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现有的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立法存在着数量少,内容陈旧、僵化,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较低,众多法律规范缺少协调等缺憾,针对此,本文提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立法应关注的明确立法思想、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协调性、与国际惯例接轨、处理好监管与服务关系、立法的体系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WTO与"后立法时代"的中国立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武俊 《学术界》2002,(3):31-39
WTO对中国法治进程尤其是中国立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入世”首先就是指法律的“入世” ,是中国国内法与WTO规则及国际惯例的接轨。在WTO的平台上重估立法的质量和效益 ,重视法律的修改和完善 ,注重充分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法律移植 ,将成为“后立法时代”的立法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 ,“政府采购”一词的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 ,在法律上也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此 ,人们对此有一些模糊认识。为了尽快使我国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化的政府采购制度 ,就有必要对政府采购的内涵作界定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行政区划体制创新应与国际惯例接轨。一是适当减少行政层级,逐步实现由目前的四级制向三级制过渡;二是建立健全有关行政区划的法律制度,保障法律的切实执行;三是合理处理行政区划调整与改革过程中的政府行政与尊重民意的关系;四是科学、合理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区域的行政区划与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一人公司制度的规范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公司与传统的公司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一人公司的认可必然导致公司法律体系的变革。通过对一人公司的规范,可以进一步张扬公司法律的公正价值取向,促进我国的公司结构趋于完整、合理,并与国际惯例接轨,增强公司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整能力,推动我国公司治理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6月 1日在国际公路运输联盟第 2 8届世界大会上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正式加入该联盟 ,中国签约《联合国道路交通公约》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道路交通基本法律的立法 ,应该根据国际公约和法律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确立与国际惯例衔接的驾驶执照管理体制 ;确立与世界保险接轨的车辆保险制度 ;确立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判例制度 ;确立汽车召回制度 ;健全交通事故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鄂爽 《理论界》2005,(5):236-236
中小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使其逐步与知识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  相似文献   

8.
浅议“商标抢注”行为及对策●李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和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商标抢注”成了一些外商惯用的恶劣手段。他们利用我国商家初涉国际市场、对国际惯例缺乏了解的弱点,钻空子侵害我方现有的及潜在的合法权益。由于各国法律均有明文规定先注册者受...  相似文献   

9.
一“国际商业惯例”与“国际惯例”这两个词经常交换使用,而且一般情况下更经常使用的是后者。国际惯例对国际市场经营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法律也已确认国际惯例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地位。我国《民法通则》第八章(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第142条规定:“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依照本章的规定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未作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显然,这些规定是针对和适用于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因为从法律角度看,各种对外经贸活动关系属于涉  相似文献   

10.
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侯书文 《河北学刊》2007,27(6):196-199
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部分内容。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优化自主创新环境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它为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创建了制度保证和法律环境;能够激励创新主体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并促进创新成果市场化;有利于加快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技术交流合作。要想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需要强化社会公众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还要加快知识产权信息传播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同时,还需建立"知识产权投资风险基金机构",积极应对涉外知识产权诉讼。  相似文献   

11.
国际法与国际政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政治主要是各个国家对其他国家交往过程中的联系、活动及政策的总称,是国际关系中最活跃的一种关系;而国际法是调整这种国际关系所形成的制度、法规及习惯的总称。自二者产生以来,就对国际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如何理解好国际政治与国际法,对于了解世界发展趋势以及建立国际新秩序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的国际贸易长期发展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全球化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特别是由于人力资本作用形成的要素集成或重组,使国际贸易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中国必须以新的视角研究和确立国际贸易规律规则,重新建立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评价体系,以公平评价全球化条件下各贸易国的贡献与获取。基于此,我国应把争取国际贸易中的正当权益上升为国家战略,保住我国已获得的、来之不易的国际市场份额,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最大限度用足用好已建立的贸易和投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3.
李妍辉 《河北学刊》2012,32(1):154-157
环境金融的出现,是对传统金融业的突破和创新,其实质是通过政府配额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将环境负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实现环境利益经济化的过程。中国和世界一样,都面临着以环境为发展成本的巨大代价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目前的国际交易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发起制定的,要在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中得以保全,创建中国的环境金融市场就显得尤为迫切。有市场的存在就离不开法律的调整,而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环境金融法律制度,首要问题就是研究并制定国际通行的立法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是多极化的发展。全球化萌芽于多极化之中,并且是多极化发展的归宿;而多极化则是全球化的基础,是全球化进程中局部的体现。多极化就其实质来说,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只有国际格局形成了多极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才会建构起国际新秩序。从一定意义上讲,单极化是多极化与全球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宫力 《学术探索》2009,(5):6-10
新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边倒",争取中间地带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一条线",不结盟、全方位的和平外交等历史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等思想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相应的国际战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客观估量国际局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永远不称霸。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际干预的扩张是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旗号的“新干涉主义”和以“反恐”为名所进行的国际干预行动,都是缺乏国际合法性基础的国际非法行为。  相似文献   

17.
金新 《学术探索》2013,(1):62-66
世界空间秩序研究是国际关系学“空间转向”的一个可行切入点。世界空间秩序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国际空间的行为主体,主体间互动形成的空间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内含的价值规范,这三大要素的现实状况构成了世界空间秩序系统基本的内在结构。全球化与区域化导致的空间整合以及信息化导致的空间重构,构成了国际社会的空间演进,推动了世界空间秩序的变革。新世界空间秩序的构建,应以空间主体多元化、体系结构平等化和价值规范合理化为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全球化在对当代世界经济和金融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 ,也对国际关系影响深远。表现为 :增强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 ,削弱金融弱国的国际地位 ;加剧各国或经济体及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不稳定性 ;有可能使业已严重的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等教育面对入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入世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争夺人才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高校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必须面向社会所需 ,输出面向世界的“国际人”。为此 ,高校要树立高等教育为经济服务的理念 ,加快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提高开放办学的水准 ,尽快融入世界 ;要培育核心竞争力 ,造就国际教育知名品牌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和国际化。同时 ,要捍卫自己的本土文化 ,保留自己的特色 ,防止西化 ,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了法律全球化 ,特别是国际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助于形成内外联系紧密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究其实质 ,国际经济立法的一体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 ,在市场自由理念的背景下 ,国际经济关系法制化并非一个线性的发展趋势 ,而是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冲突。法律规则还远未取代政治谈判成为调整民族国家间经济关系的主要手段 ,而是带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