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彰显中国劳动者思维、契合历史和现实发展诉求的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系统阐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主体属性、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弘扬路径,继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深化并发展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中国属性、时代品格和实践导向,为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解放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后继者关注、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历史和现实课题。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内涵丰富,以人类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社会解放、精神解放为内容,阐释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高度一致性,指明了人类解放的性质和内容、条件和道路、目标和历史进程等,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对于当代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劳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劳动观聚焦劳动主体、劳动和谐、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四重维度,回答了“由谁劳动”“如何助推和谐劳动”“为何劳动”“如何引导正确劳动”四个基本问题。学习领会习近平劳动观对指导新时代劳动实践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将三个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过探讨三个精神科学内涵,得出了三个精神的内在关联性,即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产生前提、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具体化和特殊化表现、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较工匠精神更具意识形态特点;一体弘扬三个精神是符合马克思劳动观的科学要求的、能够兼顾受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三个精神以劳动精神为总,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分,能够激励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凝心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而接续奋斗.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价值实现条件论□熊晓红钟志明社会主义,无论从一种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一种社会制度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们的解放息息相关的根本价值。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6.
劳动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关键。所谓劳动解放,包含"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两个方面。前者为人们自由的积极劳动扫清障碍,后者为人们被迫的消极劳动打破枷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观,需要从劳动的理论应然与社会实然把握劳动异化的存在;需要在探寻劳动解放的路径中厘清"道德规范"的偶然性与"物质制约"的必然性及其因果顺序;需要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与世界历史的角度理解劳动解放的广阔范围。同时,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将劳动解放付诸实践的过程:劳动幸福论是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观念复归;美好生活论是为解放劳动者而作的社会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为世界范围内劳动者的解放提出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吴玉章教育伦理思想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伦理思想精华的重要体现,彰显着中国传统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价值和义理.其爱国主义的办学宗旨,德育第一、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品质,以及强调教育公平的观点,不仅在过去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社会作用,而且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进入到经济领域分析市民社会,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探索人类解放的路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解放思想,不但把异化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动因,而且指出扬弃异化劳动是劳动解放的途径。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依然是人谋生的手段,促进劳动解放,推动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仍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对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也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其宗旨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劳动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及人民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密切的联系:“现实的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民主体地位确证的历史前提;扬弃资本逻辑对劳动的占有是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现实依据;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彰显。劳动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劳动光荣,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靠人民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二是节制资本,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劳动相关权利,确保劳动成果为人民所有;三是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成就的重要历史经验,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征程,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全人类解放的宽广胸怀、雄心壮志、坚定信念和战略思维方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包含了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历史逻辑,包含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的理论逻辑,涵盖了党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担当和作为的价值逻辑。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党的全球视野,具有深厚的世界意义,有助于推动回答世界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有助于推动回答时代之问“人类向何处去”,有助于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坚持胸怀天下在新时代要求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坚决维护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关切人类前途命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和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行业特色高校教育的工程实践特征迫切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与弘扬劳模精神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应准确把握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意蕴,融新时代劳模精神于劳动教育之中,发挥劳模精神的引领、教育、激励作用。结合行业特色高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从学生自身、专业课程教育、劳动课程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路径改进优化劳动教育,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劳动者愿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科学阐明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内涵要义、对象场域、价值意义、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和劳动学说的赓续发展,是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营造精益求精敬业风气的根本遵循,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考察劳动主义的起源,重新提出了劳动主义概念,用它来指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劳动主义强调了主义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并从主体角度出发,规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劳动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初级劳动公有制的建立,是劳动主义确立的三大标志。劳动主义作为劳动所有者争取整体解放和个体自由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总体劳动解放,个体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世界开始进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仅具有清晰的演变轨迹,而且具有明显的判断标志。面对世界进入文化软实力时代的新形势,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安德烈·高兹阐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分工、科学技术和劳动解放的关系,提出劳动解放要在远离经济目标、完全自主的活动基础上实现,指明劳动解放的主体、场所、途径和目标,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高兹的劳动解放思想尽管有乌托邦色彩,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启示中国要真正树立并贯彻以劳动为本的理念,促进劳动的社会化、生态化、人道化,通过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安定,是今天我们必须回答好的一道必答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的基础上,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诸多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释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价值原则、战略定位、问题导向、政治保证等,这些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境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和谐劳动关系生产力基础指明了新方向,为推动全球构建劳资共同体提供了新理念,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44-48
"资本—雇佣劳动"两极对立包含着劳动解放的内在诉求,消除这种两极对立的状况需要依靠无产阶级这一根本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雇佣劳动"两极对立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应该牢记社会主义的本质,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严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开辟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着马克思历史活动的不同主题,萌芽时期表现为对人民贫苦的现实关注、初步形成时期包含着对人的解放问题的不懈探索、成熟时期显示出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无产阶级贫困的实质、根源,解决贫困问题的必要前提、根本途径、最终目标,它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整体。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启示我们在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全面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支撑。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反映了新时代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回归的迫切需要,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现阶段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文化传承与人才创新培养;充分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企业层面的回归;完善制度设计,护航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20.
弘扬劳动精神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为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对人的意志、道德和社会角色的挑战,在辛勤劳动中承继奉献传统、在诚实劳动中坚守奋斗本心、在创造性劳动中弘扬创造新风,需注重理论引导与实践践行的结合,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通过理论引领、实践夯实、科技助力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推动高校劳动育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