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哲》2014,(1)
对天下秩序的探索、规划和想象是战国时期的统治者及其理论家实践与思考的重大课题,其主要内容是以天道为依据,以王权为原点为世界植入网格,赋予条理。这体现在建设和强化王权的社会实践领域,体现在时人关于完美秩序的理想和想象中,也体现在观念对抽象名物的类分与归纳中。以"以类行杂,以一行万"为旗帜的类分类推思维方式建构的不仅是观念世界的秩序,也是生活世界的准则;作为宇宙秩序之模拟机制的八卦与五行模式则直观地体现着天道秩序的严正之美,并把一种来自绝对中心的有机秩序的观念播植到人类生活的每个层面。作为专制王权的盟军,这种思维方式同专制王权一起,体现了战国这个冷酷无情又乐观向上的铁血时代之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王权主义可分解为四个面相的思想主题,即君主至"上"论、君主至"圣"论、君主至"尊"论和君主至"贵"论。西方近代立宪主义以保障"私自治"为其规范意蕴,同时也强调国家和权力的工具性价值。作为两种不同取向的政制安排,中国王权主义与近代立宪主义的分野主要体现在建构式思维与解构式思维、秩序与自由、整体与个体及"人情"与"法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春秋》是与政治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儒家经典,其中涉及丰富的礼制之事;而礼则是维持王权政治的重要保证。在儒家政治哲学中,《春秋》、礼与王权是密不可分的,这在孙复的《春秋》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以经为本,不曲从前人传注,以王权政治理念贯穿其对《春秋》经的解读。孙复对《春秋》中所记载的礼典之事尤为关注。他以《春秋》议礼、以礼论政,通过对宗社之礼、朝廷之礼、人鬼(祭祀)之礼的阐发,对诸侯进行褒贬以维护王权政治。春秋后期,随着楚国、吴国势力渐强,华夷关系持续紧张。孙氏还以尊王之义贯穿其对华夷之辨的理解,以之作为礼的补充。在孙复的政治观念中,《春秋》、礼与王权乃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4.
秩序重建与正义追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时代主题。儒法之理想政治是正义与秩序高度和谐的理想政治。在现实政治层面,"国无君不可以为治"体现的秩序与"立天子以为天下"体现的正义之间常常陷入顾此失彼、互相冲突的困境。如何在现实政治中调适秩序与正义之间的内在矛盾,成为儒法苦心焦思的核心话题。儒家主张正义优先的"贤人"政治理论,法家提倡秩序优先的"中人"政治理论。前者属于"革命论",后者属于"改良论"。  相似文献   

5.
崇古观念很早就随着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而出现了。在殷人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上帝崇拜中无不体现了对生命本原的感激和对原点的依恋。原点崇拜造就了殷人的崇古情结。宗教祭仪使先民所生活的世界秩序化。在殷代政、教合一的政局下 ,宗教信仰及仪式为王权提供了整饬世俗秩序的规范 ,而王权则为信仰和仪式的延续提供了政治保障。商代王权自觉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崇古心理为政治服务 ,在施政中一再强调“承于古”的重要性 ,从而使宗教意味很浓的崇古观念转化为对旧秩序具有强烈的精神依恋的复古精神  相似文献   

6.
从《盘庚》看商代中期的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商一代 ,王权在与神权和族权的相互利用和不断斗争中逐渐加强已是一个不争之事实。本文仅就《盘庚》篇所体现的王权在迁都中的功能和作用浅析商代王权在这一时期的特点。经过商代前期近三百年的发展 ,到盘庚时期商代王权已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基本控制了族权 ,并且控制了部分神权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为武丁时期商代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无讼思想与王权主义秩序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王权主义决定了秩序建构是传统社会政治生命的第一要义。在健讼所造成的秩序困境面前,无讼成为王权主义对其“秩序情结”的一种极致性表达;而王权主义作为衍生中国各种文化思维的“元叙事”构成了无讼文化的起点和归宿:秩序要求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品格,反之,源于诸子各家的文化又共同创造了无讼的氛围,缔造了王权主义的秩序思想。  相似文献   

8.
陈日华 《文史哲》2011,(2):156-163
<正>英国的宪政历程是一个漫长演变的过程,从《大宪章》与《牛津条例》到《人身保护令》与《权利法案》等,是各方利益集团相互斗争并妥协的结果。假如说贵族、议会是从横向维度对王权进行制约,从而体现宪政性质的话;那么在纵向维度对王权有所制约的就是地方自治制度。正如斯蒂芬·L·埃尔金所说:"因此,关于立宪政府政治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是关于地方政府的设计。"④探  相似文献   

9.
肖祥 《中州学刊》2008,42(1):149-152
关注人之生存和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现实主题,发展伦理学的生存论转向具有理论、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发展伦理学生存关怀以实现人之意义生存为根本目的,其对生存关怀的现实观照体现在生存环境的优化、实践活动的优化、主体心灵秩序的优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不仅描绘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体现了一系列的思想理念创新。《建议》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共同富裕论、自主创新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论、区域协调发展论等,都标志着我们党在规划理念方面的重大变化,对于指导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