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华峰 《江淮论坛》2005,(2):156-160
邺下文人集团是建安时期的一个文学团体,它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邺下文人的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上的贡献,并就这一文学团体对当时文学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俞绍初先生是我国知名的古籍整理专家、建安文学研究名家、文选学研究大家,其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建安文学研究、江淹研究和文选学研究三大领域。俞先生的建安文学研究基本围绕作家生平事迹考辨与作家文集的辑校编纂这些基础工作展开,重点集中在曹植和建安七子的研究上,不仅为建安文学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作家生平、思想乃至创作等方面的资料,而且为建安文学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文本。其研究成果不仅是新时期建安文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也为后人进行建安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江淹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江淹作品的整理与江淹年谱的编纂。俞先生的文选学研究是其最近20多年用力最勤的地方,与"新选学"的发展基本同步,是"新选学"研究的缩影和代表。  相似文献   

3.
张振龙 《人文杂志》2005,(4):113-117
建安是我国批评史上文人文学品评第一个繁荣的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文学观念由情感形态向理论形态的转变:其一,文评成为表现文人文学观念的主要载体;其二,建安时期理论形态的文学观念皆是文人文评活动的结晶;其三,促使了文人文学观念在思维方式上趋于理性化;其四,提高了文人的整体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4.
建安文人的文学品评是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文学品评高峰,与前此相比,呈现着鲜明的特征:其一,绝大多数文学品评是对建安时期作家作品的品评及对自己创作体验的描述,彰显出强烈的当代意识,真正具有了品评文学的意义;其二,较少受政治的干预,保持了文学品评本身相对的独立品格;其三,有一个迅速深化、由量到质的跨跃式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建安前期文人的用典,具有鲜明的总体特征.首先,呈现出相对自然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为典故本身与作者情感之问的感发是自然的,典故本身的内涵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且表现为用典方式也是自然的,无刻意之痕.其次,带有明显的实用目的.建安前期文人创作中的用典实践,既使他们对文学的文体特征认识加深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学风格的形成;又促进了建安文人文学观念的深化,加深了他们对文学情感特征的体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汉末、建安时期,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使文学观念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递嬗。文学体裁与此前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辞赋和诗歌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文学进一步向性灵化方向发展,抒情、娱情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旨归;文学逐渐远离正统观念,世俗化倾向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建安公宴诗的价值选择具有十分深刻的实践与理论意义,从历史生成和读者接受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建安公宴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价值选择。与《诗经》相比,建安诗无疑是"声色大开",然而其最有意义的创造却在于"性情不隐"。建安宴饮诗中宴饮场面成为了主体,"游"的意味十分突出,深沉的人生感慨中既有理性思考的内容又佐以情感的烈酒,能真正代表建安诗歌的面貌,具有深远的文学生成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安文学研究可分为古代和现当代两个时期.古代建安文学研究几乎与建安文学创作同步进行,这主要表现为诗人之间的互相品评评论.较有系统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与吴质书》等.曹丕等人既是诗人,又对别的诗人颇为了解,他们的评论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六朝时期,陈寿、沈约、挚虞、颜延之等均极重视建安文学,特别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对建安文学作了精辟的论析,一些观点被后人视为定评.唐代的王通、骆宾王、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稹、皎然、李商隐、吴兢等诗人、学者对建安文学都有独到的见解.宋元明清时期研究继续深入.主要表现有:其一,涌现出大量诗话,对建安诗人及其诗作从不同侧面进行评论.著名的  相似文献   

9.
<正> 可礼教授从6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至今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起初,他是做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陆侃如先生的研究生,从此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时期担负着并不轻松的系行政工作,却始终不脱离教学,也不放松治学,总是挤出时间潜心研究,辛勤耕耘,多所著作。近十余年来,他已经先后出版了《三曹年谱》、《建安文学论稿》、《建安诗歌选泽》三部著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其中,《建安文学论稿》在同行中颇得好评,被推许为近期建安文学研究中卓有建树的论著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建安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作为文学史上的分期,建安文学指的是建安时期和在这以前的初平、兴平及在这以后的曹魏黄初、太和、青龙等时期的文学,时间大体有半个世纪左右。这段时间虽不很长,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了重要变化的时代。作为这种变化的突出一环,建安文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且无论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格比起两汉文学来都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文学黄金时代的风云人物,计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等人,三曹凭藉他们突出的政治地位、革新精神、文学才能和创作业绩,在其中占据着中坚地位。本文拟就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评价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正>一部中国文学史,从"诗三百"开始发端,到建安时代,已经经历大约1600多年的时光,为何说到建安时代才开始了文学的自觉?此前的文学史,我们听说过所谓中国诗歌的三次高潮的说法,第一次就是建安诗歌,接下来是唐诗和唐宋词。这一表述,给予了建安诗歌极高的地位,也是与中国文学自从建安文学开始自觉的说法是相通的,但仍然未能说清楚为何建安诗歌成为中国诗歌史的第一次高潮。可以说,建安曹魏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甚或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二次发生的时代,是文学的、审  相似文献   

12.
闵虹 《殷都学刊》2002,(3):75-77,107
汉魏之际 ,文学与政治的亲和 ,自然而然地成了建安作家的共同选择 ,成了一个时代的倾向。”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 ,为走向自觉和独立时期的文学争得了荣誉 ,也为文学得到社会及当权者的认可赢得了更多的支持。”雅好慷慨”成为建安大多数作家所追求的时代精神 ,也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作为其具体表现 ,就是建安作家群体对功名事业的追求。曹操的政治引领和文学实践正是这一群体追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五言腾踊”是建安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 ,也是我们衡量“建安风骨”的主要依据 ,这一局面的出现有着较为复杂的因素。本文在全面总结建安时期“五言腾踊”诸多表现的基础上 ,着重从五言诗自身发展演进的角度分析了其成因 ,认为这是建安诗人在汉代诗人深厚的历史积淀中 ,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 ;同时建安时期独特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所铸就的时代精神 ,作为不可或缺的外部动力 ,又激励着建安诗人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天子文学侍从是西汉文学家的主体类型之一。西汉统治集团要"润色鸿业",众多文士希冀以文求显,双方意趣相契合,因而形成特殊的文学群体。天子文学侍从既有共同的群体身份特征,也有各异的个体身份特征。他们得到的官职不同,出身、经历、升迁途径各异,掌握的知识体系也各有不同。有的善经学,有的喜纵横家言,有的"不根持论",彼此的人生追求、审美取向都存在差异。在留下的传世文学文本中,既表现出西汉天子文学侍从"应命承制""润色鸿业"的群体话语特征,又充分彰显不同创作主体"依违谲谏"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文学文本也显示出各异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与本书作者王巍同志初识是在1988年11月干河南许昌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建安文学学术讨论会上,当时与会的不少代表都提交了论文,尤其是几位较年青的同志的论文,不乏新意,引起与会学人注目,其中就包括王巍同志的《浅论建安文学发展繁荣的原因》一文,给我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事隔数载,王巍同志这方面的专著《建安文学概论》很快就由辽宁教育  相似文献   

16.
汉人赋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文学批评,而汉代赋论内涵的“诗人之赋”与“词人之赋”以及“讽”与“劝”的矛盾与冲突,实蕴涵着广远而深刻的文学背景。概括地说,汉赋创作与理论,与汉代乐府制度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雅乐与郑声的矛盾始终潜隐于汉人赋论之中。而汉赋家文学侍从与儒者的双重身份,又决定了他们的赋学理论笼罩于经学语境,在文与质、言与文的交互衍变中徘徊。  相似文献   

17.
建安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主要表现为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理论的产生和文学创作的自觉。正是有了这些变化,建安文学才引起了论者的高度重视。然而,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宴、游仙、隐逸及其相关的问题,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理由不外  相似文献   

18.
林静 《云梦学刊》2012,33(5):85-92
从《文选》收录的建安时期书笺入手并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对当时文士思想与创作的深入考察,从三个角度探究推动建安文学批评发生突破性进展之动因。首先,书笺以其特有的文体优势成为建安文士沟通情感、对话思想的重要载体,其中涉及文学话题的讨论已包涵建安文学批评理论的雏形。其次,建安二十二年诸多偶然与必然事件的爆发对文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作为核心成员的曹丕在此复杂心态下撰文怀人,完成了建安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构建。最后,在群体性同题创作风气的影响下.建安文学批评形成了人化与对照的特有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促进建安文学批评发生发展之动因。  相似文献   

19.
张晨 《人文杂志》2003,(5):98-102
汉魏文人认为诗、赋本为一源 ,赋流出于诗。汉大赋与建安诗歌的关系十分密切 ,建安文人对于汉大赋是十分仰慕和推崇的 ;建安诗歌在内容、艺术、诗体三方面深受大赋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质 ;建安诗人在审美情趣上也与两汉赋家一以贯之 ,《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就明显受两汉审美观念影响 ,因此不应被认作是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张振龙 《江汉论坛》2004,1(10):113-115
建安二十三年(218)文人集团自动解体后,曹氏兄弟除文学创作、文学品评活动外,与文学相关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集的整理与类书的编纂、曹植晚年的迁徙生活与梵呗新声,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对他们的文学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