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虚拟认识的哲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江汉论坛》2006,(9):58-61
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认识技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它的理解和解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哲学上被称为认识论的技术转向。这种转向的基本特征在于:强化了认识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技术建构作用,主客体之间出现了虚拟技术的不可分性;主体的认识途径——实践也可以表现为感觉上的沉浸。  相似文献   

2.
在虚拟环境中引入"认知场"的概念,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主客体认知关系的具体历史结构,深化对主客体之间多层次、多因素、不同水平相互作用的认识,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这也为主体意识的张扬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电脑的发明以及伴随而来的对思维模拟的研究,是人类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重大的实践活动。这种模拟思维的实践,使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使哲学要研究人脑和电脑之间的关系,探讨人脑思维的机理,并使认识论的研究由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为克服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弊端,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认识论哲学思维方式,即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这种哲学思维方式不仅把感性经验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其不断的发展,而且也把以实践为基础的实体思维和关系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考察的对象具有历史的、共时的相互作用、不断生成、发展的属性和含义;具有主客体相互联系,以主体的实践和感知为基础、同时又超越感知、具有主体主观的抽象性和对象本身的客观现实性相统一的属性和特点.这样一来,物和物的关系,关系的功能和结构,这种功能性关系和结构对于物的具体存在形式之基础地位;人和人的精神的产生和物化,物和物的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具体形式的历史性,以及可感知的物和直接靠感知所不能把握而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物,尤其是各种历史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才统统被纳入到哲学科学考察的范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此基础上所创建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李明认识论的发展,在其研究重心上曾经历了一个由客体规定性到主体认识能力再到主客体同一性之考察的历史演进过程。伴随着当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循着客体和主体关系这条主线,当代认识论从新的视角展开了客体和主体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关于主体与客体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个长足的进展.但是,这种研究仍然有必要继续深入,需要从多种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探讨.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主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分别地对这三种关系进行细致地具体地研究,是引深主客体关系研究的一条途径.本文只围绕认识关系这一方面作一粗浅的试探,以期引出更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认识关系及其运动,就必须首先把握“认识关系”这个概念.由于认识关系只是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具体关系,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一个包含  相似文献   

7.
全息论是研究事物间所具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它具有部分是整体的缩影、现实是历史的积汇、个体演化过程是类的演化过程的重演三大定律 ;反映事物之间的全息关系的基本单位即全息包 ,它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包 ,其存在形式是各种事物 ,全息包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 ;全息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运用全息论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或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对于传统认识论来说,它是一个难解之谜,因为传统认识论把它局限在单纯的认识领域,把认识和实践抽象地割裂开来。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认识之所以是可能的,人与自然或思维与存在之所以具有同一性,因为人的存在方式即实践本身就是这种同一。这样,认识必然是在实践中对实践的认识,实践必然是认识着的实践。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历史性分离导致了认识和实践的抽象割裂,并产生了知识的异化和知识对人的统治。只有消灭自发的分工,才能重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变抽象认识论为实践认识论。  相似文献   

9.
认识成果中的知识、意义和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识论把认识成果笼统地等同于知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现实世界的全面反映。现实世界包括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认知活动在于把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它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在于揭示事物“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它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在于在主体“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它是主体感知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和和谐,从而引起情感愉悦的认识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相对应的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知识、意义和美感是认识成果中的三种成分。  相似文献   

10.
实践和认识是联结主客体之间的物质方式和精神方式,二者构成了主客体之间的实践一认识结构。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成为思想的三大原则;认识真善美是为了指导创造真善美的实践活动,遵循真善美成为行动的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建立,结束了以往心理学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关于“刺激—反应”的被动消极的观点在哲学认识论中的统治,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马克思早年提出的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问题,只是作为一种在宏观上研究人类认识主体性结构的指南。至于认识的主体性结构其构成如何、包括哪些因子,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所要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纷纷介入主体性结构的讨论,已较明确地承认了认识主体包括智、情、意等各方面要素的观点。这虽不能说有多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不少有关哲学认识论的专著,但是深入系统地研究认识的“解剖结构”──主客体相关联及关联中的主客体的论著并不多见。著名的哲学认识论专家夏甄陶先生的新著《认识的主一客体相关原理》一书,不仅把国内有关主客体理论的研究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视野、新思路、新观念是该著最显著的三个特征。一、把认识置于人和世界的总体性关系中加以研究,从而为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类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逻辑提供了一种新视野。对于认识论的研究历来有两种基本的态度:一种是把认识同实践割裂…  相似文献   

13.
<正> 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反映着不同的对象,因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哲学的认识论中,主体是指认识者,客体是指被认识者或认识对象。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作用和被作用、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表现为由实践、感性和理性等认识环节构成的认识的行为和现象。这种行为和现象是认识论研究的对象。哲学上所谓的认识论,就是人们对这种行为和现象以及它们发展的规律进行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观点、  相似文献   

14.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列宁《哲学笔记》,第172页)。实践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性中介,而思维活动则是其精神性中介。当前,要澄清哲学界有关认识的主体性、客观性以及认识的本质诸问题的争论,关键在于深入考察主客体在思维中的相互作用,探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维机制。所谓思维机制,就是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接收和加工客体信息的具体方式。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包括知、情、意三要素,这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提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关系,一是认识关系,一是价值关系。这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主客体关系所做的论断,具有可贵的研究价值。但是,人们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沿着问题本身所指示的方向深入地开拓视野。本文不揣浅陋,循此方向,探讨主客体的这三利关系之间的区别、联系和相互作用。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是主客体间的三种具体关系,或者说,是主客体关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识论在当代发展的主观化倾向构成了政治认识论研究的支援背景,在西方学术界政治认识论研究呈现出政治科学、政治史学和政治哲学三大主要范式。政治科学范式以经验科学、经典文本和价值无涉作为政治认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对象和立场;以剑桥学派为代表的政治史学范式在反对哲学化研究方式过程中确立自己的研究姿态,它把某种政治观念的历史情境作为政治认识论的主要解读内容,尝试进入到某种政治思想的历史性活动场景中去把握当时的政治思维方式;施特劳斯把政治哲学理解为政治的哲学和哲学的政治的结合,揭示了政治认识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对政治认识论研究三大范式的分析表明西方政治认识论研究在方法、取向和内涵上的不断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 ,我国哲学界在唯物辩证法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冷清”,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唯物辩证法的研究陷入了困境。本文立足于现代实践格局 ,运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 ,认为传统唯物辩证法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 :唯物和辩证关系的脱节 ;研究对象上的偏差 ;从主客体两维结构去研究 ,缺少中介系统 ;脱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去研究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一)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是它区别于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以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对于这一本质特征,毛泽东在其所撰写的重要哲学著作——《实践论》中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旧唯物主义者之所以不懂得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把实践排斥于认识领域之外.所以,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首先必须打破旧哲学的传统偏见,引入和建立科学的实践观,并使之在认识论领域中占据最首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即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辩证"式阐释基础之上的。所谓的"辩证"阐释模式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理论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维度——在本体论维度,主要讨论的是启蒙理性或工具理性是否为一种本体论的存在问题;在认识论维度,主要讨论的是主客体二分法与"辩证法"或"否定"性认识方法问题;在方法论维度,则主要讨论的是"音乐拜物教"与"商品、资本和货币拜物教"问题。在以上三个领域中,阿多尔诺、霍克海默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都存在着异同点。  相似文献   

20.
客体是认识两极中的一极,是认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客体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作用问题研究的欠缺,势必影响人们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理解。深入探讨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客体的作用,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乃至认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一.认识主体性研究中的缺憾在我国八十年代初期,认识主体性问题被推上了认识论舞台。人们开始不断思索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打破原有的认识论构架,确立新的认识论构架。认识的主体性是显而易见的,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认识的主体性,使之沿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在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上目前已拥有了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