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常斐 《云梦学刊》2010,31(2):41-48
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与整理给《九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往常在注重考据的层面上更加倾向于思想性的探究,尤其对于《九歌》的作者、创作意图、人神关系及祀神观念方面出土文献均有较强的说服力,这使得《九歌》非屈原所做的错误观点得以澄清。而出土文献与《九歌》祀神体系方面具有的同构性,标明了《九歌》的主题性质是国家的祀典,由此形成的较为相近的楚地祀神观念对于了解楚文化及《九歌》的创作意图颇有启发,在《九歌》个别篇目的研读方面,出土文献也起到了一定的辩证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从祥 《云梦学刊》2009,30(1):38-41
传说中的启《九歌》是祭祀之乐。在流传过程中,古《九歌》发生了一些分化。《九歌》是屈原创作的祭歌集合体,是后人编辑的结果.其本身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诸神的地位、作品中的祭神背景以及作品的风格等可以推断屈原《九歌》非一时一地之作,有的作于朝廷任职时,有的作于流放民间时。  相似文献   

3.
屈原《九歌》以“九”作题名,以“九”作歌节名,以南楚王乐的九大神曲构筑《九歌》的整体篇章,塑造了南楚九大神灵形象,其哲学内涵皆出于《周易》。  相似文献   

4.
刘生良 《学术研究》2023,(10):162-168
传世《九歌》何以题名九而篇为十一,在学术界一直是个难解之谜。“九”为虚数之通行说法并非确解,“九”为确数诸旧说也多不可取。《九歌》是来源甚古的一组祀神乐歌,原始《九歌》虽不可考,但按理应以符合九篇之数为是。而与之有传承关系的沅湘之间流传的《九歌》亦即屈原据以加工改写的《九歌》,依传世篇目检索正好九篇,此即《九歌》之前九篇。《国殇》《礼魂》不在原《九歌》之中:《国殇》祭祀人鬼,所祀不在神列,乃屈原独立创作的祭祀为国牺牲将士的乐章;《礼魂》无所祭者,不能独立成篇,题目中的“魂”字决定了它与前九篇所祀之“神”无关,非“礼神”“送神”之辞,只是《国殇》的乱辞和附篇。二者实为一篇,皆为屈原自创,因与祭祀有关而被后人附于歌末,不在“九”数之内。《九歌》的“九”实为确数。  相似文献   

5.
《九歌》楚颂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分析《离骚》《天问》中“九歌九辩”的含义入手 ,结合《惜往日》中关于屈原修明礼乐的记载 ,探讨了屈原作《九歌》的动因 ,得出结论认为 ,《九歌》在舞容、功用上与《商颂》《周颂》是一脉相承的。《九歌》确实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九歌》的创作 ,就是希望能以颂诗仪式 ,借祭祀先祖 ,从而起到团结宗族的作用。屈原博闻强记 ,明习经典 ,他创作《九歌》 ,动机在于改革礼乐 ,推行文治 ,同时也显示了楚人远依于夏族的文化优越感 ,及意欲与列国在文化上争短长的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6.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6,27(4):31-33
笔者近几年来主要致力于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辑集并评述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著作,此前已发表过2篇文章,分别是《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载《学术界》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1期转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学术积累——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之二》(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4期,《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4期转载)。现将上两文发表后收集到的当代学术史著作,按上两文的分类方法评述如后。一、关于当代学术史的宏观研究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4:问题意识和超越情怀》(刘大椿主编,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7.
王琳 《云梦学刊》2004,25(5):5-7,12
历代楚辞学家以屈原《九歌》为“祭祀歌”,然考屈原的身份、《九歌》的词采、祭祀的礼仪,与此说多有不符。《九歌》当为“祭事歌”,即为一场祭祀之后的记叙与抒情,而非“祭祀歌”。结合史料考察这场祭祀的时间、原由、主祭者等因素,可更加有力地证明屈原《九歌》为“祭事歌”。  相似文献   

8.
阿鲁威是元代蒙古族散曲作家,在元散曲大量轻薄、损毁屈原的主流倾向下,他仿屈原《九歌》前九首作《蟾宫曲》,独树一帜。《蟾宫曲》并不是对屈原《九歌》的简单描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古感今,来表达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相似文献   

9.
楚辞中的“兮”字的用法是很特殊的语言现象 ,这在《九歌》中尤其明显。本文结合先秦时代诗歌作品的大量材料 ,从《九歌》中发掘出充足的内证 ,揭示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九歌》中“兮”字的音乐特性 ,指出它具有迂徐舒缓、浩荡宛长的效果 ,而这又是与《九歌》作为民间祭神乐歌的性质相一致的。《九歌》中“兮”字的用法 ,所以不同于其他来源于荆楚民间一般歌谣的楚辞作品 ,其根源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吴奇 《重庆社会科学》2006,(2):52-54,68
从楚地的宗教特征和楚人的宗教心态入手,对屈原《九歌》的诗学结构作出重新的审视和解读,可知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所列《九歌》的篇数与被祭祀的神祗之数并不矛盾,而且神祗的排列顺序亦毋须调整。《九歌》的诗学结构带着楚民集体的文化智慧和屈原个人的审美智慧,闪耀着不朽的诗性光辉。  相似文献   

11.
胡友笋 《船山学刊》2005,(3):142-144
对《九歌》的美感论述,一般多囿于作品中的恋爱意象而阐述其优美特征。但深入到作品内部分析,《九歌》在刚健遒劲与悲痛壮烈的强烈对比中,更奔突着一股悲壮的美感激流。  相似文献   

12.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5,26(4):31-33
笔者在近3万字的《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载《学术界》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1期转载)长文中指出:所谓当代学术史著作,“是指以‘当代学术史’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或者说是研究当代学术史的著作”。该文分为四个方面对当代学术史研究著作作了评述。透过该文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代天才 《船山学刊》2023,(1):107-117
宋末元初,涌现出一批以羽翼与阐释朱子著作为己任的理学家,董鼎即是其中之一。董鼎以朱熹《孝经刊误》为经,取代《孝经》今文、古文本,模仿朱子解《四书》的体例撰著《孝经大义》。他以理言孝,以孝统摄仁与礼,并以“全人”为孝的最终价值目标,丰富了《孝经》义理,完成了朱子学对《孝经刊误》的理学阐释。《孝经大义》促进了朱子著作的经典化,是我们观察朱子著作经典化的重要实例,在《孝经》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张乡里 《东南学术》2012,(2):248-253
在先秦两汉时期,除祖先崇拜外,人们认为鬼是能为厉、为祟的害人者,而战死者属于强死者,其为害尤甚。故《国殇》一文不可能是歌颂死于战争的楚国士兵的。"殇"与"禓"古代通用,而"禓"与"傩"异名同实,所以,《国殇》即《国禓》,也就是《国傩》,是楚国国家祭典中的傩祭之歌。对《国殇》主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从整体上研究《九歌》,不至于出现因误读而将其排除在《九歌》之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重点从《四部医典》的翻译和推广;《四部医典》的历史研究;《四部医典》的比较研究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四部医典》研究的学者及其代表著作和论文进行评介。指出近20年来,《四部医典》研究进入了20世纪最活跃、最有成绩的繁荣时期,其研究特点不仅表现在研究《四部医典》著作本身,而且扩大了研究视野,逐渐向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的方向发展,重在研究《四部医典》及其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与作为南楚巫鬼文化结晶的《九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语言表达、意象重现、情感表现等层面的比较分析 ,以揭示两者之间这种影响和被影响、继承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陶生魁 《殷都学刊》2011,32(1):132-136
在清代的《说文》研究著作里,江沅的《说文释例》是一部后人关注甚少甚至产生误解的著作。《释字例》内容丰富,旨在提供一种"还许书本指"的方法,对于我们自觉阅读《说文》、理解许书本旨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本刊作者     
马卫中1959年生。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早年曾随钱仲联先生参加《清诗纪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著作的编撰工作。主要从事明清诗文、近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研究,在《文学遗产》、《社会科学战线》、《江海学刊》、《社会科学辑刊》、《文史哲》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佘篇,著有《近代诗论丛》(合著)、《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陈三立年谱》(合著)等多部著作,并整理选注《江山万里楼诗词集》、《翁同稣选集》等古籍作品。  相似文献   

19.
对《楚辞补注·九歌》的阐释成就具体考察,可以更为切实地理解洪兴祖的楚辞阐释。洪兴祖利用了“补注”的形式,注意对文本背景知识的考察,尤其是在地理、名物等方面的考证,以考据为名发挥己见。洪兴祖之“集大成”,不仅表现在对各家说法的汇总,更在于对已有的阐释思路的接受与发展。洪兴祖较前人注家拥有更广阔的文学史视野,并对字音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楚辞·九歌》存在着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群.这些植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是吸引异性、两情相悦的媒介;它们的某些药用价值具有催发情欲、提高生育能力的功能,因此它们与人的生存繁衍密切相关.对植物的膜拜,是一种重要的巫术文化现象.植物、性与繁衍构成了《九歌》中的生态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