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民众对民族音乐文化逐步接受和喜爱,进而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及魅力.广西壮族民歌作为广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范围较广.高等院校亦作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担负着重要的教育传承责任.因此,广西壮族民歌传承应依托当地高校这一阵地,地方高校亦应为广西壮族民歌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原生态民歌的舞台演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舞台表演类型,其艺术可行性和文化社会意义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舞台演绎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歌进行传承、传播和开发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传播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原生态民歌进行舞台演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体系来进行规范,确立以传承和传播为主的保护原则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的合理利用原则。  相似文献   

3.
对黎族民歌的分类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有助于黎族民歌的传承保护与研究传播。《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是目前涵盖范围最广、收录数量最多的一本黎族民歌集。该书以民歌挖掘整理为主要目的,主要采用了两级分类:一级分类以方言为标准将黎族民歌分为哈方言民歌、杞方言民歌、润方言民歌、赛方言民歌和美孚方言民歌五大类;二级分类以题材内容为标准,在一级分类下又将黎族民歌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五大类。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52-256
民族声乐与原生民歌一脉相承,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伴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程,不断地发展并与外来音乐文化不断接轨,随着人们艺术水准地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大众的审美要求,二者都在不断地寻求突破性的发展。一直以来,原生民歌都被认为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根,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原生民歌逐渐濒临消亡。本文试图通过民族声乐对原生民歌的传承与挖掘来寻求民族声乐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以期在对原生民歌传承保护的同时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歌是指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歌曲。根据韩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2009修订版),韩国现有18种中学音乐教科书收录了中国传统民歌,并将其纳入到了韩国学校音乐教育中。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民歌在韩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能够了解和探讨韩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与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韩国的推广与传播情况的研究,探讨和推动中韩两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歌作为劳动人民最直接、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方式之一,其内在的传承机制是它能穿越历史传承至今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当下仍然存活在五河区域的五河民歌的实地考察,及对具有代表性的五河民歌的本体分析,试图找到五河民歌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7.
在早期的纳西社会中,民歌多以无意识的状态记录和传承本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和历史.唐宋以后,很多民歌被纳西族东巴教所提炼、吸收,上升为精英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东巴教的兴盛,纳西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受到东巴教的影响,形成相互吸收、借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民歌具有沟通草根记忆与精英记忆的桥梁作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纳西民歌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纳西人正在用自己的视角和形式,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8.
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艳 《学术探索》2013,(6):106-109
畲族民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民歌活动、家传师授、文本媒介等方式广为传承。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民族语言、师承仪式的断裂和歌场环境的破坏,畲族民歌出现了严重的传承危机。我们应该从传承主体、传承形态、文化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人手,对传统畲族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并力图创作出新时代下的畲族新民歌作品,使畲族民歌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刘晓虹 《南方论刊》2010,(10):90-92
本文在梳理裕固族民歌的类别及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分析了裕固族民歌的生存发展现状,总结了裕固族民歌现存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裕固族民歌要落实五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河曲“山曲儿”与左权“开花调”双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歌保护模式的研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议题.民歌保护模式的确立要考察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形成整体性保护,以民歌文化为中心构成了文化、社会、自然三个生态圈,以及文艺主体生态系统、文艺本体生态系统、文艺功能生态系统诸因素组合而成的文艺生态场.民歌保护模式的中心环节是抓住传承机制,传承机制的核心是要保护传承人,对传承人的活态保护与对民歌文本的静态保护是延续民歌生命的双重保证.从山西民歌的生存实际出发,我们设计了在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的河曲县建立整体民歌生态区,而在太行山农耕与游牧交汇区的左权县实行民歌村与民歌保护从娃娃做起的保护模式,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歌保护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二人台的唱腔音乐主要来源于内蒙古西部农村“社火“中的民歌,地方小调、爬山调以及蒙古族民歌,同时也吸收了晋西北、陕北的某些音调,它遵循着民歌旋律形态的一般规律,同时又由于它与内蒙古西部方言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董芳 《阴山学刊》2007,20(1):55-57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民歌演唱艺术也不例外。新时期,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声乐艺术中有用的东西,创造发展我国歌唱艺术时,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民歌演唱艺术传统,不断完善发展我国的民歌演唱艺术。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学传承,汉族经典叙事文学的影响和文学惯性等众多原因,情节模式化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以情节单元为核心,是主题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黎族和其他诸百越民族民间爱情叙事长诗依据情节单元分为三类,在它们的歌唱与哀诉中,复活的不仅是人与事、爱恨与情仇,也是民族与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4.
郭延礼 《文史哲》2006,(2):102-108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诗人,他受到过民歌的熏陶,自幼喜爱民歌,他还主张搜集民歌,研究民歌,是我国近代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先驱。他进步的民间文学观和“民歌情结”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较大的影响:一、黄遵宪善于吸取民歌的营养,为自己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二、他吸取民歌中的“情真”说,主张写诗要情真、意真、抒发我之心声;三、“民歌情结”赋予黄遵宪部分诗篇以民歌风味。他晚年的创作及其对“新体诗”(“杂歌谣”)的构想,也鲜明地受“民歌情结”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简论民间谚语的局限性及现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谚语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其特征具有全民性和较强的民间传承性,其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相传。民间谚语是大众思想的主要文化载体,就其对大众思想的影响力而言,民间谚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民间谚语发展呈现出具有两大现代特色的走向:其一是传播途径的拓展,除了传统的口口相传以外,还有书籍传播、新闻媒体传播、互联网传播和手机短信传播等;其二是民间谚语的三大融合,即体现了古老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化都市文明的融合、民间文学与精英文学的融合、中国民间谚语与世界民间谚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陶旭泉 《学术探索》2012,(12):170-172
羌族具有优秀灿烂的民间美术成果、资源丰富,是羌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羌族的民间美术品种主要有挑绣、木锁、碉楼、"释比"图经等;羌族地区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存在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优势,没有凸显民族特色,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彻底,美术开课率不高,美术教师教非所学现象突出等问题;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是传承羌族民间美术的创新途径,羌族民间美术是美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具有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晓武 《阴山学刊》2014,(2):99-102
采用民族音乐学基本方法——田野调查获得的梅力更嘎查乌拉特传统民歌的第一手资料,令人亦喜亦忧,这里的乌拉特传统民歌资源丰富,但总体生态状况令人担忧.今天的文化状况、演唱语境、学校教育状况和外来音乐都不利于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认识这里蒙古族传统民歌的生态状况,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传承当地乌拉特传统民歌的方法,对区域蒙古族传统音乐乃至全国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工作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于漪 《学术探索》2013,(2):131-135
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吉鑫宴舞》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都市化民族歌舞景观,大量的少数民族歌舞借由这个集饮食和歌舞为一体的舞台进入了大众文化视野。对于包含了现代民族歌舞景观诸多特点的《吉鑫宴舞》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理解这一独特民族歌舞景观的结构图式,而且也有助于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路径的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