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企业规模变动的探讨,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课题。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企业规模的理论内容,深入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价值,是当代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现实任务。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生产关系是历史的,社会生产力同样是历史的。不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而且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力同样具有特殊的历史形式,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就必须同时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以及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力的全部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同时,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力的研究。不是从生产力发展一般规律的角度来进行的,而是结合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殊历史约束来展开的,正是在这样的限度内,马克思提出了系统的关于资本主义企业规模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企业规模被理解为由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双重因素共同决定的变量,换言之,企业规模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特点,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历史特点,因此,它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马克思的一系列经济范畴的理论都  相似文献   

2.
一 商品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最重要部分。把充分发展了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等同,是贯穿着《资本论》始终的一个思想。马克思当然知道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不同,前者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但是他认为,商品生产的发展必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只有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才成为典型的生产形式。在马克思看来,“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视角。《资本论》不仅基于时间分析资本的运动规律,而且基于时间分析资本的权力统治,《资本论》的时间分析既具有经济批判意义也具有政治批判意义。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是将时间资本化以榨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那么资本主义的政治逻辑则是以资本化的时间统治劳动者的自由时间,构筑以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张力结构为载体的权力统治形式。马克思在以时间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同时,也将剩余劳动时间的政治批判意义纳入对资本主义政治逻辑的瓦解之中。《资本论》的政治结论蕴含在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时间分析之中,以时间解放为前提的人类解放是《资本论》时间分析的政治结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要著作《资本论》现行版本的“四卷结构”有一个形成过程。这个结构体系是为了从理论上科学地再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动过程。它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的集中表现;它的演变过程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过程的综合反映,它的发展程度标志着马克思经济理论达到的科学高度。马克思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并不是内容的简单的次序排列,它是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决定的,也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结构体系的批判性的研究有直接关系。它的演变过程反映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确定和研究方法制定的过程,反映着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结构体系批判继承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与居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以强调技术关系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不同,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基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关系竞争的博弈规则,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在于获取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增殖;通过对货币经济背景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剖析,马克思和凯恩斯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总量分析方法的采用,不仅使凯恩斯开创了现代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新的体系,也使得对新古典“两分法”的批判能够联系到现实GDP核算体系的计量,从而使人们重新认识到马克思宏观经济学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对资本主义总量货币经济性质的理解有着共通之处,这正是其经济学革命之共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是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者,现代社会理论的基本主题(即反思现代性和资本主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它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论域(即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分析),都是由马克思奠定的。这一理论规划在西美尔货币哲学中得到拓展。西美尔开发的现代生活体验分析新论域,以其对现代性的历史分析和批判态度,形成对马克思经济结构分析的深刻回应,并由此显示了马克思在现代社会理论中的巨大理论效应。但西美尔对“货币作为货币”的有限理解,终未达到马克思“货币作为资本”的认知水平,成为其货币哲学的重大缺陷,也由此证明,马克思对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刻性和有效性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济理论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武器,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哲学观的改造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前提,马克思首先确立了客观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而非终极形态,这为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术语革命"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核心,通过剩余价值概念,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逻辑,发现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不仅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并激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而且还会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逻辑,为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现实,同时也需要努力实现一些"术语革命"。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特有的形式,从而把剩余价值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赋予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属性和剥削的本质,进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思想认识的混乱.本文试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论述的理解,理性地思考剩余价值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形式隐蔽着一种针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伦理观上的颠覆、批判和革命.马克思伦理观基于“劳动的立场”而非“资本的立场”,这一立场既呈现在青年马克思关于劳动概念的人类学理解中,亦隐含在《资本论》关于劳动概念的经济学理解中.《资本论》是马克思“劳动的立场”的最终确立,且通过“劳动的立场”而非“资本的立场”看待、剖析和批判那种建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资本剥削的经济一伦理体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伦理体系的结构性的不正义,马克思宣告了“资本剥削的经济一伦理体系”必然终结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剩余价值理论是经济科学上的一项伟大发现,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也同时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运行规律.它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指导意义,谈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通过分析经济的政治性质,开创了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经济政治学.它反映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描述和批判的统一,有效地沟通了马克思思想中的实然和应然的张力.因此,经济政治学既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实质,也显示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相对于西方规范性政治哲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一个丰富的体系,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虽然没有能够对意识形态现象的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论述,但却也已在总体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哲学等不同领域作了批判。历史唯物主义推动和深化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形成了总体性视角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为蓝本的。马克思一生的两个巨大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也主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剖析而建立起来的。但是,马克思在他一生的理论著述中,始终没有忽视对东方社会的研究。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时所阐述的一系列观点,特别是关于在世界历史和世界交往的条件下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跨越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和研究。这并不是因为他把生产力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而是因为对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必须结合着生产力进行。他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必需的限度内,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但是,“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  相似文献   

15.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有明显的改善,于是有人提出,在当前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是否仍然有效,这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大原则问题,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大家经常提出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据我们所知,对这个问题,目前社会上和理论界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  相似文献   

16.
柯亨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的批判是基于自由意志主义的自我所有原则的基础上,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批判也就会失去其效力。柯亨从学院派的立场出发对马克思的所有权观作了错误的理解,这是柯亨采用的抽象的哲学反思研究规范性本质的"非历史"学科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两种不同哲学基础的理论冲突。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考察上,以揭露资本主义价值原则的内在矛盾并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论断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以“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命题的主要文献,大体上倾向于一种看法: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成见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早期资本主义所作的理论分析。这种看法在理论界较为普遍,也可见于重要的政治文献之中。率先对马克思经济理论作批判分析甚至基本否定的学者,之所以把马克思的经济学称作“批判的经济学”(许多青年理论工作者已经接受这  相似文献   

18.
经济国际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贸易。”接着,在“导言”中,马克思在说明了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之后,指出还应当研究“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没有能够实现他的研究计划,但是,马克思看到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经济突破国界发展的现实,指出了经济国际化的趋势。列宁、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经济国际化理论,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国际化作了深刻的论述。列宁写道:“自由竞争占完全的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这样,列宁把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经济国际化的内容高度概括为商品国际化,而把垄断时代经济国际化的特征高度概括为资本国际化。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  相似文献   

19.
桂逸琼 《南方论刊》2009,(5):49-49,38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抽象、最一般的经济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章中从分析商品开始,得出关于商品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实质。而马克思在分析的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也是整个《资本论》写作方法的一个体现,本文就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做一个阐述,进而更好的把握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我国曾两度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一次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或“过渡时期”;一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适度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践,是对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是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也是由他领导原苏联人民首先运用于社会主义实践。其理论内容很丰富,大体可以概括如下: 1.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过渡时期理论”。马、恩在1848年革命后逐步形成了过渡时期思想。1875年马克思把“过渡时期思想”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的行动纲领提出来,他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横着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过渡时期,而这个时候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