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建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社会各种文化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冲击和破坏是当前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保护困难的原因之一。适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重建传统手工艺文化是促进当前手工业发展的必要工作之一。要明确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突出特征以及文化重建的内涵。应结合现代工业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手工艺文化进行有重点的重建。重建的关键路径是,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理念,重建传统手工业企业的经营文化和技艺传承文化,同时激发社会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
乡村传统手工艺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的手工技艺,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是民族生存智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体现。探究其价值内涵,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人文情怀有更加深入的领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乡村是传统手工艺保存传承的重要聚集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及产业化发展对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乡村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需要把握其核心价值,提升乡村手工艺人才素养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应对现代市场的能力。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手工艺的现代转换,从而推动乡村传统手工艺向大产业的蝶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作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手工艺,主要是指在前工业时期以手工作业的方式对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手工艺技术的发明和成熟,使有目的的造物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促进了中国民间物质文化的进步。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手工艺及其产品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能够便利生活,同时也要求能够美化和丰富生活,不同的需要促进了各种类型手工艺的全面发展,导致了手工艺及其产品创造的多元化。在中国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材质、不同手段和形态各异的手工艺及其产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由此创造出庞大的民间物质文化体系和相关的知识体系,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传统手工艺凝结着祖先千锤百炼的智慧与经验,对其有序的挖掘和利用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工程.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面临诸多问题,如生活环境的跨度、传承制度的改革、市场流动的调节、跨界设计的应用、现代生活的适应等等,如何在"永续利用"和"不走样"的发展前提下,实现传统手工艺公益性与产业功能的充分整合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这需要更多关注到民间社会的启蒙与引导.本文聚焦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的实践性策略,实现高附加值转化,调动当代民间手工艺者传承创新的积极性.本文特别关注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同时强调文化自信和国民教育在技艺传承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无意识的自然传承方式随着生存环境的根本改变已难以为继。在新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也应从转换传承方式做起,要把无意识的自然传承方式转换为有意识的传承方式。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明确的传承意识及实施过程中的普遍性和持续性,其完备的系统则是文化传承的有效保证。将高校传承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传承方式,不仅是民族民间音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而且也是国家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西部社会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的策略选择中,应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特别关注作为民族民间文化原生地的民族世居村落与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即世居村落意识与社会功能思维。前者记忆着民族民间文化的生成、变迁与重构的历史轨迹,作为静态文化,法律保护应着眼于保存;后者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行动意义,作为文化的动态部分,法律保护应致力于使其在民间交往中通过各种社会功能得以延续。这两个基于民族民间文化生态学规律的维度,理应成为官方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基本态度与法律实践理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受市场化、外来文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困境表现为传承的环境、机制和主体问题.目前产业化、政府主导和村民参与等传承模式,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虽有一定的传承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以文化消费为思路来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其路径主要表现在村民的文化消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和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等方面,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个较好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正呈现衰退和变异的趋势。应当重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针对目前民族手工艺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纪 《学术论坛》2005,(10):185-187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继承、创新和弘扬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重要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在传承中创新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与文化紧密结合,则提供了多姿多彩的造型素材,酝酿出灵妙丰富的风格。重山复水的地貌与立体式气候,把云南分隔成大大小小孕育特色文化的温室,具有宝贵的创造性和博大的包容性。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各种文化不断在此碰撞、叠加、沉积,这里成了多元文化的聚宝盆。  相似文献   

11.
贵州民族手工艺具有独特的地城性和民族性,是贵州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探寻适合贵州民族手工艺商业化道路的商业模式,切实实现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进而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已成为迫切之需.进一步厘清其个性特征,探寻英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建构其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这是破解贵州民族手工艺在现代化实践中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12.
在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以其多样的形式、多彩的内容熠熠生辉。只有当民族民间音乐这一古老的艺术与新时期的文化教育相融合、相激发时,它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将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引进课堂,并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在相辅相成中将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已成为今天音乐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文章重点论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南州作为青海6个藏族自治州之一,藏族人口较集中、民族风情浓郁、草原文化内涵丰富、农牧业较发达,是传统手工艺的富集之地。本文通过对海南州农牧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认为其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对全省农牧区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之路将产生一定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与特定社会历史中的文化权力关系密切相关。在不同历史时期,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模式随着文化权力演变而呈现不同的面貌。此外,审美趣味代际差异有多重呈现的方式,体现错综复杂并不断变化的文化权力关系。在文艺领域,存在群体代际区分和趣味代际分层现象,是文艺发展的推进因素之一,也是文艺批评重要的思考维度。随着社会文化的急速发展,审美趣味代际传承面临一系列问题,对文化权力关系的演变也要重新认识,需要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和美学规律,转变原有的代际文化关系理念,在美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有利于文化传统延续和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趣味代际传承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陈洁淼 《理论界》2012,(12):41-43
在国家大力提倡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手工艺与知识产权的冲突日渐凸显。苏州镇湖刺绣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种也毫不例外地遭遇了知识产权困境。其他传统手工艺应从镇湖刺绣在解决其与知识产权的冲突中采取的版权、商标、专利多维保护,平台、协会、政府等多方主体合作的模式中吸取经验,不仅要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还要集合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等多方的力量,大胆创新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6,(4):33-37
丰富多彩的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海南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是海南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方面的原因,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正在发生危机。如何传承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我们后来人的责任。本文分析了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的困境,并就保护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贵州民族民间乐器品种繁多,其中吹管乐器更是种类齐全、风格各异、地域特色鲜明、流传广泛并与许多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联.面临失传的民族民间传统吹管乐器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实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生产性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电视以诸多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利用电视艺术传播民族民间文化,必须面时观众多层次、多方位的审美需求,增强创造性;必须发扬创作者的主体精神,赋予作品以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必须注意扩充信息量,加强异地交流,满足观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9.
关于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5,(3):100-103,120
青海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保护和弘扬好民族民间文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民族性的高原文化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个性的文化类型,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本文对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特征、文化类型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民族民间节日是自古以来传承至今的中华民族优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深厚、含蕴深刻.民族民间节日不仅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因.但是目前在中国现代化构建的过程中,民族民间节日的象征符号体系已经不完整,其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关注这一变化,保护民族民间节日的文化基因和整体结构,保护其核心价值,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