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席勒凭借其审美教育理论在启蒙运动打造的理性帝国中唱出了恢复感性合法权利、反抗理性在人性和文明领域内的独裁专制的思想异声而被追溯为审美现代性的思想先驱。但是,我们在从感性、艺术的维度集中阐述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中潜伏着深刻的"伦理之维",道德同感性、艺术、审美生存等理论基质一起构筑了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整体框架。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具有天然的道德诉求,其道德判断机制之于失败了的现代性道德规划具有独特意义,这一认识使我们能够完整把握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精神意髓。  相似文献   

2.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殷明明 《学术界》2006,(2):298-301
自康德以来,审美往往被认为是人类最少功利的领域,决然超脱于社会实践和政治斗争。但伊格尔顿在《美学意识形态》中通过对美学兴起以来诸多美学观念的分析后向我们指出,审美在保存了人类自由和理想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权力紧密相连,直接参与了资产阶级主体的形成和社会压迫机制的生成与维护。那种视审美为全然非功利的看法恰恰是权力通过意识形态制造出的假相。  相似文献   

5.
康德晚年有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人是教育的产物。但其最精要之义,是由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所阐发的,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强调培养完美的人性,造就审美的人。这个光辉的思想来之不易,它是审美教育哲学的现代性标志。我们这里企求坚持席勒初衷,仍着重从理论上阐述审美教育问题,以期对处于转型和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当代教育做一深刻思考。提倡真正的审美教育,首先就必须从理论观念上扫清它的历史尘埃,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承诺的本来面目显现出来。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它在“质”的意义上,就必须包含真、善、美三个层面的操作…  相似文献   

6.
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提出的美育思想具有超前性,现在看来,它的现代性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预示了现代性本身的分化倾向,并在范式或原型的意义上提供了一种批判模式,即以审美来拯救现代性进程带来的人性分裂问题,开拓出审美现代性精神对启蒙现代性力量的批判视界;另一方面它对我国当代教育有着重大的现代意义:美育代说教。  相似文献   

7.
朱立元 《学术研究》2022,(4):142-153+178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是马克思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观念论历史哲学模式及其美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实现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的革命性超越。这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的学说是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第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对席勒自由观的审美乌托邦主义的超越;第三,马克思自由劳动时间论是对席勒“审美无时间规定”论的超越;第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异化劳动造成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的批判,超越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揭露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第五,马克思关于个体和人类共同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对康德、席勒偏重于“族类”发展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以人的现实解放为根本目标的历史哲学,实际上也设定了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通过审美和艺术鉴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塑造和改善人的美好心灵,全面提升人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立德树人、铸根塑魂总目标下开展全社会的美育工作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席勒的审美游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的审美游戏说首先是以康德的先验论为基础,再对之进行了人性的还原;游戏冲动的关键是对外观的纯粹观照,从而也是对实在的离异.正由于这个原因,席勒所谓的审美世界才与整个社会的统一趣味相背离,从审美状态到道德状态只能是相互颠倒的幻想,审美王国也只能是幻影式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9.
人的自由与审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极力寻求改造人的新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在游戏冲动中,人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实现.他论述了现代人人性的分裂以及他对和谐的追寻;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这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正是从席勒开始,在美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美育才真正确立了它独立的地位,并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0.
舒毅彪 《学术论坛》2012,35(2):13-17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进行过深刻的批判。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资产阶级利益抽象化、普遍化的虚假性;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民主、自由等统治手段极力美化,维护其正常统治秩序的虚假性;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和平演变"等手段淡化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观念的虚假性。吸收其精髓可以为新时期抵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颜色革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崔朝晖 《学术探索》2012,(10):160-163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而生态文学在此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生态文学叙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严峻生态现实的文学反映。所以它对人有认识、教育和感化的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绿化人类精神家园,使人民大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极具现实感、责任感的思想家,马尔库塞一生的哲学运思都围绕着人的本质和现实中的人的自由解放问题。通过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以及席勒的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解读,马尔库塞找到了他一直追寻的"真正的人",即"感性的人"、"本能的人"和"审美的人"。然而,由于他始终把人的本质作为一个事实,一个知识性对象加以考察,没有"回到事物本身",因此没有找到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正确道路,最终在审美中走向了"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中国资产阶级缺乏明确的认识,对资产阶级的政策也是错误的。正确认识中国资产阶级并提出相关理论的是毛泽东。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和资产阶级的实际状况,初步提出了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理论。该理论的内容有,明确划分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初步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充分指出了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行不通的;初步提出了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邢崇 《北方论丛》2006,(4):46-48
审美假象包括三个方面,即审美假象含义,假象成为审美对象原因,审美假象的特征。从此出发可以勾勒出席勒客观唯心主义美学理论和艺术本体理论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张兵 《齐鲁学刊》2012,(5):9-14
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窥探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所载孔子阐述《诗》的学说以及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为研究孔子《诗》审美思想提供了直接史料。孔子的《诗》审美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内容、形式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形态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6.
李健  翁再红 《阴山学刊》2009,22(5):113-116,128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施,是一生倡导美育的蔡元培致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为此,蔡元培不仅积极投身美育实践,而且在理论上也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确切地说,他最终从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美育实施的系统方案,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美育实施观。这些系统的美育实施方案,对于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大康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28-135,159,160
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文学艺术是作为现实对立面被建构起来的,它处在与现实相异在的虚构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由肯定现实存在与控诉现实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艺术意识形态与艺术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种悖论式关系恰恰最为有效地包孕着政治潜能。文学艺术的审美形式是感性形式,它由感性秩序构成;文学艺术就是以此对抗现实秩序,培植新感性,而这正是社会解放的起点。审美形式具有双重性:商品化与抵制商品化。作为一种形式,它为文学艺术设定形态,赋予可复制性和特定的价值,使它无奈地沦为商品;而另一方面,审美形式又让文学艺术获得自律性来抵制商品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两个异质的、相互抵触的领域,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组合、叠加并不能熔铸和衍生出一种客观的实存事物或精神现象统一在艺术的本性中;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名无实、面目可疑的虚假概念。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知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为追求价值的中立性,抽离和摒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评性锋芒;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话语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未能跳出意识形态中心论的窠臼,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痼疾,一元独尊,背离了拒绝专断、尊重差异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因此,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规范性的理论建构"是不科学的,将其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更是一种理论偏见。  相似文献   

19.
董宏 《阴山学刊》2009,22(6):17-21
应坚持从一般到具体整体的方法论路径考察文学本质。作为具体整体意义上的文学本质应是意识形态,审美仅仅是文学意识形态本质前提下的抽象一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