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众审美意识是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而强势崛起的。其中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消费意识的短期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行、国际文化的多方位对接和个性文化需求意识的自主觉醒,是我国大众审美意识强势崛起的重要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2.
宋代社会的消费价值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紧贴时代步伐的宋词更是真实地反映出它的变迁特色,文章从文化消费的普及提高、精神消费的全民共享、娱乐消费的大众世俗等三个方面进行概述,这在我国古代的消费史上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区文化:变迁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皇权不下县"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了我国以皇权为中心,绅权、族权、宗权共同参与治理的农村社区治理文化。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促进了我国农村社区文化的转变,农民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均开始了现代性变迁。然而,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农村发展滞后,发展动力的缺乏和外部支持的不足等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为此,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格局、构建新的社区认同等成为重建农村社区文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人情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人情消费日益变味走调,给农民带来极大的负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改变农村人情消费不文明的现象有外生性变迁和内生性变迁两种途径,外生性变迁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引导,内生性变迁需要充分发挥农耕文化的积极作用,努力促成农村人情消费文明。  相似文献   

5.
应该说家庭消费文化的变迁 ,是我国政治宽松 ,经济发展 ,文化交流 ,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消费文化所发生的转变 ,我们不难发现 ,家庭消费文化范式的不断发展与更新 ;家庭消费结构的现代转换 ;家庭消费文化中自我意识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不能不说是最本质的 ,它不仅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在改变 ,也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当然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也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的出现 ,这也是值得理论界去思考并加以正确引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文明演进是在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中完成的。伴随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媒介的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凝结成了不同的消费文化。从前现代满足生存必需之消费,到从众心理的现代大众消费,再到表征意义的后现代符号消费,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如何看待媒介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正负效应,存在着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两种态度。  相似文献   

7.
广告是消费审美化的重要表征系统,广告在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改变、广告产业定位的变化以及广告信息源的演变,都与消费审美化的变迁息息相关。消费者广告意识的改变为消费审美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广告编码的文化竞争加速了消费审美的文化升级,广告编码的泛滥影响了公众的消费情感。提高广告编码的正能量,倡导合理消费,关注广告编码的艺术能量,提升消费审美化的品质,是当下广告系统发展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6):47-51
文化大众作为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供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供应则培养了文化大众的消费旨趣和消费能力。现代文化大众的崛起是文化产业兴盛的重要土壤,而现代产业化模式也大大地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使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审美能量。现代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的产物,它囊括了大众栩栩如生的审美经验。现代性视域下的文化产业只有形成新的美学批判范式,才能保证文化大众的多种需求,从而保障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的走向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文化消费和发展的走向日渐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学术界对于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一直进行着争论。一种观点从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出发批判大众文化消费,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社会大众在文化消费中的主观能动性,并据此支持文化消费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使得我国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走向成为一条正确路径。我国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导向,以人民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文化自觉"为原则,以多元融合、综合创新为途径的大众化走向。  相似文献   

10.
李俊 《兰州学刊》2011,(10):56-62
文章首先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指出我国人口流动既符合一般规律,又有国情带来的特殊性,进而从人口的职业构成、地域分布和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农民在流动中培养了个人现代性,而这必然会推动农村现代化,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主要体现在农村家庭、农村经济、乡土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变迁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突出的社会特征,对我国西北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分别分析农村社会变迁对西北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基本特征、消费主体、消费需求和非正式组织影响基础上,提出西北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社会化过程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多次发生了变化,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该体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城市和农村关系失衡。在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城市和农村关系失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化消费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人们对精神生活更高层次需求的消费形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拟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内容和结构的现状出发,分析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差异的原因,并为缩小农村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差距提供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进行生态消费可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受生态消费意识、文化素养、生态产品供给、技术、生态消费制度等制约农村居民生态消费的因素影响,生态消费还没有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政府应提高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识和文化素养,发展生态农业,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生态消费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李爱 《东岳论丛》2004,25(5):162-165
社会结构是一个动态范畴 ,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需求的不断向多方面发展而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杰 《阴山学刊》2002,15(5):20-24
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遵从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文化与大众的双向互动发展过程中,生产与消费虽然具有同一性,但在本质上生产决定了消费,大众文化的生产在深层次上决定了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通过意识层面对大众的文化素养施加影响,因此,通过提高大众文化生产的品位,可以达到改造国民素质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消费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嬗变过程,在不同历史时代,表现出不同特征:匮乏时代的特征是勤俭节约;近现代时期则是少数人的“夸示性消费”与绝大多数人的禁欲节俭并行不悖;福特制带来大众高消费时代,而后福特制更是把消费至上推向极致。但消费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被提上日程,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本文力图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阐释西方大众消费文化的嬗变过程,揭示其发展规律,这对我国构建节俭型社会、树立科学节俭的消费生活观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农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推进农村文化的科学转型和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处于剧烈变迁和更新重构状态之中:一方面,农村文化与现代化、城市文化全面对接融合;另一方面,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不断丧失、恢复与发展,农村文化的内涵和建设路径在这一深刻转型中不断发生变化,其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亟须重新梳理和清晰界定.只有考察并分析这些现状,才能把握问题实质,科学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罗连祥 《兰州学刊》2011,(3):222-224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给我国文化领域带来的冲击,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挑战。文章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分析,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实现我国文化多元发展和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民城乡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对的稳定性、不彻底性和阶段性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城乡流动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的农民流动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农民流动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八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