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英民 《兰州学刊》2009,(1):213-216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利的保护、研究非常重视。由于我国法律发展的滞后,现行法律中没有保护隐私权的条款,社会生活中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非常普遍,在审判实践中侵害隐私权的案件亦呈上升趋势。为此,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以及参照国外的做法,对隐私权法律保护做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2.
不少学者从民法的角度探讨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学说。也有一些国家将隐私权利视为宪法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英美法系国家通过判例法最早确认了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有些国家则通过法律赋予消费者主动参与并控制自己金融隐私的权利,一些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行业协议也通过一定方式督促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金融隐私权。  相似文献   

3.
隐私与隐私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德良 《社会科学》2003,23(8):51-58
隐私与隐私权问题 ,既关系到主体的人格利益 ,也关系到其财产利益 ,尤其是在“信息就是金钱”的今天 ,隐私 ,作为一种个人信息 ,已经越来越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然而 ,很少有人注意到隐私作为一种信息的经济价值和以隐私为对象的隐私权越来越具有财产权属性的客观现实 ;这将不利于对隐私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本文认为 ,隐私 ,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不愿被公众随便知悉的其与公共利益无涉的私人信息 ;其功能或价值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随着信息逐渐成为商品 ,隐私不仅具有维护人格尊严的根本性价值 ,也逐步具有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带来财产利益等方面的工具性价值 ;隐私政策 ,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隐私利益关系在立法政策中的反映 ;隐私权是主体对其隐私利益的支配权 ,在内容上包括隐蔽权和利用权 ;在性质上不仅具有人格权的属性 ,也越来越闪耀出财产权的光芒 ,它日益体现出复合型权利的特质 ,但在本质上属于人格权。  相似文献   

4.
论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是公民社会地位实际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杠杆。一、隐私权——公民独立人格的法律形式对于隐私权,人们往往由于对隐私的误解而忌讳它。实际上,就隐私而言,它仅指“不愿告人可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也即个人生活秘密,决非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更非什么“阴私”(指不可告人的坏事)。隐私同隐私权是直接联系的,但又不等同于隐私权。隐私权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自主地处理个人生活方式,而不受他人干扰、窥  相似文献   

5.
尊重隐私是人类的普遍需求,对隐私进行法律保护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但各国立法和司法对隐私的界定和保护的范围都有不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原本就脆弱的隐私权遭到侵犯的可能性有增无减.而隐私权与知情权、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历来一直是讨论隐私绕不开的话题.本文阐述了隐私权的产生背景、欧美及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司法实践、隐私权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以及新媒体时代给隐私权保护带来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赵双阁  王志勇  艾岚 《学术论坛》2006,(10):127-131
传统隐私权制度强调的是其中精神利益的保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民事主体的隐私开始具有更多、更直接的财产利益,隐私信息将逐渐成为商业活动上的重要客体。对此,中国法律应予以确认,允许权利人在上述两种意义上使用和维护其隐私权。应该承认具有经济利益的隐私权的可转让性和继承性,以充分体现隐私权中的经济价值,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在隐私权经济利益的保护方面应强调财产损害赔偿这种救济方式,为权利人提供更全面、公平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是公民一项基本的人格权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公民的隐私数据不可避免地进入公共领域,随时存在被他人"知晓"的状态,成为一个"透明人"。社会治理者在实施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监控手段收集公民包括隐私数据在内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同时,电商企业也在开展商业活动的过程中,收集到了公民大量的隐私数据以求谋取商业利益。在隐私数据不可避免被收集的大数据时代,公民并非束手无策,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寻找有效保护自己隐私权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进步,个人的基因隐私不断地被侵犯。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发生的一系列人类基因资源被窃事件,不仅导致我国人类基因资源的大量流失,而且严重侵犯了我国人民的基因隐私利益。当代民法应明确用基因隐私权的权利形式保护基因隐私,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突破人格权专属性太强,难以与主体分离的传统理论,由法律直接授权权利人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其基因隐私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尊重患者隐私权是维系医患双方信任关系的基础,患者在诊疗活动中难以保护其隐私,必须由法律进行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必须让位于医方知情权,医务人员获取患者的隐私取得了患者的同意,是患者同意权行使的结果。《侵权责任法》第62条构建了我国的隐私权制度。侵犯患者隐私权的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侵犯患者隐私权的免责事由应当限定为公共利益和患者同意两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保护“隐私”的意识增强,因隐私权引起的诉讼增多,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什么是隐私?那些隐私应的到保护?这些在法律上都无明文规定,隐私权成为法律界讨论的一大热点。本文就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关系,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陶盈 《理论界》2013,(6):81-84
个人信息控制权起源于传统的隐私权,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由性权利,即个人信息的隐私和安定生活不受侵犯的权利,还包括了个人有权自己决定其信息是否发布、如何发布等积极性权利。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厘清个人信息控制权的概念与权利内容,探讨其对传统民法中的人格权、隐私权学说的影响,明确此种权利的法律属性与行使规则,在总结与批判的基础上为当前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和法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本文从分析网络隐私权侵权的现状入手,论述了网站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软、硬件供应商以及黑客的侵权行为。然后进一步分析了网络隐私权侵权的后果: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发挥舆论监督,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法律规范,保护好隐私权——这一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首先,加强人格权理论研究。其次,在宪法精神指导下,制定专门的隐私保障法。最后,还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制定《电脑个人数据保护法》。  相似文献   

13.
隐私.是属于个人所有,不被外人所知的心灵“处女地”;隐私权,是公民对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的禁止他人干涉的人格权。在我国这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沉淀、法律相对滞后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隐私权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些无聊的好事者将别人的隐私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演绎、传播,肆无忌惮地进入别人的心灵“处女地”,扰乱了当事者的平静生活,甚至因此演变成血淋淋的生活悲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隐私及隐私权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以新闻自由权利为依托的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不受规制的权利都有异化的倾向,新闻自由也不例外,一旦其被滥用,就可能对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危害。新闻自由的重要价值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隐私权则强调个体权利,因此,在行使这两种权利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在两者的博弈中找到恰当的契合点,既能发挥新闻媒体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又能保障个人的隐私权已成为立法和司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隐私权初探     
隐私的出现,始于人的羞耻心.隐私权的出现则是对隐私法律调整的结果.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公民的隐私权长期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构成隐私权三要素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久存争议.在隐私权的保护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分析法学的观点来看,法律之所以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进行限制,是因为对其隐私的披露而带来的社会收益要大于对其保护而带来的个人收益,反之则社会成本将大于私人收益,而后者从社会总收益来看是没有效益的。公众人物的个人信息中不仅包含公众人物的私人信息,而且也包含社会的公共信息。有效区分公众人物个人信息的方法应当是运用一种“角色理论”。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利益的均衡。  相似文献   

17.
论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起源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得到确立和发展。作为以隐私为客体的具体人格权,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各国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有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两种方式。在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纳入名誉权的范围内。分析我国隐私权立法不足,提出完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因隐私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其实质是在基因技术渗透入公共领域、市场活动、家庭生活等不同维度的社会生活圈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围绕基因信息的收集、流通、利用等发生的权利的冲突与侵害。以美国为代表的基因隐私特别立法模式和以欧盟为代表的基因隐私统合立法模式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应制定基因法,从而对基因资源的保护、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基因隐私的保护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追诉人在诉讼三角关系中是权利均衡行使的重要因素,保护其合法权利,可有效限制公权力恣意,实现法律公平、正义价值。美国立法对限制公权力,保护刑事被追诉人权利具有优秀经验,不仅将其规定于刑事法律中,更上升至宪法高度。我国法治建设对刑事被追诉人权利保护虽作出系列改革,但仍存在如公、检、法三机关办案均以保障社会安全、惩治犯罪为目的等问题,公权力具有扩张可能。因此,文章认为借鉴美国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刑事被追诉人权利保护,尤其是在隐私权、禁止残酷刑、尊重人格与迅速审判权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此有效限制公权力恣意,推进我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世界法律、道德规范缺失,网络传播的伦理问题日益凸现,其中隐私权问题尤其引人关注。以往人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利用网络传播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上,即对隐私权中的隐瞒权和维护权受到侵犯的重视,较少考虑到网络社会中隐私处分权不合理运用的社会道德隐患,本文试图从人们所忽略的隐私处分权的滥用,即自愿放弃隐私现象上进行探讨,以期找出这种行为的不合法性,向人们提出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