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冲突和融合,在文化形态中具有鲜明的表现,龙凤的相斥相容就是其典型的反映。龙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最初它们却是两大对立集团的图腾。伴随着民族的冲突,龙、凤这两神物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它们从相斥到相容的过程,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与融合同步。在我国西北方有一龙部落,名日龙方,或  相似文献   

2.
郭静云 《殷都学刊》2010,31(3):66-75
人类信仰的一切形象都源于可被观察的自然现象,受崇拜的形象并非来自虚幻,而是自然现象被神化的结果。本文旨在比较各上古文化的信仰内容,并藉此了解中国龙的形象自然来源。对照上古文化信仰可以发现,自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神奇蛇的信仰,但这些蛇都是克托尼俄斯的神物,代表地下界,从不升天也不飞翔,这种信仰符合蛇的自然本质。然而中国的龙完全不同,其为天神,既不符乎蛇的本质,又和其它古文明崇拜的蛇神形象大异其趣。因此可以推断,埃及蛇与中国龙的形象和神能俱不相同,形象来源应该也不一样,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笔者以为龙的形象来自昆虫。龙的崇拜源自农耕文化,而昆虫对农耕生活影响极深。农人天天观察昆虫,发现其具有羽化神能。在大自然中,只有昆虫能由蛇体化为鸟形,也只有昆虫能暂死后再生、升天。因此古人神化昆虫,这实为龙的形象与崇拜来源。不同地区的萨满教,都有崇拜昆虫变形、羽化神能的痕迹。不论从考古资料或古代文献中,都能发现中国先民确有尚虫信仰。古埃及人也崇拜过昆虫,事实上,笔者认为与其和埃及的蛇神作对比,中国龙可能更近似于古埃的金龟蜣螂甲虫崇拜。尽管埃及的金龟和中国的龙崇拜在起源、发展上关联性不大,但两者的信仰观念与象征意义却相当接近。本文以中国龙的古代造型和自然幼虫作对照,发现很多幼虫尾巴上有带着犬齿的假头或尾刺。这种双嘴的形状恰好符合古代中国龙的造型特征,尤其在商周礼器上,头尾两端双嘴的龙形更是随处可见。头尾双嘴是幼虫的特征,农人观察昆虫,依其形体创造出神秘概念,而神龙的双嘴形状正可旁证龙的形象源于昆虫的说法。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将着重讨论夏禹的故事和其名号。夏禹形貌为虬龙,其名"禹",恰和"虫"同字,故龙、虫义同。夏禹神话也表达了幼虫与神龙的同等性。  相似文献   

3.
论西南民族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西南民族龙文化杨正权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海内外的中华民族都自称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龙文化不仅成了西南地区各民族间相互联系的文化纽带,也成了西南民族与中国各民族尤其是中原...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华锐藏族使用汉姓的现象、原因及其渊源做了分析。指出华锐藏族的姓氏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姓氏主要来自统治阶级赏赐姓氏、部落名转为姓氏、部落名译为姓氏、人名首字作姓氏、与汉族通婚随姓氏、以自然物获取姓氏以及崇拜伟人随其姓氏等等。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沿用了藏族固有的传统,且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这是历史的产物,是藏汉民族相互交往、文化融合的见证及结果,也是华锐藏区部落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首要目标,通过对新晃县的实地调查,了解到侗族鼓楼作为民族文化之瑰宝,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民族自信,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但同时也暴露出现有模式存在的细微问题,如表演者对侗族鼓楼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了解不充分、外来商人的唯利是图影响民族感情、世居人口在旅游开发中未享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以及外来人员对鼓楼文化有限的了解影响民族交往.如需加强侗族鼓楼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作用,须进一步发挥民族关键符号的作用,引导各民族在旅游活动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引领各民族树立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形成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中国龙文化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龙文化自产生以来发生重大变迁的阶段 ,鲜有人研究。本文认为 ,其主要经历了四个较大的阶段 ,即图腾崇拜阶段 ,神灵崇拜阶段 ,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四个阶段既互相关联 ,又各有差异 ,不是简单的更替 ,而是相互整合、累积 ,形成具有多种特征及象征意义的中国龙文化。  相似文献   

7.
杨杰宏 《学术探索》2023,(8):114-119
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交融共生、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在文体、题材、语言、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交融共生的关系。我国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沟通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灵,促进了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同步同构的,随着各民族文化间的学习互鉴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牢固树立中国多民族文学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关系重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龙文化根源的考古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龙有两种 ,一种是可以豢养、驯服、食用的自然动物 ,一种是中华民族形成的象征 ,是一种许多氏族部落崇拜的灵物经过美化的综合体 ,是图腾龙。龙文化形成于何时 ,龙究竟是什么动物 ,近年来的考古资料已开始向人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可能性。本文结合考古资料认为远古时期的龙其实就是一种鳄鱼 ,这在考古发现以及远古遗风中都能得到证实。中国龙文化的始祖应是伏羲 ,龙文化的总代表应是黄帝  相似文献   

9.
图腾崇拜与龙崇拜之比较研究苏开华龙究竟是何物?在以往关于龙文化的林林总总的各种解释之中,最权威、也即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便是“图腾说”。图腾学说是个舶来品,这种学说在多大程度上能与中国的历史实际契合起来大可怀疑。本文试图对图腾崇拜与龙崇拜作一比较,来...  相似文献   

10.
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被赋予了高贵与吉祥的美好含义。然而,西方国家对龙的主流翻译是dragon,西方文化中的中国龙形象也因此打下了邪恶的dragon的印记,中国龙被西方人错误地理解成了邪恶的妖物。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传承性,承认世界文化的交融性与多元性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因此,在西方的文化意涵中重新塑造中国龙形象、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团结是民族关系的理想状态,民族自治区域内的民族关系直接影响着这一理想状态的实现程度。民族自治地区通过立法活动,制定民族团结促进和长久保持的法律制度,依法协调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保障,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团结促进条例,是构建民族团结保障机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潇灵 《西部观察》2003,(1):48-48
中华民族是个属龙的民族.灿烂的龙文化成了东方文明的亮点.龙被奉为神灵圣物,是因为老天赋予它呼风唤雨的本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乃是万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证.所以神秘的龙崇拜,归根结底是中国人平凡而艰巨的"温饱"祈愿.  相似文献   

13.
试论壮汉民族融合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汉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首先表现为壮汉民族在长期而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增进了两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了两个民族相兼融合。儒学关于民族关系新观念、仁政德治学说是壮汉融合的思想文化基础;血亲观念、宗法意识、崇祖思想以及共同的农耕文化是壮汉融合的政治、经济基础;民族迁徒与杂民是壮汉融合的深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六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的民族政策钱国旗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用来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和策略,是多民族国家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所必须优先考虑的重大政治决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动荡、民族迁徙融合、文化多元碰撞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方针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李瑞一、从民族团结进步方针的提出到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确立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关系问题。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0%以上,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先进,又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国的民族...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一贯十分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对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有很多深刻的精辟论述,是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一、维护民族团结坚持和维护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的立足点。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邓小平同志,历来非常重视民族团结问题,为维护民族团结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早在1950年7月,在他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讲话中就指出:民族团结问题,是“解决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①“我们中华人…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之路。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最重要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正确分析改革开放中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势力促进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发展民族团结。 改革开放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当然也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发展。改革开  相似文献   

18.
牡丹文化意象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西部多元文化中所蕴含着的牡丹文化意象内涵丰富,符合了人们对文明生活的美好期盼。在历史上,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深受人们内心喜爱的牡丹意象得到了众多民族的认同,这一意象以各类民俗事项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为各民族之间达成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西北地区多数处于我国边陲,又聚居着多种民族群体,因此民族团结对保证国家安全、建设西北地区各省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坚持民族团结就必须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政治平等、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从而减少民族差距,促进民族团结,达到民族和谐,共建社会和谐。只有坚持民族团结,西北地区各省区才能和谐发展,只有民族共同发展,才能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20.
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晶 《南方论刊》2008,(12):81-81,7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孕育着丰富的文化,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不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民族性,这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快更好的开展,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增强各民族成员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