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三大主粮价格下跌幅度大、范围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粮价下跌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影响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给粮食生产带来了隐患,也暴露出我国粮食市场和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弊端。必须未雨绸缪,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和高标准良田建设、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价补分离改革、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从粮食生产和粮食供给的微观角度来看,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也存在一些隐患,包括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粮食种植结构与消费结构不适应,种粮收益逐年下降,粮食生产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现有的粮食补贴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以及粮食浪费现象严重等。因此,需要从健全耕地保护监管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粮食产业区域布局,构建生态高值粮食产业体系,推进新产业新模式融合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粮食动态补贴机制,倡导全民节约等方面着手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的供需形势一直处于波动的紧平衡状态。由于制约我国粮食供给和需求的相关因素并未消失,我国农业粗放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未来一个时期内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还将继续存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石油价格涨跌、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等都将对我国粮食价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业问题、粮食问题,仍然是21世纪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热点问题.对于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粮食供给偏紧的我国来说,这个问题将会显得更加尖锐与突出.如果我们在战略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决策上出现失误,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其重要地位和示范作用更加明显,同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也更加突出,改革任务更重、挑战更大,应从政府扶持、粮油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加工转化等方面推进改革,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制度安排成果。这种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因在于国家战略选择偏好、意识形态、政府财政经济状况、官僚机构经济理性、政府公共服务知识等因素及其变化,而内在动因则在于制度供给成本、农民公共服务需求、农民利益诉求等因素及其变化。在变迁趋势上,其表现为由供给主导向需求主导转变、由制度外向制度内转变、由外因向内因转变、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非均等向均等转变。  相似文献   

7.
地域性失衡、“大国效应”扭曲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8,(3):52-60
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球粮食产量的地域性失衡问题,表现为全球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以及耕地占有量等均存在严重的地域性失衡,其进而导致世界粮食贸易品种、地区贸易结构亦出现严重的地域性失衡。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国内粮食供给与消费需求、粮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存在着缺口性失衡。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粮食作物,但我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却出现了"大国效应"扭曲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四种模式和我国粮食安全的五个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8.
大食物观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体体现为更为健康、更具选择性和可持续性的食物生产观和消费观。农食系统向民生内容全面转型的供给理路,贯穿于从粮食安全到大食物观的嬗变过程。一方面,饮食结构的调整践行了由主粮向大食物观转变的理念,健康中国行动回应了民众对大食物观的营养诉求,可持续的食物供给理念为大食物观的贯彻落实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筑牢粮食与食品安全体系体现了中央顶层设计大食物观的时代价值,昭示着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契合了农业经济与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落实大食物观的实践方案必须恪守农业保障、科技支撑与市场深化的三维合作,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底线,加快构建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保障系统,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转型。因此,要持续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以科技赋能大农业,实施科技强农,发展智慧农业,推动食品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食物消费数据系统,实现供需信息对接,营造高效的市场运作环境,搭建便利的食品流通体系,促进市场健康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9.
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粮食的有效供给 ,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为此 ,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在粮食生产、供需、贸易等层面仍存在较大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其主要表现为:中国粮食生产遭遇增产瓶颈、种植成本持续上涨、水土资源约束及生态承载压力加剧等困境;粮食供需面临品种结构偏离、产销区域结构失衡等问题;粮食对外贸易中出现外粮依存度上升而国粮自给率下降、国际粮食贸易供应来源和运输路线过于集中、国际粮食贸易摩擦加剧、融入国际粮食治理体系受阻等难题。中国亟需从生产、供需和贸易三个维度构建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守住耕地数量及质量红线、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升粮食可持续供给能力;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破解粮食产销区域失衡难题;提升外粮资源自主管控能力、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降低国际粮食供给输入性风险,全方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外资的战略转变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郭克莎“九五”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战略也将发生明显变化,由开放初期阶段的数量扩张转向注重开放质量的提高。作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外资特别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将发生更为明显的战略转变。然而,对...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新时代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指明了重要方向,也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粮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要旨在于如何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一政策入法。其前置要件是厘清政府在粮食安全保障中的权责。聚焦、落实粮食安全战略中的耕地、科技两大要素,以及粮食生产、储备、进口等产业环节,有助于理清粮食安全各战略的法治保障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纾解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的深层法治困境,有利于推进粮食安全战略的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在城乡发展战略转型和新农村建设时期,客观上需要重点解决现行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的突出矛盾,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逐渐由工农分治、城乡二元逐步向工农业和谐、城乡一元转变。遵循统筹兼顾、明确方向、分清主次、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现阶段应主要围绕农村公共服务职能转型、农村公共服务责任分担和财政保障体制转型,制定适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转型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面对老龄化与"老有所养"的问题,文章回顾了建国以来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及特点,对浙江省农村和城镇的养老保障实践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指出当前我国的养老制度正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养老重点由赡养型向照护型转变、养老服务由供给型向购买型转变、养老内容从救助型向福利型转变.  相似文献   

15.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国家针对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家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进行的战略规划。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对于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地制度变迁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紧密相关,粮食核心区建设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土地大范围、跨行业流转,充分盘活土地要素资源。本文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关系,并在对核心区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土地流转及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加之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使得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依然突出。以中西部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需求为基础,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供给模式,即以地方政府供给为主向由中央政府供给转变,从而减缓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将主要精力放到农村低保工作的管理之中,对推动全国性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几个重大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除存在一般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外,还存在着自己特有的许多发展问题。本文仅就中国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几个重大发展问题作一些论述。一、关于粮食供求和平衡问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用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粮食总产量由1952年1.6亿吨增加到1993年的4.6亿吨,提高了1.8倍。人均占有量由1952年的285公斤,提高到1993年的385公斤,人均净增IOO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的36O公斤高出了25公斤。但是,我国粮食的生产和供给的前景不允…  相似文献   

18.
简论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钱子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在今后15年的经济发展中,将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为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也要实行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性转变。一这次战略转变是...  相似文献   

19.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始终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一目标在充满不可逆、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新形势下更为紧迫。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深化,在战略目标上体现为数量可得、质量可靠、品种多样和底线保障四个方面。同时,新形势下确保粮食安全既面临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传统风险,又面临农业技术应用风险、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等新型风险,而且风险叠加易形成系统风险。为此,亟待构建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国际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保障我国长久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在具体政策措施上,需要通过提升粮食竞争力、深入实施“两藏”战略、优化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和构建“节粮减损”机制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治理能力;通过完善仓储、物流和应急等设施以及划分突发事件等级并制定预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安全取决于动态的粮食需求与供给。从供给方面看 ,城市化进程加速、开发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等都将进一步占用相当的土地资源 ,这将影响粮食供给 ;从需求方面看 ,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都将导致对粮食的需求持续上升。在人口与土地资源双重压力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制约的条件下 ,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需要从科技、体制等多方着手增加粮食供给。只有具备充足的耕地资源 ,才能保障足够的粮食产出 ,引出的政策含义是必须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实现“藏粮于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