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哲学路向和发展战略上实现了重大转型。当今的文化建设在哲学路向上正朝着自由自觉和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行,发展战略上正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迈进。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必须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通过继续解放思想,不断破除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不断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有新突破、新进展,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目标和要求,还是我国推进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因而其提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多是从上层建筑方面来提出的现代化,突出的是通过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适应性调整,来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生产力发展步伐。由此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我国现行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独具特色,而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一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要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也要体现本国特色,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就我国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目标取向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因此,其标准必须既体现现代社会对国家治理的一般要求,又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要求相适应,其构成要素必须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重要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基本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达到。现阶段,应当从四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三是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抓手,加快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3.
认真地研究中国现行的养老制度,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经验,对发展中国老年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中国现行养老制度的性质与特色作一初步探讨。老有所养是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和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但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各异,养老制度的性质也截然不同。中国现行的养老制度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这主要是由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社会主义的法律依据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决定于该国的内政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当前国际体系和世界格局的客观发展趋势的反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战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可以说, "和平发展战略"为今后国际秩序再建提供了一种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全新的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发展模式体系中的新模式,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征有别于西方模式,它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与治理模式,是中国为实现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选择.中国模式的形成不仅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供借鉴.中国模式引来世界许多国家效仿和实践,他们的多层次性实践表明中国模式具有一定普适性.  相似文献   

6.
汪仕凯 《社会科学》2023,(5):88-101+149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与结果,是对古代政治大一统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形成了新政治大一统。政治大一统的核心是用高度耦合的政治制度体系支撑多民族共同体,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民主集中制实现了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民主集中制是实现政治大一统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资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以社会革命建构现代国家的条件下,民主集中制才能围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从而完成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政治大一统,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要素的政治中央集权的高度耦合的制度体系。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它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层结构。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的政治大一统,既是现代的政治大一统又是人民民主的政治大一统。这种政治大一统,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历史基础,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7.
大国治理与政治建设--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国治理问题是中国长期延续的一个历史性难题,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如何寻求有效的资源积累结构,确保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以达成有效的国家治理,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与关键。大国治理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深深受制于其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以及时代使命。因此,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就是通过以现代价值体系的塑造、现代制度体系的构建和现代治理结构的培育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建设,实现政治建设与大国治理的和谐互动,最终达成有效而民主的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8.
新中心国家与世界秩序转型:中国复兴的世界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持续复兴和强势崛起中发展成为新中心国家,新中心国家不同于处在守成地位的中心国家。新中心国家是指在世界秩序中承担领导责任、以协商合作的方式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世界大国,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是对中国与守成大国关系、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中国与现代世界体系关系的系统战略思考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国国际定位的集中概括。新中心国家是现代世界体系中产生的新国家类型,它改变了由国家实力界定的国际结构,从而推动了等级性国际结构向平等化国际结构的转化,也推动了霸权型世界秩序向协商型世界秩序的转型。中国将自身定位为新中心国家是在等级性的国际结构制约下实现复兴的最佳选择。作为新中心国家,中国的复兴有着重大的世界政治意义:一方面,中国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类型,为世界秩序转型提供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推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战略,为世界秩序转型提供了动力源泉。新中心国家是推动世界秩序转型和保障协商型世界秩序发展的根本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普适性作为理论基石,在继承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经济思想和总结经济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立足于本国国情的独立自主性特征,适用于中国“强起来”战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国际国内既得利益阶层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提升的掣肘。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在深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补齐我国“强起来”的核心短板;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我国“强起来”提供战略支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我国“强起来”的“三农”短板;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补齐我国“强起来”的不平衡不充分短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补齐我国“强起来”的制度短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补齐我国“强起来”的全面开放短板。  相似文献   

10.
贺可栋 《学术论坛》2007,30(9):27-30
国际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和正确估量自己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为实现其国家利益而制定的对外关系领域内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谋略和指导.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而且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新飞跃,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国际文明六个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和谐、富裕、公正、民主、自由为基本价值,致力于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明与文明和平共济、国家与国家和睦共赢,具有鲜明的共享特征。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使各国人民更好共享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结构-单元模式的国家身份理论是体系理论.它既重视国际体系的结构因素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又考虑了国际体系的构成单元对国家身份的塑造.在将这一模式用于解释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平、发展等国际体系层次的文化结构,有助于塑造中国合作型的战略文化.而抱持这一战略文化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实践,可以破除不利于社会主义大国地位上升的陈旧理念,可以破解中国和平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诸多难题.同时,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实践也已引起了中国观念的深刻变化.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则是这些变化的国内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黄玉 《松州学刊》2001,(3):25-26
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设计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战略问题,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个“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里就包含着两个大局的思想,两个大局的思想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的战略构想与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体系在结构上完整地包括了国际环境分析、国家利益目标规定和对外方针政策的确定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以及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国际背景中,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是为国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独立自主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对外方针,积极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坚持全面对外开放、军事合作、全方位外交和反对全盘西化等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5,(11)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习近平国家安全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习近平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超越国际安全观的西方范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理念;遵循国际惯例,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运行和国家安全法的出台为制度保障,确立国家安全工作新机制;在全球视野下关注国家发展进程中各个领域的安全战略,明确提出中国国家安全体系的基本内容,架构了中国国家安全新体系。这些新内涵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国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7.
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推进制度治理。制度治理蕴含着“规则之治”的法治精神,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载体是一国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牢牢坚守“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这条根本红线,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始终把握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将各项举措有机联系起来,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格局与秩序出现新变化背景下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进国际经济合作、扩大国际影响的重大战略规划,其目的是在遵循现行国际体系框架的前提下,以蓝海思维实施对外战略,力争在大国博弈中占据先手。"一带一路"倡议是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中国方案、积极供应国际公共产品的典型案例,反映了中国外交更加主动、视野更为开阔、战略组合更为丰富的发展新趋势,表明中国外交正在逐步迈入强国外交阶段。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凸显了单一主权货币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后危机时期,国际社会在总结危机教训的同时,更试图改革和重构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维持国际金融贸易环境的稳定.中国应抓住美元动荡、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可能重构这一契机,调整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从而改善中国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但是,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应遵循规范有序、稳步推进、市场演进与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文章针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现状,提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模式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文化给予支撑。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迈入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为国家治理提供最深厚的思想滋养。面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亟需发挥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滋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