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图像传承是中国史前神话的主要传承方武之一.早期,图像通过其所保存的知识系统对原始神话进行传承;后来,<山海经>、<天问>等保存中国史前神话最多的文献典籍也多以史前神话图像为基础.原始神话图像作为人类早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精神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原始神话图像不仅与民众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而且统治阶层为扩大统治范围,施行"以神道设教",将之作为成教化、育人伦的政治统治工具,史前神话亦在此过程中持续流传.  相似文献   

2.
<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记)>是我们新近在民间发现的第一部集中讲述清代天地门教组织源流的经卷.该部经卷不仅介绍了天地门教董家林总坛的世袭传承,而且讲述了天地门教"林传八支"、"九股"和"山传三支"的具体情况,对于进一步搞清天地门教的组织源流,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提到"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日本学者小南一郎采用了民俗学、神话学等方法,揭示出以上三个故事共同存在的再生信仰.本文循着这一思路,尝试对<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柳梦梅的爱情重新进行诠释,还原其背后蕴含的神话原型及巫傩意味,并对<牡丹亭>主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晋东南及其周边神话与中国文化及文学之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毓庆 《中州学刊》2005,(1):170-171
所谓"晋东南及其周边神话",主要指太行、太岳之野及古之三河--河东(今晋南临汾、运城一带),河内(今河南安阳、新乡一带),河南(今河南洛阳一带)的神话.这一地区的神话包含着中国上古神话最精粹的内容,几乎所有上古英雄神话及以"灾难"为母题的神话都与这里有关系,如:炎帝植谷(太行山区传说甚盛,见<管子·轻重戊>等)、精卫填海(晋城市长子县发鸠山,见<山海经·北次三经>)、黄帝蚩尤之战(运城盐池附近有蚩尤城,又见钱穆考证)、夸父追日(河南灵宝有夸父峪)、女娲补天(崔伯易<感山赋序>:太行山一名女娲)、后羿射日(屯留三嵕山有射日处,见<明一统志>及地方传说)、愚公神话、共工颛顼之战(太行山东侧,见徐旭生考证),以及尧、舜、禹、丹朱神话与夏、商、周始祖诞生神话,皆集中于这一地带.  相似文献   

5.
中和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炽 《江汉论坛》2007,(2):12-17
一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由殷周时期的<易经>所奠定、经由战国时期的<易大传>而形成的易文化传统.<易大传>所开出的儒家易学与道家易学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两大主流.后汉时期西来的佛学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因儒道二家的影响而渐与易道契合,是以形成文化传统的儒、道、释三家文化并立的状况.所谓"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的表征和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诗集传>作为至今广为流传的<诗经>注本,集中反映了朱熹的文艺观.朱熹在<诗集传>中明确地从文艺理论上简述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运用这一理论来具体评价<诗经>,从而肯定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朱熹重视诗歌在抒发作者情思方面的功用,并认为"诗言志"中的"志"是衡量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诗集传>载有有关赋、比、兴的论述及其在文艺理论上的贡献,对发展我国文艺事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神话是先民对世界的形象记忆,<周易>是先民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八卦的产生具有鲜明的神话色彩.<周易>关于宇宙的观念、天地的开辟与万物的创造的抽象解释,在神话中都有具象的描述.神话与八卦在时空观上有着相同的对应认同性.八卦源于神话,<周易>反过来又对神话作出了哲学的解释.<周易>与神话的产生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础,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9.
罗军凤 《学术论坛》2008,31(3):185-189
文章从考辩<左传>之"传"名出现的历史背景入手,证明<左传>之"传"名晚出,<左传>原本不是<春秋>之传.而经学历史上称<左传>是史,并没有否定<左传>是<春秋>之传,且用<左传>的史事阐说经义.<左传>非<春秋>之传,亦非传统意义上兼经之用的"史".  相似文献   

10.
神道设教是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一观念最早见于易经<彖传>对观卦的解释,其原始含义是圣人的教化之道,十分神妙,达到了"天下服"的境界.但是,后人对这一观念的诠释可谓五花八门,笔者把它们概括为神妙无形说、自然无为说、至诚如一说、礼乐刑政说、祭祀礼仪说、巫筮鬼神说等六种观点.从目的和手段以及思想要素的视角分析对神道设教观念的各种诠释,不仅可以梳理出神道设教观念流变的线索,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儒道各家,以及民间社会政治话语言说方式的多样性,进而深刻地理解不同诠释视角反映出来的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62-263
<正>闻一多的《神话与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共收录18篇论文,追溯了中华大地远古神话所蕴涵的神韵和色彩。闻一多以神话为中心,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细致考察;以《楚辞》为代表,对先秦诗歌进行详尽阐述,诠释了神话与诗的紧密关联。在《神话与诗》中闻一多认为,神话是一切文化尤其是文学的源头,研究神话如同研究诗一样,要清理自上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心路历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弗莱通过探讨<圣经>的隐喻性,将原型与文学联结起来,并指出在由神话所构成的思维框架中,"隐喻"是惟一的表达途径.弗莱对<圣经>及其隐喻的系统研究,既是其批评理论的重要基石,同时也体现出他对"隐喻"这一概念的多重理解与运用,对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隐喻"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华夏姓氏滥觞于远古神话时代,其主要源头是神话中的"始祖赐姓"与"图腾为姓",中国第一古姓"风"就是图腾崇拜的结果.神话时代的"姓"与"氏"是一种血缘与地缘的标志,"同姓不婚"是姓氏的最基本功能.随着炎帝黄帝及其后裔的繁衍壮大,中华姓氏不断衍生,姓氏文化趋于丰富.当今华夏姓氏前100大姓其祖姓都出自神话时代的古姓,神话帝王及其后裔为当今华夏子孙的血缘祖先.<山海经>为我们提供了华夏古姓的史前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汉语中,<醒世姻缘传>中的助词"可"是用法非常特殊的一类助词.文章详细分析了这类助词在<醒世姻缘传>中的使用特点,将其归纳为三种分布环境和两类表达功能.最后对<醒世姻缘传>中所出现的与助词"可"有关的标点错误的句子,一一作了校正.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63-264
<正>梁平所著的《生存恐慌·最后的老手艺》一书,以传承的方式阐述了老手艺在传承中不可忽视的作用,表明了文化与艺术是相互融合、不断升华的一种民族艺术,这本书也展现了一份后人对于先辈民俗工艺的敬仰,同时也丰富了后人对先辈手工创造力的想象。一、茶泡工艺的历史渊源茶泡作为广西玉林民间传统的工艺茶点,其表象颜色洁白如玉,其味道鲜美香甜,其工艺与茶泡食用,因此,古老相传成为"茶泡"。书中  相似文献   

16.
隐逸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特殊且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而隐士是隐逸文化的主体,也是其主要的承载者和践行者.对二十六史的考察证明,我国正史设立隐士传的传统,并非如前人所说始于<后汉书>,而是始于<史记>与<汉书>;对二十一种正史记载隐士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列表统计,由此能够清楚地看到隐逸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势力之强大,意义之深远.  相似文献   

17.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影响深远,其文化自觉的过程是自身扬弃、兼收并蓄的过程。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与"一带一路"的拓展及延伸紧密联系,妈祖文化自觉是"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福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组成。要不断强化妈祖文化自信、做好妈祖文化沟通、促进妈祖文化繁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妈祖文化的自觉担当。  相似文献   

18.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传统春节民俗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和保护,又该如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2017年1月20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的"我们的节日·乡关何处——春节文化与城市文明"学术研讨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来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  相似文献   

19.
<楚辞·天问>和<圣经·约伯记>中发问的内容大部分契合,内容大致上达天问、下至地理.屈原因其政治理想和愿望不被采纳而被放逐,约伯是因魔鬼试探而遭受失去儿女、财产、健康之灾.屈原的发问范围与约伯的被问范围竟然相似.从神话角度去探索"发问"与"被问",似可看出具有悠久历史中华民族和希伯来民族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20.
英国汉学家倭纳撰写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一书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神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热心传播中国神话、传说以及相关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的同时,也散布并强化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神话的诸多偏见。其所持的"中国神话贫瘠论"强化了西方世界的相关偏见,这一偏见成为烙刻在"中国神话"上的标签。一部现代中国神话学史,就是在不断对"贫瘠论"进行申辩或反驳的过程中展开的。该书的强烈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警示中国乃至东方的神话学者建立起一门"有差异的神话学"。其广义神话观对探究"神话"这一文类的边界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