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赖慧玲 《天府新论》2004,(Z2):261-262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2.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3.
黄天树 《殷都学刊》2023,(2):1-6+32
甲骨卜辞的语气副词“其”字,只见于命辞和占辞中,表示未然(即还没有成为事实)的语气。而验辞是表示已然(即已经成为事实)的语气,因此,所谓“验辞无‘其’规则”是说验辞中是不用语气副词“其”的。笔者在2020年发表的《殷墟卜辞“其”字及其搭配和对举》一文中提出“验辞无‘其’规则”,限于篇幅,讲得十分简略。本文对这一规则作了详细的补说,以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甲骨卜辞。  相似文献   

4.
郭新雨 《殷都学刊》2003,(2):108-109
语法学界一般把“难道、幸亏、也许、居然”之类表示语气的词归到副词中 ,实际上这类语词归到语气词中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5.
唐贤清 《船山学刊》2003,(2):131-134
本文认为“大故”主要用作程度副词,也可以表示推测语气;然后探讨了“大故”产生与消亡的过程,说明“大故”的使用是《朱子语类》有特色的一种语法现象,主要出现于宋代,元代以“大古”等形式出现,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作者语言风格的因素,也有语言自身的因素,由于语言竞争,现代汉语“大故”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6.
王素改 《兰州学刊》2011,(8):125-129
“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副词,一般认为“可”是语气副词,但是按照“可”的语法性质,一部分“可”具有程度副词的特点,应当划归为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可”在语音上重读;在语义上有主观肯定性;在句法功能上与其他程度副词相似并且互补分布  相似文献   

7.
“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副词,一般认为“可”是语气副词,但是按照“可”的语法性质,一部分“可”具有程度副词的特点,应当划归为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可”在语音上重读;在语义上有主观肯定性;在句法功能上与其他程度副词相似并且互补分布  相似文献   

8.
马梅玉 《殷都学刊》2011,(4):107-111
上古时期,"千"、"万"常作数词用,二者还可并用作位数词,后发生词汇化,成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众多,许多"义。唐代时,"千万"虚化为程度副词,稍后就产生了语气副词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的产生是"千万"进一步语法化和主观化的结果。其同素逆序词"万千"经历了类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朱子语类》中的“太”、“煞”与“太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清 《云梦学刊》2003,24(3):108-111
研究《朱子语类》中的副词“太”、“煞”与组合而成的“太煞”的各种用法,探讨它们形成与演变的轨迹,可以见出,“煞”、“太煞”在表示程度的同时也可以兼表语气,且这种现象有时是难以分辨的。  相似文献   

10.
“皆”类副词指古汉语中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对于这类副词,一些古汉语语法著作或虚词专著列举的数目多少不一,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列举了十六个,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前言》列举了二十多个,等等,但常见的是十多个,其中“皆”、“俱”、“举”、“悉”、“咸”、“尽”从先秦直到近代的文言作品中出现最频繁,我们对这类副词粗略地进行了一番考察,虽然例证没有尽举,但反映的情况却是整体的。  相似文献   

11.
杨淑敏 《东岳论丛》2000,21(2):138-140
新兴副词丰富是元明白话的特点之一 ,文中对一些值得注意的副词进行分析。 ( 1 )“急切”和“等闲”原本属于意义相反的实词 ,却发展为有相同语法意义的副词 ;( 2 )副词“颠倒”产生于元明 ,多表示“与事实或常理不合” ,与“反而”相近而不相同 ;( 3 )副词性短语“行动”始于明代 ,此后又有“动起”、“行不动 (儿 )” ,但副词“行动”与副词“动不起”在语法意义上也是类似而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连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词性标注为动词。通过对“连续”一词出现的句法环境进行考察,发现“连续”经常做状语,已丧失了动词典型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却保留了动词可以作定语、受“不”修饰的非典型语法功能。经过分析,认为它是语法化的一个中间体,其词性应该为副词兼区别词。  相似文献   

13.
副词“够”的语法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够”的语法特点分析罗青松在现代汉语中,“够”的副词作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些现代汉语词典,越来越明确地指出了“够”作为副词的用法。《现代汉语八百词》列出“够”的副词词条有二:一是“修饰形容词,表示达到一定标准。形容只能是积极意义的,不能是相...  相似文献   

14.
汉语虚词在古代有各种称谓,如“辞”(词)、“声”、“语助”、“语辞”、“助字”、“虚字”等。虚词同实词一样,是词汇的构成部分,而虚词的运用,则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历来对于虚词的界说各不相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表示各种关系和语气,很少有词汇意义。汉语虚词向来就很发达,在甲骨文里,各类虚词就已出现了。我不受年。(《殷契粹编》)王固日,乃兹亦出杀。(《卜辞通纂》)来雨自雨。(《殷契粹编》)从向归。(同上)余其从多田于多白正孟方。(《殷虚文字甲编》)今日壬申其雨?(《殷虚文字乙编》)上面句中的“不”、“乃”、“亦”是副词,“从”、“自”是介词,“于”是连词  相似文献   

15.
“想必”是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与其他语气副词在用法上有些差异.在语义上不仅具有[+高确信度]语义特点,还具有[+强主观性]的语义特点.同时在语用上“想必”具有传信功能、委婉功能及焦点功能.  相似文献   

16.
蒋协众  魏会平 《殷都学刊》2008,29(1):112-117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可”可以区分为语气副词“可1”和程度副词“可2”。从读音上看,轻读的是“可1”,重读的是“可2”,“可”轻读还是重读有其句法条件和语用背景。将副词“可”区分为语气副词和程度副词并分析其轻重音规律、句法条件以及语用背景,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的副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类,有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本文拟就古汉语副词的某些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一 古代汉语副词的虚实问题。 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如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就把副词(他称为“状字”)归入实词。后来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都把副词归入虚词。但是,又有的称为“半实半虚的词”,因为它“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他各类虚词相近的一方  相似文献   

18.
拙文《关于名词前的副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分类列举了5类语言实践中副词处于名词之前的副名组合的实例,通过对形式的整理和对结构的分析,辨明副词在各类副名组合形式中都没有修饰名词的功能,从而进一步肯定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的语法特性。文章将其中D类例句界定为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用例有“那个人比主任还主任”,[1]是“S比N还N”格式(这是格式的完全形式,也常典型化成“比N还N”),但只是匆匆带过。格式中“还”后的名词固然不应再视为名词,但拙文仅以副词偶然的“活用”作结论,分析却失之粗糙,故以此文对“S比N还N”…  相似文献   

19.
张洋 《理论界》2005,(11):186-187
本文比较、分析了副词"都"的义项的几种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按照现代汉语副词的分类以及词汇本身的语法特征把"都"的语法意义分为三类,即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并通过对"都"的语义指向特点的描述,着重考察了作为范围副词"都"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20.
张鲁昌 《广西社会科学》2005,(4):148-149,159
"不大"是一个程度副词.在修饰形容词时,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程度低;在修饰动词时,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量少或发生次数少.从语用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典型的模糊限制词,不仅表示语气缓和,而且还表现出说话人遵从礼貌原则,从而表现出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