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南方论刊》2013,(Z1):74-75
长久以来,学生存在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学习误区,本文试图通过今天讲授鲁迅的意义,对中学生认识鲁迅的心理的把握,和笔者在教学上的尝试这三个方面,为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如何讲授鲁迅提供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的小说<故乡>一直是我国的中学语文课教材,甚至也是一些外国(如日本、新加坡等)的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3.
朱寿桐 《江汉论坛》2001,11(9):76-79
本文对鲁迅作品中的"不争"者的层次、阶级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鲁迅一贯的思想斗争史表明,他的"不争"并不仅仅是不加以抗争的意思,更包含着"不挣"和"不争气"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鲁迅作品中黑色意象的解读来接近鲁迅特有的艺术世界。黑色在鲁迅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显现了鲁迅作品的色彩特点。黑色经过鲁迅自身内心的深刻感悟,成为鲁迅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脸谱化改写:“十七年”鲁迅接受的话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十七年"间,鲁迅形象从"革命性"、"政治性"意义上进行了脸谱化的改写。这种改写一方面是努力把鲁迅与革命拉近,一方面是努力使鲁迅思想与毛泽东思想完全一致,最终使鲁迅成为文化界、文学界配合中国革命、论证中国革命正确性的重要资源。"十七年"间对鲁迅脸谱化改写是从既具有权威性,又具有普及性的中学语文教学开始的。对鲁迅形象的改写,经由中学语文教学等途径极大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模式。"十七年"间对鲁迅形象的脸谱化改写实际是服务于时代政治话语的,虽然无论是鲁迅研究者们,还是教材编选者们,未必是违心而刻意地以此为目的,但在当时的政治一元化环境下,他们实际上也难以有别的选择。当目的脱离了研究对象本身的承载能力时,研究对象就只能是一个被摆布的工具而已,这种政治工具性,使得无论是鲁迅研究,还是教材编选,都越来越走向封闭、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10-114
夜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场景,也是鲁迅展开叙述的惯用空间。鲁迅是爱夜的,常有不眠之夜,也多在夜间写作。不眠之夜在鲁迅作品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丰富的夜间生活体验也成为鲁迅写作的有效经验之一。鲁迅对夜的描写堪称细腻、准确,又十分独到。夜在鲁迅的经验和作品里,更多指向的不是具体的时间,而是一个黑暗的、逼仄的空间。将喧嚣的纵时性的历史转化为静默的共时性的空间奇异而突兀地存在,是鲁迅在担负了长期"守夜人"的"职责"之后,所累积的创作经验和萌生的创作才华。  相似文献   

7.
从日语借词的角度出发,对鲁迅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主义"一词,展开个案分析和研究。经调查,鲁迅著作中和"主义"相关的词语其单计词数共有153条。其中,既有为数众多的日语借词,也包含着鲁迅独创的大量新词。由于鲁迅作品的巨大影响力,鲁迅在把"主义"一词融入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丰富并发展了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即将到临之际,在鲁迅生前生活和战斗过的广东,于九月四日至八日在广州越秀宾馆隆重举行“广东省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来自省内各地的专业或业余的鲁迅研究人员近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提出学术论文六十六篇.其中在大会作专题发言的文章有秦牧的《鲁迅作品在新时代的光辉》、吴宏聪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提  相似文献   

9.
关于鲁迅作品的研究长期以来忽略了对于其"家"主题的考察,实际上鲁迅的作品中处处隐含着对于"家"的焦虑。这个"家",包含三个层面:微观的家庭、中观的家族和宏观的传统文化、现实社会的精神家园。这三个层面的"家"是紧密相关的,鲁迅藉此步步递进地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深入骨髓的无"家"的绝望与痛苦。鲁迅作品中的"家"主题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一个整体性的、根本性的焦虑。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思想家,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脚印、精锐的精神启迪和巨大的身影.鲁迅的许多作品已成为民族的经典,思想的启示录.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重读、深读、细读,把握鲁迅的精神实质,可以为当代中国大国文化的建设提供精神指引和思想力量.为此,有必要拓展我们的文明视野和知识积累,将鲁迅的精神、鲁迅的作品,与中国历史、文化、文明联系起来,展开渊博而精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分析梳理了鲁迅文学作品对绍兴地方性形成及绍兴地方性塑造方面的影响。鲁迅文学作品对绍兴地方性的再现作用,加深了人们对绍兴地方性的认知,影响了绍兴地方性的形成;在塑造绍兴地方性的方面,鲁迅作品承担了地方品牌的功能,为旅游开发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启发,并为相关文化再生产提供原始文本和文化意义。因此绍兴在相关旅游开发中,保护和塑造绍兴的地方性,充分利用鲁迅作品和鲁迅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新时期的鲁迅研究,随着社会的重大转型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继续革命"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取代,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成为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鲁迅研究回应了这一时代要求,起到了解放思想的重大历史作用。鲁迅研究相当长一个时期里被高度政治化,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因此新时期鲁迅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是"回归鲁迅"。回归鲁迅,是回归启蒙先驱的鲁迅,回归鲁迅作品的思想和审美价值,去除外加于鲁迅的过多的政治内容。但新时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作品中"打不败"的硬汉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蔑视死亡"的气概与鲁迅作品中的"死火:宁愿烧尽也不愿冻灭"的献身精神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倍受摧残而不屈服的韧性品格,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14.
本篇系李何林同志1981年6月在南开大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演讲摘要。这篇演讲着重阐述了怎样普及鲁迅著作和提高鲁迅研究水平两个问题。李何林同志介绍了国内少数中文系大学生对鲁迅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以及国外歪曲诬蔑鲁迅的言论,给予廓清和批驳,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认为,要普及鲁迅著作,必须帮助广大读者看懂鲁迅作品,重视和加强对鲁迅作品的“题解”注释工作;要提高鲁迅研究水平,关键在于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代史、现代革命史,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鲁迅,从政治的革命的高度来看待鲁迅,把鲁迅的著作放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上来考察。演讲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富于现实感和战斗性,旗帜鲜明,剀切中肯,语警意丰,对于当前清除鲁迅研究中的思想障碍,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昕  朱庆华 《兰州学刊》2005,1(2):258-260
鲁迅具有憎恶、刚烈、韧性、开放等的人格特质,这决定了鲁迅作品风格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审丑性,在艺术上具有不断的创新性,从而使鲁迅的作品富有历史穿透力,使之能成为思想深刻、艺术高超的中国现代文学之泰斗.  相似文献   

16.
师陀在文学群体"亚政治文化"特征明显时登上文坛,没有归附任何文学流派.然而,他游走于左翼和京派边缘的创作姿态背后,深藏着对鲁迅个性主义思想的继承和由此而来的对文学创作独立性的坚守.师陀重继鲁迅启蒙一途,并承继了鲁迅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他的作品直面、反省、批判国民精神的弱点,特别是暴露被虚幻面纱所掩盖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象,延续并深化着鲁迅作品中对某些问题的批判与思考,力求触及文化的深层缺陷,大胆而尖锐地呈现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天下>是一份英文文化期刊,由中山文化教育馆主办,先后在上海与香港编辑出版,在公正性与国际性的原则下"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所以<天下>虽具有官方的资金支持与人事背景,但还是从宣传中国现代文学的角度向西方大力译介宣传鲁迅.<天下>对鲁迅的译介与责任编辑姚莘农有极大关系.鲁迅逝世后,姚莘农第一时间在<天下>刊发<鲁迅:他的生平与著作>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利用"书评"栏配合宣传斯诺<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还接连在<天下>刊发鲁迅作品的英译文,向西方世界展示鲁迅的文学成就,从而充分利用了<天下>在20世纪30年代所建构起的国际文化空间,扩大了鲁迅在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鲁迅文学的图像演绎模式,主要包括反抗式、颓废式、温情式三种。具体来看,鲁迅作品主题和封面图像相互文,封面图像超出了外在的装饰功能,具有阐释文学主题的功能,并与鲁迅的精神世界相联系。鲁迅的图像观影响着鲁迅的图像叙述实践,作为文化图像的"山海经"和作为政治图像的"幻灯片"促成了鲁迅关于图像的两重认知。同时,鲁迅的图像情结和他的文学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图像构成鲁迅文学的另一种讲述方式:一是对于图像价值的充分信任和肯定,二是对于文学叙述的图像化尝试,鲁迅的文学创作通过图像艺术不断地外化和延宕。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看到一位同志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个小标题,叫做“以鲁迅的精神来研究鲁迅”。这话我很赞同。究竟什么叫做鲁迅精神呢?讲得人很多,我不敢下定义。大家都是研究鲁迅的专家,鲁迅作品的爱好者,尽管说法不同,但有一个精神是相通的,那就是鲁迅的为人,鲁迅的崇高人格和他的伟大作品。现在,中央  相似文献   

20.
<正> 鲁迅在世的时候,欧美的文豪评论过鲁迅作品的,是罗曼·罗兰,而与鲁迅见过面、谈过话的则是萧伯纳。翻译的序跋除外,鲁迅为外国作家写专文最多的也是萧伯纳。本文不拟详细描绘二人的会面,而是对鲁迅与萧伯纳的思想与创作进行比较与反省,并探究萧伯纳对鲁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