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被征地农民长时间找不到合适职业的情形多了起来,没有工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就难以为继.在山东省胶东地区城郊村的调查发现,城郊村地区农民被征地后较少有得到政府就业安置的情况,农民失去土地后大都是自谋生路,他们的就业、养老、医疗保障等问题也由此成为沉重的社会问题.在城郊村.很多被征地农民处于耕田无地、上班无岗、收入无来源、生活无保障的"四无"困境,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依靠村里有限的一点补贴及在周边打零工度日.拥有土地是农民与社会其他人群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村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也是农民最后的一道生活安全保障.补偿、保障和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补偿、保障是基础,就业是关键.重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要加强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教育.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工作,让被征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就业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部分理论工作者就农业专题讨论了四个问题:今天的农民起了哪些变化?现阶段的农民有没有两重性?当前农村还存在不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怎样理解列宁说的小生产者每日每时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这里摘发其中两个问题。一、现阶段的农民有没有两重性?一种意见认为,合作化以后的农民,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或基本变化,但还有两重性,或者是两重性的残余。有的说是两重性的痕迹。他们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3.
袁进 《社会科学》2004,(2):92-98
儒家因为复古主义 ,历来被看作是倒退的 ,反对进化论的 ;但在近代 ,不少当时最先进的学者接受进化论 ,倒是源出于儒家。本文试图分析 :儒家思想在帮助他们接受进化论思想时又带来了怎样的保留 ?保留后面有着怎样的批判 ?今天应当如何看待他们对儒家的批判 ?他们的儒家立场在今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相似文献   

4.
产权正义原则下的被征地农民产权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化及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民失地现象较严重。怎样在产权正义原则下实现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怎样使被征地农民共享改革带来的文明成果,这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时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建设为实现农民增收、怎样实现农民增收指明了方向,农民增收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与农民增收是高度统一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应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缓解资源压力,实现农民规范增收;做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实现农民科学增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农民稳步增收;树立"两型农业"发展意识,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增强农村"两型社会"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由当初的"盲流"到现在被普遍接受的"民工潮"及到最近被明确作为工人群体的一部分,农民工伴随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称谓的改变不仅仅是国人心态的转变,更是农民工对于中国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反映.民工潮对中国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以及怎样更好地引导与管理他们,将是一个在中国不断深化改革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认识和对待农民,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回答这个问题,显得更为迫切。怎样看待八十年代的我国农民,他们与五十、六十年代的农民,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以前的农民相比,究竟有什么新特点?这一问题,与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速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问题如此沉重,以致几十年来“新农村”概念一再被提起。本次新农村建设是否找到了它的正确方向?良好的愿望如何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是以农民为本,还是以经济增长为本?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或难点?中国农民问题这一次是否能够得到根本解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专栏。在中国这个以农民为主要人口的国家里,或许“新农村”三个字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他们挥之不去的梦想,因为农民就是他们的父母或者曾经就是他们自己。历史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农民问题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中国人直接或间接面临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关于中国农民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这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欢迎各界踊跃参与讨论,表达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9.
林艺  王笛 《学术探索》2015,(2):106-114
传统村落亦被称为"民族的记忆"。它是社会的细胞、中国乡土文化的缩影,是我们民族的"根"。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的推进,那份根深蒂固的"民族记忆"却越来越变得模糊甚至或将慢慢走向消亡。中国的传统村落由于地域性、民族性的差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和彼此不同的村落文化。云南省由于山区、边境、民族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村落面对城镇化发展的诉求也极不相同,他们将走向哪里?他们未来的发展会怎样?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强调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地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我们到底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怎样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怎样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呢?本文就此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返乡的理性分析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经济结构调整和惠农政策的影响是导致2008年下半年以来农民工大量返乡的主要因素。农民工的返乡引发了其收入的减少、子女的上学困难,返乡后的农民工难以适应农村的生存和生活,农民工返乡后给基层政府的治理带来困境。农民工返乡背后所反映的是农民工技能的缺失、农民工创业政策的不完善、土地流转还存在政策上的缺陷、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深化等问题。建议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完善社保制度,使更多的农民工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益;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门槛;采取一些措施消除返乡农民工可能带来的一些治安方面的隐患;规范土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2.
杨顺湘 《西部论坛》2012,(4):1-10,61
分户转城住村的农转城空巢老人,是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特有现象。农转城空巢老人是居住乡村的"城镇居民",农转城并未给其生活来实际的改变,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健康状况、闲暇状况都不容乐观。农村老人分户转城是为了留住土地这个"根",转城住村是为了守住"一亩三分地","土地财富"是农转城空巢老人问题的关节点。因此,必须通过土地市场化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财富,才能引导农转城空巢老人走出困境,才能实现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3.
论农地集体所有制陷阱——基于农地征用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属性实际上构置了一个陷阱:人们只注意到表面的使用权,而背后的所有权却被掩盖了。在征地过程中,农民表面上只是卖掉了使用权,但实际上是连同所有权一起让渡了,这是一个极具欺骗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土地使用权的交易是明的,土地所有权的丧失是暗的,而拿走使用权就拿走了所有权才是最要命的。这正是农民失地贫困成为"三无"人员和"圈地运动"愈演愈烈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4.
农地适度非农化:寻求合理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起大量农地向非农部门转移。简单地对比农地非农化的数量与城镇化速度给人的印象是,似乎两者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一切非农化的农地都是推进城镇化的必要成本。然而,土地城市化的质量说明,中国的农地非农化绝不仅仅是土地数量在两个部门之间此消彼长的问题。农村大量耕地被破坏,城市大量建设用地却也闲置,一面是破坏的累积,一面是闲置的累积,这其中存在着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因此,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需要制度创新。创新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有所突破。在土地指标平均分配的基础上,政府应允许指标有偿调剂、基本农田易地代保、耕地易地补充,以产权补偿取代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是其市民化的关键。对天津4个“宅基地换房”试点镇的调研表明,“换房农民”换房后虽然平均收入有所增加,但支出的增长更快,净收入有减少的趋势;而其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2012年有50.67%的劳动力没有工作,有36.44%的家庭依靠政府补贴生活。对政府行为与“换房农民”就业的博弈分析表明,一次性货币补偿过多或提供的失业保障过多,都会降低“换房农民”的就业意愿,而政府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则可促进“换房农民”的就业。因此,政府应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构建失地农民多渠道安置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适度的失业保障;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提高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概率,并降低其找工作的成本。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制度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土地不具备社会保障功能,但农村土地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不仅如此,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土地和农地制度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农村特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民是实现粮食安全的经济主体,“谁来种粮”和“如何种粮”的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问题,关乎国民经济全局、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重视、研究和解决农民问题,是一个贯穿于我国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性课题。土地问题、收入问题、权力问题、发展问题和职业培育问题是新时期正确认识农民问题的五个价值维度;以法的形式还地权于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全方位的农民权利体系、全面提升农民发展能力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土地,实现着由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失地农民遇到了许多的制度壁垒,社会保障制度则是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应对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社会保障安排,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从而难以实现城乡间的衔接与转换。虽然各地都出台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但是依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本文旨在讨论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新构建,论证发展集体经济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提出"政府+集体经济"的社会保障模式,以特殊背景下的暂时性制度安排,来应对政府短期内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不足,为下一步的农民市民化目标实现打下基础,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清初畿辅的投充旗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令志 《河北学刊》2002,22(1):142-145
在清初圈占旗地时 ,内务府及八旗贵族等 ,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补充庄园劳动力 ,曾一度大量收取投充人 ,投充亦成清初之“恶政”之一。八旗王公和内务府等将投充地亩设置纳银庄 ,将带投土地多者为庄头。另外一些没有带来土地的投充者 ,他们可以为主人分得绳地 ,并成为内务府皇庄和八旗王公庄园的劳动力 ,此类投充者解决了清初八旗庄园因“逃人”而致使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故清初曾一时出现八旗赖投充者为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陈霄 《西部论坛》2012,(3):20-27
发展农村土地金融的三大必备条件是土地产权完整、权利交易自由和农民保障完善。农村"三权"抵押和"三三法"抵押物偿债机制的建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和"地票"交易制度的建立、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的多样化、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重庆初步具备了推行农村土地金融的条件。要逐渐建立"农民土地实物资产交易金融"和"农民土地权益资产交易金融"两类土地金融体系,制定农地金融扶持政策体系和农村非农地金融开发政策体系,培育农村土地资本化的内部积累和运行机制,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以及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