛮族”的建构与阐释,在后世被强化为一种文明与野蛮相对立的思维方式与相处模式,从而引发了现代世界的诸多问题。而儒家《公羊》学则认为夷夏之差异与界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存在文明与野蛮之间始终不可调和的矛盾,对当今世界处理由族群问题引发的有关“文明”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道德政治”是一种认为良好的政治必须以“积极的公民美德”为根基的政治观.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休谟对“道德政治”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认为,“道德政治”无法约束“人性的贪欲”,无力应对派系冲突,也无法与商业社会相适应.在现代商业社会,良好的政治只能是一种以构建游戏规则为基础的“制度政治”.不过,休谟对“道德政治”的批判,并非意味着他否认道德对于政治的重要意义,他反对的只是那种依赖“强道德”而忽视“制度建设”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11.
批判教育学将学校视为民主的公共领域,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以此来构建民主社会。教师在这里作为知识分子而存在,然而,教师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差异,以及作为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现实困厄,却迫使这一观点亟需重新被考量。教师需要思考为谁而抗争,而批判教育学的政治化倾向可能削弱这一思考;两种角色的"跨界"则会造成教师的角色混乱;批判与建设之间理性的失衡会把这种"教育的理想"转化为"教育虚无主义"。教师何为?仍是一项未尽的思想任务。  相似文献   

12.
思想启蒙是中国艰难步入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课题。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开始自觉地担负起思想启蒙的重任,通过怀疑、叛逆、批判、呐喊唤醒民众,推动社会改造、文化革新。虽然思想启蒙之路充满了坎坷崎岖。但是,“五四”之后的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一直没有放弃启蒙信念,即使屡遭困境,思想的火焰依然不灭,体现出启蒙的坚强韧性。  相似文献   

13.
教师作为学生的公民品格及批判精神的培育者,需要发挥出自身的知识分子主体意识与批判精神,从而成为学生的公民榜样.教师作为“转化性的知识分子”,意味着教师要超越既定的课程知识及价值体系的藩篱,从单纯的知识授受者“转化”成为一名具有批判意识、关怀意识和公共良知的公民.教师不能把自己矮化为教育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而是要把教育工作“转化”为具有显著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智识工作.因此,教师需要与学生建构一种以公共性、民主性与批判性为基本特征的学校生活,培育学校生活及课程教学中的公民伙伴关系,引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发展,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相似文献   

14.
微博、公共知识分子与话语权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名亮 《学术界》2012,(6):75-86,274,278
微博因其“平权”、“零散”与“再中心化”的技术特质,具有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目前,一批知识分子正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回应微博技术的赋权,参与公共话语的表达.文章总结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空间行使话语权的表现;提出制约其话语影响力发挥的因素和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微博的技术赋权转化为自身的机遇.结论认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生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和隐忧;而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审父始终是张炜作品的一个隐蔽主题。文章运用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分析了“父子”冲突的主要形式,指出审父主题的实质是社会历史批判和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6.
土地改革中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成效显著.这一运动的效果,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有所反映,作家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贬低批判和他者化,完成了将意识形态所定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化的思想改造,"成功"地将自己身上的"知识分子气"剥离出去.而恰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叙事的"去知识化"的追求过甚,限制了土改叙事的高度与成就.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化批判姚文放(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扬州225002)一现在有迹象表明,“文化批判”已经成为人文知识分子介入当代文化的一种思想利器,但是由于“批判”概念长期以来在中国片面化、狭隘化、极端化的使用,这一提法可能造成某种误解,甚至显得逆耳和刺目...  相似文献   

18.
一对于现代中国而言,鲁迅最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涵摄文学、思想与社会批判为一体的一种人格姿态,它象征着一种现代社会角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概念。与前现代社会的巫、士。教士、意识形态权威相比,知识分子──同样拥有文字符号,但已属于理性工具,而不再是谵妄的象征:同样超越具体实用涵义(meaning)而追问根本的价值意义(significance),但不是依据神性而是依据人性;同样关怀公共性特别是公共精神,但不拥有任何身份资格或特权背景。精神观念与权力亦即政教之分离…  相似文献   

19.
艺术体制论与纯美学的去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曼楟 《江汉论坛》2005,(11):111-115
面对启蒙现代性为人类文明带来的危机,近代大致出现了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启蒙现代性都持批判的态度,但是却采取了大相径庭的策略。一种知识分子认为启蒙理性带来的是文化的衰弱,而艺术则是一个超越现实的乌托邦,“真正的艺术也是人类对现实彼岸的‘另一个’社会的渴望的最后保存者”,它是一种抗议的声音,一种批判的力量。换而言之,艺术是审美现代性的代表。因此,这一类的知识分子主张退守于象牙塔中的艺术,强调艺术的“自律”,并对技术进步持敌视态度。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就是这一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对以勋伯格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20.
萨义德世俗批评理论的关键就是探讨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有何作用、如何形成,而他对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功能定位强调的核心也是如何坚持一种质疑、对反的批判立场。萨义德在"广泛的人文主义"原则下对前人理论的批判、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及其始终保持的自我批判意识,从三个向度上深刻践行了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这与马克思主义以人文关怀为底蕴的批判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