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少波 《学术论坛》2007,(10):109-11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构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势在必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涉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级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为时代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研究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他们进行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本文针对传统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分析,从建立健全研究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学化管理增进效果、教学与实践同频共振、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等4个方面提出了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优化方案,构建新时代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以此达到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团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两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及模糊评语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模糊评价.其意义在于能有效评价一个科技创新体系,找出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其改进.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研究、评价方法研究和区域评价实证研究等三方面.但是,就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而言,基本上还是静态、单一的反映各创新要素的现状,缺乏能够动态、双向、可持续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变化状况的指标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只能对某一时间点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数据量少、评价指标各自孤立,难以全面、连续、合理的评价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素间的互动关系,评价效果及评价价值受到很大的局限.通过重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实现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动态、双向、可循环评价,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为基础,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中心,以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为支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强化多层次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人才培养等建设,构建各创新主体相互配合与协调、多层次连动互动、科技资源高度共享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南京拥有十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资源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为了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增强南京经济发展的后劲,必须重视加快创新资源向创新资本的转变,为提升南京科技创新能力搭建基础平台;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为提升南京科技创新能力融入不竭的源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全面提升南京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以"低科技含量"、"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为特点的中国纺织工业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摆脱困境,中小纺织企业必须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对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科技创新瓶颈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阐述了科技创新的驱动因素,并为提升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指导性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慧 《理论界》2014,(2):159-161
高校要实现创新能力提升,就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协同创新是一种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是高等教育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协同创新的理念与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紧密相联,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助推器。准确界定"协同创新"内涵,以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加强教学科研协同,加强研究者与管理者协同,加强大学文化与成果转化协同是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三个有效抓手,以之促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最终实现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提高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现实途径.我们要坚持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和以政府为主导相结合,转变发展模式,从模仿创新为主向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转变,同时以科技要素、人才优势加速聚合为依托,破解资源瓶颈,提升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教育部实施"985工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计划,强有力地推动了西部高校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对西部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显著.但由于历史原因,西部"985工程"高校科技创新的平台建构、科研队伍建设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现状诸方面尚存在较大问题.西部"985"高校科技应率先以民生科技为导向,以满足民生科技发展需求为目的,调整和完善现有的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队伍管理模式,推动西部高校科技的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甘肃民生科技发展主要面临创新体系不完善、区域科技承载能力弱、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小、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缺乏与分布失衡并存、科技有优无势特征明显、科技与民生基本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甘肃省通过注重科技引领、创新发展,把自主创新与利用外部资源创新有效结合,重点突出民生科技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提升民众的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压力,带动就业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应用范围全面的民生科技产品入手,以“科技使生活更美好,科技使社会更和谐”为宗旨,加快完善民生科技体系建设框架.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应努力营造科技创新氖围,用实验教学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将实验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山东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长,R&D经费增长较快,但是,仍然存在地域、产业、研究主体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先进省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投入的有效整合和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投入滞后经济发展的要求.今后山东的科技投入工作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指向,以增强山东科技实力为目的,将科技自主创新、集中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为重点,统筹规划,理顺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社会广泛参与,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的宏观架构.  相似文献   

14.
南京拥有十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但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资源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为了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 ,增强南京经济发展的后劲 ,必须重视加快创新资源向创新资本的转变 ,为提升南京科技创新能力搭建基础平台 ;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为提升南京科技创新能力融入不竭的源泉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全面提升南京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韦曙林 《社会科学家》2012,(2):58-61,73
一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定制度集合的产物和集中体现.中国近代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对滞后,是中国独特封建制的产物和体现.文章尝试在吸收王亚南经济思想基础上,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封建制在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市场主体、人力资本激励方式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制度层面的差异,探寻中国近代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滞后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6.
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由投入、产出、技术扩散与经济绩效、环境等四个方面构成。通过对泛长三角4省1市以及7个重要城市2009年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中心城市是科技创新资源和产出的集聚之处;(2)上海科技创新能力优势不够明显;(3)江浙两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4)安徽、江西两省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职能的首要任务,是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铸造的基础工程.为促进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本文重点分析制约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科技活动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主题、牢固树立起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以提高科研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鉴于此,本文拟就加强高校学生科技活动的创新体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角度,分析了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建设、创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管理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明确亟需突破的重点领域及攻克的关键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金融支撑体系的有效结合是集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金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在内蒙古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因缺乏多层次的金融支撑体系、自主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和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动力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建立创新型科技体系,必须构建行之有效的金融支撑体系,建立具有鲜明政策导向的金融配给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