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治理经济环境的重点是抑制通货膨胀,而寻找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则必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生存环境,具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对此,学术理论界已作了多方面的论述。本文试图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冲突出发,描述我国通货膨胀的运动轨迹,寻求治理经济环境,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要旨。  相似文献   

2.
抑制通货膨胀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整个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当前的通货膨胀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比较严重的新特点,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与前两次相比,外资流入与外汇占款构成这次通胀压力的新因素。本文作一粗略分析,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通货膨胀的成因,从而综合治理我国通货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理论界,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作了各自不同的论证。但是对于三次大通胀特征的同与异,通胀成因的主与次,以及通胀后的启示,研究不多。本文以比较研究的形式,就这些方面进行探索,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为我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探讨治理通胀的规律性,提供一些建议。一、三次大通胀的态势:特征的同与异在这里,重点是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的态势,而不是建国以来所出现的通货膨胀。因为在改革开放的时期,研究通货膨胀的态势,从中研究其特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于寻找治理的途径和探索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4.
1993年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物价上扬,通货膨胀问题已成为直接影响近几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重要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相比,我国的通货膨胀有自己显明的特点。 一、我国通货膨胀是周期性的通货膨胀 经济运转的周期性,决定通货膨胀也必然是周期性的。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经济已出现4次较大的周期波动,与此相适应也出现了4次较大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建国  相似文献   

5.
自去年以来,通货膨胀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不少的专家学者,对我国最近一次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治理措施等,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见解。但在讨论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分歧。特别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措施,看法很不一致,有必要再作进一步的讨论。(一)有人认为,治理通货膨胀,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就必须压缩总需求,实现总供求平衡。也有人认为,治理通货膨胀,应是抑制总需求和增加总供给并举。我认为,治理通货膨胀需要抑制总需求,在一定的时侯也要增大总供给,但它们都不是根本性的措施。根本性的措施应是全民企业的产权改革。治理通货膨胀的工作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货币出笼量不再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各方关注的经济热点。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强调把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幅度,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并已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我国的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特点和治理方法等问题,也开展了争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就抑制通货膨胀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货膨胀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经济现象。对通货膨胀成因的不同解释,形成了抑制通货膨胀的不同对策。我们认为,研究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须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去寻找其产生的深层因素,以此提出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相协调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克服经济过热现象,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有效供给,以抑制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主要是由社会的投资需求和社会的消费需求所组成的;消费需求又包括居民个人的消费和社会集团的消费两种情况。近几年来,社会集团消费恶性膨胀,已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论反通货膨胀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反通货膨胀成本管怀鎏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通货膨胀是困扰我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一大顽症。当前,多角度地研究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对于探索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有规律,从而更为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从一全新的角度,提出反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0.
走出治理通货膨胀的误区张宗斌“发展才是硬道理”,然而在我国每逢经济高速增长,就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因而要抑制通货膨胀,就不得不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这也是我国历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之所在。它忽视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殊生成机理,使我国冶理通货膨胀走人误区,从而...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日益明显的通货膨胀,如何抑制和治理成了理论界和政府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我认为,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产生通货膨胀的基础、起因以及机制等与发达国家不同,因此,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实践,即不能单纯以货币主义的总量紧缩政策来医治我国的通货膨胀,而应重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广义矩(GMM)分析方法,实证考察通货膨胀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当年通货膨胀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当年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的特点.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可以采取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加大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方式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要抑制通货膨胀过快地增长或下降.  相似文献   

13.
通货膨胀惯性内生于通货膨胀动态演进系统中,并会制约外生货币政策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而导致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成本增大。纯前瞻性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不包含内在的通货膨胀惯性,无法用来描述和解释通货膨胀惯性问题。构建包含通货膨胀粘性假设的后顾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采用1996—2013年的季度数据来描述我国通货膨胀的惯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具有较强的惯性,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显著。较高的通货膨胀惯性意味着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较高的反通货膨胀成本,中央银行应该赋予控制通货膨胀目标更高的权重,并将市场型货币政策工具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刘建玲 《理论界》2012,(1):30-32
当前,面对我国宏观经济中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压力,我国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管理通货膨胀的同时,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在抗击通货膨胀的政策手段上必须辩证施治,标本兼治,防止走入以下的一些误区。一是治理通货膨胀要防止滥用行政手段,二是治理通货膨胀要防止错用汇率手段,三是治理通货膨胀要防止过度使用总量从紧的货币政策,四是治理通货膨胀要防止忽视长期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5.
现行抑制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主要依据了我国宏观经济总量需求人于供给这一事实,认为只要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限制投资规模和消费规模,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过旺的需求便可以被有效的抑制,从而达到新的总量平衡,摆脱通货膨胀的困扰。 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仅仅是问题的观象形态,引起总量失衡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抑制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必须把实现结构优化作为出发点;否  相似文献   

16.
通货膨胀预期是产生和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具有异质性特征,且当滞后期为1、2阶时企业家和居民储户通货膨胀预期是物价变化的原因,企业家预期相比居民储户预期更加敏感,居民储户预期具有相对滞后性。货币当局在制定短期政策时应更加关注企业家及居民储户预期,有针对性地采取抑制不同主体预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为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需要准确把握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从而得以正确把握经济和物价的未来走势并进行前瞻性调控.研究表明PPI引导了CPI变动,其原因是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生活资料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都引导了CPI变动.因而PPI可以作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政府和学者可以利用唧预测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其对策王令秋自本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通货膨胀作为普遍性经济现象之一,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头号敌人,而今各国政府采取了众多措施予以抑制。本文拟从通货膨胀的策动机制入手,探讨通货膨胀在我国生长的特,点,并提出对策要点。一、策动机制的体...  相似文献   

19.
1992年以后,中央计划价格逐步被市场价格所代替,在这个过程中,改革以前所形成的压抑型通货膨胀转化为公开的通货膨胀.随着通货膨胀的公开化,通货膨胀压力就会越来越弱,价格会越来越接近市场价格,进而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也表现为显著.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潜在产出来控制通货膨胀.导致潜在产出具有上升趋势的因素主要有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投入的增长.当然,过度依赖要素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会导致价格指数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上升,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因此,依赖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潜在产出,能较好地抑制通货膨胀,真正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20.
<正>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其具有计划性来说不应存在通货膨胀,但事实并非如此。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这就说明通货膨胀并非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而是同纸币流通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建国以来我国曾多次出现过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58年到1962年出现的通货膨胀。第二次通货膨胀是在十年动乱之中。第三次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