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第一类社会矛盾是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完全非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这类矛盾的典型表现,但是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不能把完全非对抗性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简单相等同,因为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政治概念其包括的范围更广,它可以把带有不同程度的阶级斗争性质和一定对抗性的矛盾都包括在内;而完全非对抗性矛盾则把它们排除在外,所以也才叫“完全”。其次,完全非对抗性矛盾当然仍具有其对立性,不过,这是利益根本一致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对此人们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对认为人民内部矛盾有可能出现对抗现象这一说法,似乎还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个概念的特殊规定性,是认识人民内部矛盾对抗现象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3.
1989年5月25—29日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的第五次全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学术研讨会,主要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群体、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生产力标准问题,同时,也讨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现将前几个问题的讨论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1992年10月8日至12日.全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第七次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讨会——学习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会议在江苏南通市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专业分会、江苏省社科联、广东省社科联、上海市社科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与会的专家学者70余人,提交会议论文近40篇。会议围绕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部分观点介绍如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包心鉴(山东省社科联):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作出创造性贡献的,是毛泽东和邓小平。毛泽东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分析了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性质、特殊状况及解  相似文献   

5.
苏联是在50年代初期,提出要注重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 1955年初,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会议,强调苏联哲学家的任务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问题,这些矛盾的特点及其克服办法,强调研究辩证逻辑的必要。同年《哲学问题》第二期发表了斯捷潘年《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的途径》一文,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论述。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他说:非对抗性矛盾的特点,就在于这些矛盾不是通过爆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政治学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研究哪些课题?下面提出初步的看法。一、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两类矛盾学说。在剥削阶级被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的总趋势越来越缓和,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阶级斗争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什么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将具有什么新的特征。这是当前政治学研究中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二、研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学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国体是  相似文献   

7.
11月15日至18日,由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辨证法研究会、广东省社科联、四川省社科联、中山市社科联等43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第六次社会主义社会辨证法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的共128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稳定、改革与发展的辨证关系”这一主题,就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稳定的辨证关系;新的历史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改革;社会主义代替资本  相似文献   

8.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即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群体之间矛盾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作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另一方面,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是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性质和状况的这种交错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给我们用什么标准去划分利益群体,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复杂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张江明同志在《建立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探索》一文中,主张非对抗性矛盾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我认为,非对抗性矛盾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广泛内容,(?)不是它的逻辑起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10.
对抗性社会矛盾和非对抗性社会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对重要范畴。将社会矛盾的性质作出对抗和非对抗的区分,对于客观地认识社会矛盾,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推动历史的前进,有极大的意义。 本文拟就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不同形态社会中的表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非对抗性矛盾,以及应当如何处理和解决达一矛盾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杨祥庚等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分类问题》一文(载《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又把非对抗性矛盾分为“背反性的矛盾”和“并立性的矛盾”两种类型,并作了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该文所划分的“背反性的矛盾”,其中部分内容是不能属于非对抗性矛盾的。  相似文献   

12.
张江明同志所著的《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与应用》(1990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理论与应用》)一书是作者近10年来在社会主义辩证法园地辛勤耕耘的成果。该书视角新颖、思路开阔,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首先,这本书在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建构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如何建构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目前学术界意见不一,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强求一致。虽然如此,《理论与应用》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与探索,提出建构这一学科体系的理论出发点:“社会主义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新情况、新特点、新矛盾、新观点的哲学概括,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与应用》第412-413页)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以非对抗性矛盾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有机体的矛盾发展及其辩证运动的规律,其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非对抗性矛盾,而它的最大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成为它们之间的桥梁和连接点。《理论与应用》一书所展示的社会主义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正> 对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哲学界近年新开拓的一个领域,广东哲学界最近联合召开研讨会,探讨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以及理论体系等问题。现将部分论点简介如下: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有五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述:第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应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包括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对立统一规律的新特点,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如何经过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而不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从而揭示社会主义社会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矛盾变化及其辩证发展规律。第二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应该  相似文献   

14.
如何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广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学术研究》编辑部就此问题联合召开了学术研讨会,现把与会专家学者发表的意见综述如下。一、关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广泛地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其中经济利益冲突的矛盾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导矛盾。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5.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探讨和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仅就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表现的特点、解决的方针和方法及其发展的规律,谈谈个人一些浅见。一、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阶级斗争的反映或影响。建国初期,我国人民内部含有民族资产阶级,因而在人民内部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人民内部当然也就不存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必须把人民内部矛盾与阶级矛盾严格加以区别。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我国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国内和国际的阶级斗争还会影  相似文献   

17.
矛盾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矛盾的首要视角,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是区分矛盾性质的主要标准,根本利益与矛盾方式是区分矛盾性质标准内涵的延伸,从矛盾性质区分标准的整体性看,矛盾的经济基础、矛盾政治性、矛盾价值性冲突、矛盾可协调性、矛盾强度是区分矛盾性质的五个要素,并分担着不同的功能。从区分矛盾标准要素的整体性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打、砸、抢、烧等暴力化特征,具有矛盾对抗形式和强度,但同时又具有矛盾经济基础一致性、矛盾内容的非政治性、矛盾解决方式可协调性,从矛盾性质整体性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非对抗性矛盾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8.
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此类矛盾的根本性质仍属于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矛盾;它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管理方面的种种原因;解决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标本兼治,同时应掌握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听了江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对象、逻辑起点及其理论体系的发言,受到启发,但对其中有些观点我也有不同见解,现提出来同江明同志商榷。 一、研究对象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江明同志提出要以非对抗性矛盾为主,这不够准确。作为具有历史观、方法论特征的学科在确立其研究对象时,应当在理论上更概括更集中  相似文献   

20.
“全国第六次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学术研讨会”最近在广东中山市召开,与会130多名理论工作者,就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稳定、改革及其发展的辩证关系展开了讨论。讨论中争议较多的几个理论问题是: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问题一些人认为,作为社会政治范畴的稳定与作为唯物辩证法一般意义上的稳定概念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前者是与社会的动乱、动荡和急剧变迁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社会的安定、统一、协调、平衡的状况。后者是指相对静止,它是矛盾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其含义包括:①事物仍保持其质的规定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