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海音 《兰州学刊》2003,(3):158-159,166
从学前教育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论述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幼师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出德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抓住学生个体道德的特殊性;注重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德育与创建先进校园文化相结合,发挥先进文化的熏陶作用;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浅析“网瘾”大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瘾”是对网络的一种特殊的依赖和喜好,是由网络引起的人们心理上的变形,对在校大学生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帮助大学生戒除“网瘾”,要因势利导,发挥“网瘾”学生的一技之长;要智者假物,引导“网瘾”学生网络成才;要加强“网瘾”学生的“网德”教育;要加大管理力度;要了解“网瘾”学生的思想问题,对症下药,做好心理疏导以及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何海玲 《南方论刊》2010,(8):107-108,112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要更加重视个性化阅读教学,着重于调动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强化学生的真实感受,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三导”原则:导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中”;导情,引导学生“体验作者之情”;导恩,引导学生“领悟人生之理”。  相似文献   

4.
被称作“存在主义之父”的祁克果关注的实际上更多是“个体的人的生存”这一基本问题,而并非由他肇始的存在主义思潮中纷繁不一的各种“存在”问题。从西方哲学史上对“存在”问题的探讨出发,通过梳理祁克果对施莱尔马赫和黑格尔关于“存在”和“生存”等概念的扬弃,找出祁克果生存思想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青年学生及时准确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新时代高校着力讲好“形势与政策”课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课程目标,不仅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阐明“讲道理”本质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鲜明体现与重要作用;而且要立足讲深国内国际大局形势、讲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活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三个层面,坚持把握“审时度势与激浊扬清相统一、个体关切与舆论引导相统一、理论灌输与实践引领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推动“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实践旨归,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  相似文献   

6.
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必须对“道”与“德”进行生态式诠释.“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分享,个体必须既有“道”又有“德”才具有道德.道德感的式微与道德践履的日渐缺失已成为当下社会遭遇的普遍困境.这既是传统思想对现代个体道德感的消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追名逐利对“道”的僭越,更是现时代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结果.个体道德的重塑与道德社会的重构必须基于“道—德”的生态理论范式.一是要完善道德教育,积极培育现代人的道德感;二是要建立奖惩机制,形成“德—得”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净化社会环境,形成“遵道贵德”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在“道—德”的生态互动中达到个体与社会至善.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从“e时代”迈入“i时代”,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成为现实的.移动互联网使得“个体”永远在线成为可能——这是网络传播进入“i时代”的基础.“i时代”,意味着新的网络社会生态.“i时代”成型的本原在于:“个体”在新的社会交往结构中,面临着如何反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问题.“永远在线”、“自我中心化”、“个体体验”等时代特征让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受众在寻回对信息的主动权的同时,也在努力对“个体性”进行探寻——或者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质是保护“代表性个体传承人”的政策,重点突出了“传承人个体”,缺乏对“传承人群体”的关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的“群体性”特征,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保护:加强基础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扩大“代表性传承人”的内涵,使其既包括“传承人个体”,也包括“传承人群体”,并在政策表达上予以确定;从观念认识和政策表达上提高对“一般性传承人”的认同和重视程度;消除“代表性传承人”的“独占”地位,打破“政策垄断”;设置适合的考核评估标准,督促“代表性传承人”在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参与者等方面有所作为,积极营造“群体传承”的氛围。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要全面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准确把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重视大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社会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两课”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教师的人格魅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两课”的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效果。作为一名“两课”教师 ,应该从道德、文化、教育三方面不断加强修养、提高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儒家通过“礼”来建构正常的社会秩序。从社会学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儒家礼的形成是对社会失范的回应,礼以正名的方式确立社会个体的地位角色,以内在或外在的方式对个体进行社会化,最后以家庭为桥梁,将对个体行为的规定以实践性“推延”的方式扩展至社会,形成了一个从个体到家庭直至社会的“推延式”社会建构框架。“推延式”的社会建构摆脱了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的纠缠。  相似文献   

12.
法律语境中的“消费者”概念关系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正确实施及其宗旨的实现,但对消费者的构成要件一直存在争论。根据消费者保护法的宗旨,消费者只能是为了生活消费通过市场从经营者那里,合法取得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因此,个体社会成员要成为消费者必须具备特定条件,才能成为消费者。  相似文献   

13.
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问题 ,要从“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镇化步伐”等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田夏彪 《学术探索》2023,(8):133-140
学校育人是具体、全面和个性化的,为避免其走向抽象化的存在,须把“感性意识”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从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方法上凸显实践性。从育人主体来看,师生之间是对象性的交往存在,他们通过对话交流而在“观看中”超越自我;通过自省激励而在“共学”中丰富个性。从育人内容来看,课程构建和实施要呈现生活性交往敞开,通过综合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育身心自由;通过学科融合课程让学生在现象直观中育创新精神;从育人方法来看,教学要注重意味性交往开启,通过情景创设让知识教学走进有余韵的本源世界;通过问题悬置让自然探索走进历史科学,从而让学生的人性潜能在自由发展中绽放出多元丰富的人生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运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时代趋势下,高清海教授生前提出的“类哲学”已经显示出重大的思想创新意义,但它需要我们给予阐释、丰富和推展。高清海将人的“类存在”的充分展开,界定在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第三大形态即“自由个性”阶段,并以“类本位”相称,说明他强调的超生理学的“类”概念,虽然是相对于生理学的“种”概念而言的,却并非说否定后者就可以直接达到前者;从历史的角度看,这要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漫长过程,其中间环节是“族”,包括前现代的“种族”和现代的“民族”;而从理论上说,类哲学应当是“个体”、“共同体”(民族)、“人类”和“大自然”的这四重维度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6.
“6·18”拉开“大合唱”帷幕 1993年6月18日,大庆人不会忘记的日子。 这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来自全市各条战线领导干部和个体私营业者5000人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会。这是大庆人解放思想、放手放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振兴大庆的又一次重大举措。 “6·18”之后,我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好戏连台,从各级领导到各部门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合唱”。如各级领导分工启动市场,市领导走访个体私营业者;工商部门放宽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简化办照手续;萨区为120户个体工商户解决经营场地;龙凤区实行办证、办照、刻章、建帐一条龙服务;肇源县果断采取  相似文献   

17.
于力 《理论界》2005,(5):114-114
“老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否突破?“教师应有‘一桶水’还是要成为‘一条流动的河’”的争论有没有定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载体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前途在哪里?这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经常研究和探讨的课题。跨入新世纪以来,一个被称为“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改革成果开始由点带面在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繁衍开来,为上述这些问题提供出越来越清晰的答案。课堂界线“模糊”从最初研究活动方式的出现到研究型课程的架构,不仅表现为学生课程表的变化,更是引发了一场教学的革命,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一…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范畴,是形成社会学整个“理论大厦”的“源头”。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作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董亦佳 《东岳论丛》2002,23(5):125-126
在中国古典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孔子确立了“中和”的文艺思想:主张文艺既要满足个体人的合理欲求,同时人的欲求又要合于社会伦理道德韵要求,使个体的情感欲求受到统一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作到“无过无不及”。孔子“中和”的文艺观对其后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发……  相似文献   

20.
夏卫国 《理论界》2008,(11):101-103
弗雷格利用一阶逻辑,指出“存在”为一个概念的性质。卡尔纳普认为,“本质”和“存在”不合逻辑句法,所以无意义,应该拒斥“存在”和“本质”这些形而上学词语。罗素通过摹状词理论,指出“存在”本质上是命题函项的一个谓词。蒯因从本体论承诺的角度指出,“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项的值,从而在分析哲学中“请回”了“存在”。但是蒯因构造“爱好数学家的骑车人的悖论”,拒斥“本质”。克里普克在阐述其严格指示词理论时,提出了本质主义学说:一个或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历经一切可能世界的变化而保持不变。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体的起源成为了个体的本质。自然种类的本质是内部结构说,从而在分析哲学中“请回”了“本质”。逻辑与哲学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