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网络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网络文学、博客、电子杂志等。网络文学的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使网络作品成为真正的"生产者文本"。博客因其自主性、亲历性、及时性等特点,得以规避传统的话语权力,被称为"自媒体"。电子杂志注重技术保障和编辑水平,开创了网络媒体的高端路线,是权力和控制力在网络中的体现。"客文化"是网络上的原生现象,各类"客"使网络文化参与者从技术精英向普通民众转变,实现了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生活化。网络文化不是网络上的文化,也不是传统文化的网络延伸,而是与网络媒体特点有必然联系的、拥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崭新的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发展的同时会促进审美的发展,其积极的一面受到学界普遍的关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负面效应。以现有的网络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审美张力退化和审美体验退化两个方面,就网络文学对当下审美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媒介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新旧媒介为了争夺话语空间,往往会展开激烈的博弈。在新世纪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对网络技术、商业资本、文学资源形成了多重的依附,一直没有建构独立的模式,选择了一条"依附性发展"的道路。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网络文学的发展将表现出三大趋向:其一,在网络接近全面覆盖的环境下,"网络性"不再具有标签意义,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将逐渐融合;其二,技术美学取代主体美学,网络写作成为网络IP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其三,文学语言退化,乃至文学退化。  相似文献   

4.
话语平权的新民间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的话语平权模式 ,创造了数字化时代的“新民间文化”,刷新了原有的文学社会学。民间本位是网络作者秉持的写作立场 ,平庸崇拜是网络写作的认同理念 ,感觉撒播则成就了网络文本的话语狂欢。于是 ,话语平权的新民间文化成为网络文学的一种形态描述和价值诠释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十七年"文学批评自发展之初即面临着审美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的形成与建立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当它放弃了与审美批评话语的"平等对话"成为"一维"的存在之后,文学批评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也就发生了异变.本文试图就这种社会政治话语系统的形成原因、思维方式及实践特点做出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的界定与起源是关联在一起的议题,所以关于中国网络文学起源问题的讨论需要回到如何定义网络文学问题上方可进行。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媒介文学,网络空间是其生产和传播中最为核心的条件。“网络文学”这一提法属于中国话语与中国表述,此处的“中国”应理解为以汉语为依托的文化共同体。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值得探索是基于其在世界范围内繁盛的文化事实,起源坐标应指向对其具备形塑作用的网络空间,建构起源的目的则是为了网络文学场内的主体获取身份认同、指导具体的创作实践、实现文学前景的更好发展。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看,20世纪末期海外华人实现技术突破、搭建汉语网络空间、成立创作基地并进行文学实践,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也成功形塑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原初空间,而后中国本土的网络文学空间多点涌现,形成今日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网络批评小说是在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中衍化孕育而成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态,是十分切合中国网络文学生态的全新批评话语。它集读者、作者、评者于一体,借助网络媒介的即时性、交互性、超链接等媒介特性,前所未有地实时介入网络文学的创作现场,直接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其平等交流的对话性与直接介入创作的批评有效性,颠覆了以西方文论为主导的文学批评话语模式,对于建构真正切合网络文学实际的批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关联与界限--重识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到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文化诗学关注历史,并关注形成历史的各种文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化诗学的批评家将文学文本确立为社会性文本,并使得原来似乎更多地只是文学领域的专有概念的"文本"概念几乎是无限地扩张了,他们的批评实践跨越了艺术性产品和其他别的种类的社会产品或社会事件的界线.在"文化解读"的实践过程中,文化诗学的批评家热衷于关注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相互"流通".但是,在建立起文本的关联之后,并不意味着审美话语与社会话语真的失去了界限,真正的"文化的诗学"要解决的任务可能还是无法避免界定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自觉地对各种古今中外的场外理论进行理论转场是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路径。理论转场过程中,场外理论必须面对当代中国的审美生活、置身当代中国的审美经验、言说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并将理论转场的本土化、当下化设定为构建当代美学话语体系的合法性、现实性的内在规定,才能形成总结中国审美经验、阐发中国文艺实践、具有强大信服力和现实影响力的当代美学理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艺术形式"陌生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丽 《中州学刊》2005,(4):244-246
"陌生化"是文学创造中制造心理距离、把距离推远的一种艺术处理,其核心是不断翻新文学语言和形式:利用修辞手段,使话语脱离实用的语言常规而变得新奇,造成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更新审美主体的经验;用完美的结构,反常的文学样式消解文本的前在形式与主体潜在的思维结构,让主体的审美知觉亢奋性唤醒,从而获得独特、陌生的文本经验和符号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