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百年前 ,严复着手翻译他的第一部西方逻辑著作———《穆勒名学》 ,其后他又翻译了另一部西方逻辑著作———《名学浅说》。严复醉心传播西方文化 ,以其译著《天演论》在中国学界名噪一时 ,然而在毕其一生翻译的八部西方名著中 ,竟有两部是逻辑学专著 ,为什么他在众多科学中对逻辑学格外垂青呢 ?逻辑学产生于两千多年前 ,我国以《墨经》为代表的古代逻辑思想 ,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和古印度的因明学同称为古代三大逻辑传统。但令人惋惜的是 ,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没有得以继承发扬 ,秦汉以后 ,自“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始 ,踞于正统地…  相似文献   

2.
刘小枫 《江汉论坛》2014,(3):120-126
十七至十八世纪的英国自然神论学者亦被称为"自由思想者"或"异端思想者",为了争取"自由"表达自己的自然哲学思想,他们讲究采用隐微/显白双重写作手法,对随后兴起的启蒙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托兰德作为自然神论的代表人物写下了著名的《掌管钥匙的人:论显白和隐微哲学》一文,凭靠出色的古典学功力表述了自古希腊以来的双重写作传统,成为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表述这一古典传统的学者。通过考察托兰德的"自由思想"与他关于双重写作的论述的关系,我们力图探究西方启蒙精神的哲学起源。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化与悲剧精神:古希腊维度与基督教维度》一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悲剧精神的古希腊维度与基督教维度如何既对立又互补地在西方文化中得以延续,影响现代西方文化的图谱,而且纠正了我国学界长期以来对基督教悲剧精神认识上的偏颇,更为关注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从悲剧精神角度去认识西方文化本质特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7,(2):30-37
智术师安提丰的残篇《论真理》一经发现,就受到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对理解古希腊思想中的自然与礼法之争问题意义重大,但国内学界对此残篇却鲜有讨论。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此残篇的翻译和绎读,在按照文本的脉络细致梳理安提丰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残篇中的核心问题,即自然与礼法之间的紧张与争执,进而表明,安提丰旗帜鲜明地站在自然的立场上反对礼法,并最终将有利视为正义。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独特个性和独异思想的"文化怪杰",其所呈现的"辜鸿铭现象"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辜鸿铭以"良民宗教"、"良治秩序"、"君子之道"为基础构建的政治、历史、思想文化观,虽不无偏颇,但其力图以中国传统思想阐释西方古典文明,批评西方现代性的见解却真切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良民宗教"、"良治秩序"、"君子之道"不仅成为解读辜鸿铭人文精神的思想理论基础,更是认知辜鸿铭历史行为的本原。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命题以典乐文化为语境生动描绘了先秦时期的典乐演诗艺术形态,描绘中充分体现了对诗的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视。周代"乐德"教化凭借"演诗言志"象征地、诗化地进行政治秩序的示范与伦理观念的规范,实现宗法政治思想体系的建构与民族精神品格的确立,由此决定了"言志"之《诗》与"乐德"教化之间的密切对应性,因此以周代典乐文化为特定语境的"诗言志"命题实质是对"乐德"思想教化实践意义的总结,体现了周代诗学观念的政治自觉。  相似文献   

7.
刘蜀贝 《晋阳学刊》2003,(2):100-102
尼采(1844~1900)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和文学家,非理性主义者。以思想深刻尖锐、文笔优美著称。他自小就崇尚古希腊神话,尤其是其中的悲剧英雄。他所在的普福塔中学,以古典教育闻名,他在此受到了人文主义的熏陶和扎实的古典文化的教育。由于喜欢古希腊抒情诗人阿那克里翁,尼采此时也就迷恋上其诗歌中所歌颂的酒神狄奥尼索斯。为了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古希腊神话,在莱比锡大学,在恩师里奇尔的指导下,他选择研究语言学,并由此打开了古希腊神话的大门。尼采非常崇尚古希腊民族。在他看来,无论从生理还是从种族的角度看,希腊人都…  相似文献   

8.
庞德认为中国的儒学思想正是医治西方社会通病的良药,是构建西方和谐社会的理想手段.他希望中国儒学能翻译到西方世界,从而重新建立人与社会的理想秩序和社会价值体系.庞德在翻译《论语》时并不强调对原文一对一的忠实,译作以理想化创作为主.从《论语》英译史来看,庞德是一个转折性的人物.自庞德开始,《论语》的英译逐渐淡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步入了文化多元化主义的新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9.
一 较为宽泛的人文主义是一种源远流长、卓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在西方,人们普遍注意到,类似于人文主义原生态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1];在中国,人们也不约而同地从<周易·彖传>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以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经典论述中确认人文主义思想元素的古悠与深邃,以至于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的".[2]在长期的迁延和交异中,特别是经过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文主义黏附上了几乎所有时代的正面价值,成为种类繁多、内涵驳杂而歧异的社会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者们采用西方现代学术规范和方法来研究《吕氏春秋》,他们突破了传统学者只重视文本解释研究方式的局限,把《吕氏春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把握和系统地研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文章仅对学界关于《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研究做客观述评,所述及的内容有:《吕氏春秋》的主旨、政治思想的内容以及学界对《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的书学审美观是一种功利型、政治性的艺术审美观。他从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秉承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把封建社会用以教化人的伦理道德标准,转化为书法评论、取舍的标准。"粉饰治具"传神地揭示出李世民提倡书法的政治、社会功用;他不仅是"帝王书家第一人",而且还是封建帝王中把政治与艺术完美结合、以文治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胡健生 《东岳论丛》2008,29(3):100-104
"发现"与"突转"乃源自西方戏剧美学范畴的两个概念术语,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概括出的古希腊戏剧家安排情节与结构布局的两种重要技巧、手法。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尽管缺乏这两个专门术语,然而元杂剧的成功创作实践表明,"发现"与"突转"同样存在于中国古典戏曲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传统思想认为正义是对天然秩序的遵从,城邦的目的就是在自然秩序中达到善。然而约定主义认为没有自然存在的秩序,本文在回顾传统思想的论述时整理出其理论中隐含的反驳及其对自身立场的捍卫和发展,并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秩序问题的理解重新加以认识,最后结合当前实际,论证了古希腊的正义在建设和谐社会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欧文·白璧德文学思想不仅蕴含着诸多新文学批评趋向的"潜在设想",而且他的思考也深深地淌荡着一股浓烈的古典西学的心性情怀和具有永久价值的传统秩序理想。白璧德认为,20世纪学界对古典传统文化真精髓普遍存在一种只"弃"而不"扬"的低视与诘难的硬性态度是极为危险的。藉此,他对20世纪现代文明暗藏的人文精神危机做出了富含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之余,逐渐将以宗教改革中国社会作为目标,涉入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他们通过报刊、出版等大众传播方式构建其公共话语空间,试图创造和传播一种新的符号秩序。在这一符号秩序中,美国传教士将中国视为被拯救的对象,试图以基督教化的美国社会为"模范",对中国进行"文明化"改造。美国传教士对中国的"文明化"改造以基督教为出发点,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的基督教化,这与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南辕北辙。美国传教士以西方中心观为主导的发展构想最终只能作为"他者"的符号秩序而始终停留在外表,无法真正进入到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中去。  相似文献   

16.
从1904年6月开始,王国维向中国学界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1908年12月,他提出境界说,整合了康德、席勒等人的德国古典美学思想,向中国学界介绍了极端的和拘谨的两种浪漫主义文学.1908年,鲁迅向中国学界介绍了以拜伦为代表的奔放的浪漫主义和以施蒂纳、尼采等人为代表的极端的浪漫主义.同年,周作人向中国学界介绍了赫尔德的文学思想和欧美的新古典主义思想.之所以每一个人介绍的思想不同,是因为他们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思想资源并经过有意识地比较选择.可以说,通过这短短的4年时间,他们使我国文学理论界获得了自1750年至20世纪初的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从而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格局,这也是对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否定或者重新阐释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认知经验基础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子主义"与哈耶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有根本区别.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体"互动-关系"为基本内涵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并在其经济学思想中有体现.基于哈耶克的《感觉的秩序》,阐明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微观经验基础来源以及被后续经验学科证实的相关观点,总结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及其认知(心智)理论与当代经济学关于个体心智和行为调整的各种跨学科研究之间可能需要深入探讨的几方面问题,以进一步廓清国内学界在该问题上仍可能存在的模糊认识,补充对《感觉的秩序》的相关研究,有利于国内经济学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传统思想认为正义是对天然秩序的遵从,城邦的目的就是在自然秩序中达到善.然而约定主义认为没有自然存在的秩序,本文在回顾传统思想的论述时整理出其理论中隐含的反驳及其对自身立场的捍卫和发展,并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秩序问题的理解重新加以认识,最后结合当前实际,论证了古希腊的正义在建设和谐社会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言行是人类实践的基本方式,不同的文明对言行有不同的规定。在先秦儒学的构想中,言行是在礼的世界中完成的规范性活动。言行是对社会规范的一种内化和学习。言不是为了彰显自身,而是为了传道,所以言谈需小心谨慎。行达到了什么程度,才可以言说到什么程度。所以中国文化,包括中国政治文化,强调实行实效。相反,在古希腊的世界里,通过言谈和行动,人与人得以"共同存在",在城邦中实践着生活。恰恰是由于人能够交谈才形成了共同的存在,形成了公共领域。正是在自由言行开出的公共空间之上,古希腊人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古典民主的典范。但这种古典民主有一个危险,即不受限制的自由言行可能导致激烈的政治冲突,甚至引发政治动荡。所以,为公共生活寻找秩序成为后来西方政治哲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理解和把握德性,这意味着德性构成古典政治哲学所蕴合政治的道德基础。德性概念不仅规范着古希腊城邦的政体,也同时规范着古希腊城邦的道德旨趣。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社会大的转型期中马基雅维里以前人未有的胆识,发起一场”古今之争”。他使得政治哲学从古代转向了现代,德性内涵发生了变化,道德基础发生了位移,因此,对于德性概念内涵演变的探析,为把握西方政治哲学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