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西夏文字的研究,至今仍有尚待涉足的秘境。作为佛国圣地的西夏,充当其精神世界最为重要内核的佛教,理应体现在西夏的全部文化过程,即文化内容及其结构的连续变化之中。有鉴于此,文章对佛教与西夏文字这一文化形式、序列、形貌的关系加以探讨,从基于佛教信仰的佛经译写是西夏文字创制的重要动因,以及西夏文字创制中佛教理念渗入等方面,追寻党项人在佛教信仰影响下思维的方法和特点,以求廓清西夏文字创制之谜。  相似文献   

2.
风水学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择吉避凶的学问,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指南.风水文化自古盛行至今,尤其盛行于客家地区,风水文化对客家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族谱是有关风水问题记载的重要文字资料.本文通过对客家族谱文献的分析,多视角地探析风水信仰在民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书是水族古文字、水族书籍的通称.龙形图文,在水书抄本中频繁出现,既有繁复的具象描绘,也有简笔画的略图,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水族古文字经历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到抽象文字的演变历史.从中可看出,水书尚未摆脱"文字幼儿时期"的造字印迹,依旧遗存着文字初始状态的"胎印",给人们研究已高度发展的方块字提供了一些难得的实物资料.此外,还可从中了解龙作为水族信仰之一形成的原因及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4.
浅谈信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理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信仰教育.信仰教育应包括基础知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相结合,但单纯的知识传播并不能真正完成信仰教育的任务.信仰教育要遵循信仰本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六字真言”是藏族民众普遍信奉的方便修行法门,深深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口头念诵、文字书写,或是其他崇拜行为,都是藏族民众与佛接近、向佛表明自己虔诚信仰及修行功德之心的表现.在迭部县的民众中,佛教“六字真言”与苯教“八字真言”在生活中常常互换,相互兼容,揭示出其俗世生活中,家庭伦理、人情秩序居于首位,信仰活动则居于次位.  相似文献   

6.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是穆斯林信仰、社会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则,是伊斯兰教教法的渊源和立法制宪的首要依据.我国有回、维吾尔、东乡、撒拉、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保安等十个基本上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还有汉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中有极少数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体,<古兰经>在我国的穆斯林中流传广泛,并先后被翻译为撒拉语、汉文、维文、哈文和柯尔克孜文等文字,同时我国学者也从多方面对<古兰经>作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7.
班昭坚持贞节观,但其所持为一种温和的劝诫姿态。其原因,一为其恢复西汉儒家道统的信仰所支持,一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自觉抵制。历来视班昭的贞节观为“寡妇主义”者,批评过苛,原因是对班昭文字的解释存在误读。正确地解读班昭的文字可以帮助重新认识和评价班昭的思想,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陈去病作为著名文学团体南社的领袖、辛亥风云人物,以文字为利器,配合同盟会掀起反清浪潮,民国建立之后,他追随孙中山担任政治职务,发动武装斗争,身体力行地宣传革命.由于政见的一致、信仰般的追随、工作中的全力以赴,陈去病也与孙中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9.
理性与信仰孰高孰低是古往今来的哲学经常论及的问题.尽管不同的哲学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但在谈论这一问题时,均未对问题本身提出过质疑.我们可以把托马斯所讲的信仰理解为作为人的认识的神的认识,而由于神的认识高于人的认识,所以人的信仰高于人的理性.洛克则认为,信仰是有根据的意见,因而从属于理性.实际上.在现实的认识中,既没有脱离信仰的纯粹的理性,也没有脱离理性的纯粹的信仰,因而很难分出理性与信仰的高低.  相似文献   

10.
法治信仰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养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看,应该使宪法和法律成为有效治理的最高权威,否则缺少法治的纬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是国家治理效益最大化的内在需要,它能够间接作用于国家治理过程,从而减少治理阻力,激发治理活力,提升治理能力,凝聚治理力量.法治信仰不应该只成为个别人的信仰,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盖伯琳  吕进军 《河北学刊》2005,25(3):132-137
道德是对人现存性的内在超越。具有现实性的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的统一体。人性于道德有本源意义。人的三重属性是进行低、中、高三层次道德建设的客观根据。根据人性明确道德建设的层次、内容和理由等是道德建设的第一层面。道德建设是在与人性的幽暗面作斗争。因此,仅仅靠认清人性,用以颁布道德律令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必须借助于既基于理性又超越理性的信仰。信仰为解决应然与实然这一道德的根本矛盾给予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担保,具有本体的价值。将信仰重构作为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是道德建设的第二层面。凡是道德的必是信仰的,但是并非任何信仰都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依助的对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融为一体的哲学信仰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是道德建设的第三层面。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性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基本方面分析道德信仰的价值内涵,进而揭示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成因,以期给大学生重塑道德信仰提供一种可能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大学英语师生双方的自主学习观念以及师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调查发现,师生双方在自主语言学习及教师角色问题上的看法存在趋同性,但认识趋同中存在显著分歧。另外,师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汇报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能回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维红 《晋阳学刊》2007,1(5):38-41
有的学者认为一讲"信仰"就避不开宗教问题,有引导崇拜和迷信之嫌,因此,为了避免人们可能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产生误解,他们建议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领域中不再使用"信仰"一词而只讲"理想信念"。而且,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把共产主义当成一种"信仰"。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存在偏差,替换概念的做法也有降低马克思主义地位、放弃信仰地盘的危险。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不但不能回避,反而要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信仰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特点、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原因及如何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政治信仰:概念、结构和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政治信仰研究纳入政治学视野,开展政治理论创新,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政治信仰是在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社会价值分配的权威的合法性的信仰。以结构功能主义为视角,政治信仰是在政治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信仰的体系结构包括政党、政府、领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五个层面内容。  相似文献   

17.
伦理神学与现代道德信念的确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安庆 《文史哲》2007,4(6):147-152
启蒙伦理学是在基督教信仰式微之后的世俗化过程中试图为现代人提供在现世中安身立命之基础的价值转型运动。康德伦理神学对于西方现代道德信念确证的意义在于:一是这种伦理神学信念的确证完成了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二是它充分阐明了单纯理性信仰的不可能性。康德的伦理神学认为,只有对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确信,才能最终使"正义"和"道德"成为绝对的义务,从而实现信仰形式的这一现代转变。这一转变的真实意义在于,信仰的世俗化只有在超越的神圣化引导下才能通往自由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研究中,文学始终是作为"经典文化现象"而被认识和理解的。我们是事实上的文学经典主义者。从文学的历史过程来看,过去我们是文学经典主义者,是文学的信仰者或信徒,是完全自然的事情。但是当人类社会走进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社会之后,如果我们再坚持文学经典主义,我们再坚持对文学信仰,就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当是一个文学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必需看到人类文学生存条件所发生的历史性交化。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学经典时代了。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再无可能去对文学加以信仰了。在一个文学"失仰时代"里,文学边缘化、文学社会教化功能的降低,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振伦 《河北学刊》2003,23(6):30-33
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宗教趋和的观点 ,不是基于科学家对宗教的妥协 ,而是基于他对信仰与宗教概念的特殊理解 :信仰是指人对某些非实证事物所固持的坚信态度。科学并不一般地排斥信仰。科学与宗教冲突是相对较低层次宗教经验阶段发生的 ,在宗教接受政教分离的改革而专注于信仰的情况下 ,它就有可能接受科学思想的影响而逐步提高境界 ,淡化人格神的观念 ,从而出现趋和的可能性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和叙事探究的方式,以一位贫困农村校长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所作的策划和所遭遇的困境为线索,通过聚焦他的教改境遇,倾听他的发展自述,试图透视他的个人实践理论。期望他的境遇为我们理解教师和教育改革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