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从它问世以来,便引起诸多关注.许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悲剧氛围的烘托等等,可谓见仁见智.而关于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成因这一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运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分析"情欲"在曹七巧悲剧中起的作用,会进一步认识其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王莹 《河南社会科学》2001,9(3):103-106
重新审视了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一形象的人性价值与命运悲剧,尝试从新的角度分析她走向毁灭过程中宿命抗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在父权家法社会中,在男式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霸权话语中,女性丧失了自己的身份。《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就是父权家法下的牺牲品。张爱玲以冷静和同情的笔调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情爱欲、生存欲和财物欲被扭曲后所产生的破坏力,刻画了现代女性在旧式大家庭中痛苦挣扎过程以及沉沦的轨迹,塑造了一个性格乖戾的抗争女性形象。文章用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对曹七巧悲剧重新解读,指出曹七巧的悲剧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宗法父权的否定。  相似文献   

4.
康保成 《学术研究》2023,(2):152-160
关汉卿《窦娥冤》杂剧采取多层叙事策略,不仅写出了一件由地痞流氓、糊涂官吏等共同制造的冤狱——显型悲剧,还写出了在礼教熏陶下年轻寡妇窦娥只能在苦苦煎熬中度过一生的无可逃遁的隐型悲剧。明传奇《金锁记》杜撰出一个明智的提刑官和窦娥的丈夫蔡昌宗,《窦娥冤》的双重悲剧被消解。清乾隆年间《缀白裘》选取的六出《金锁记》折子戏,淘汰了蔡昌宗赴考及其与“金锁”相关的情节,是向《窦娥冤》悲剧精神的回归。罗瘿公编剧、程砚秋主演的京剧《金锁记》多次赴沪演出,给张爱玲创作同名小说提供了灵感。张爱玲每看京剧必有独到见解,并且常常借题发挥,作为其小说的隐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与窦娥相似,小说中的“金锁”,从男童佩戴的护身饰物被置换成束缚她一生的“黄金的枷锁”。《怨女》中主人公银娣的遭遇,属于每个女性身上都会发生的普通事件。银娣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此时“金锁”还原为男童佩戴的护身饰物,成为传续家族香火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从道德层面,曹七巧的灵魂是丑恶的——对金钱的无限度追求,丧失人伦的对情欲的非理性发泄,在非正常的"自我理性"中酿造他人的悲剧,与人为恶。从人性的层面,曹七巧的人性被摧残,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反人性、反价值造成其"恶人"的悲剧。曹七巧的形象对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展现和文化人格的揭示有着极强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指责和误解,导致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臭名昭著的妻子和母亲原型。其实,从人类四种最基本关系来重新审视和认识曹七巧,可以探索到催生她人性“恶”的真正原因,即多种合力因素的围追堵截迫使她为求取绝处生存而不断挣扎和反抗,并在痛苦和焦虑中走向人格变裂的悲剧深渊,做了黑暗社会的最无辜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8.
法国作家扬·盖菲雷克的《野蛮的婚礼》把西方当代的著名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入文学创作中 ,对作品主人公的“无意识” ,“俄底普斯恋母情结” ,“梦”以及病态人格进行心理学分析 ,用艺术形象诠释了西方精神分析理论 ,也展示了一幕病态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运用精神分析学解读《莺莺传》,可以对《莺莺传》主人翁的心理追本溯源,探讨其行为动机和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及其成因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创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娇红记》的鸳鸯翔云,《清忠谱》的锄奸慰灵,《长生殿》的“蟾宫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