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不少日本友好人士对中国有着一片赤诚,其中有一位老人名叫八岛继男.他出生在中国,亲身经历了那场战争。战后.他一直致力于中日两国友好。现在,他虽然退休了,但仍以志愿者的名义做中日两国间友好的事。  相似文献   

2.
初次见到小柳秀明先生,就被他浑身散发着的书卷气息所深深吸引,面对他那张忠厚的脸庞,我的拘束感一扫而光.作为中日友好环境保护项目的日方专家(现为该项目第三阶段后期项目组长),他自1997年来到中国,已经度过了9个春秋.在此期间,他为推动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加快中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制定、推进环境示范城市构想等项目献计献策;参与了城市大气颗粒物发生源解析研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研究、提高酸雨检测能力课题等合作项目,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不速之客 今年5月3日,上海浦东机场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个子不高,秃顶,面色红润,沿上嘴唇留着一横道整齐的白色短胡子。客人是中国有关部门请来的法国纺织老专家。不过,原先约好的行程是在5月8日,接待单位谁也没有想到他会不打招呼提前5天独自一人光临上海。 老专家名叫波纳德(WELSCHBILLIGBERNARD)。此行是他第三次来中国。 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是1990年,当时在浙江湖州的一家纺织厂工作了1个月;8年后,他第二次来到中国,在山东的一家纺织厂指导1个月。这一次,他要到浙江新昌毛纺织有限公…  相似文献   

4.
俞孔坚,中国唯一的哈佛大学设计院博士。 1997年,他回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把“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个当时在国内还不为人所知的新概念带回了中国。他的“土人景观”设计研究所,又是中国第一个融景观规划、城市设计、生态及人居环境为一体的设计研究所。在设计领域,能真正把生态环境和人的居住、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人屈指可数,俞孔坚是这一领域的带头人。“让现代设计再现历史” 俞孔坚 1997年回国后出版了《理想景观探源》一书,…  相似文献   

5.
正同许多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一样,迈克·约瑟波维奇和中国有着不浅的缘分。1987年9月14日,北京和德国科隆正式建立友好姊妹城市关系。两个月后,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约瑟波维奇进入德国科隆市经济促进局工作,与同时成立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德国办事处开始了紧密合作。25年后,为表彰其多年来为促进中德两国关系所做的不懈  相似文献   

6.
安凯斯(Edgar Endrukaitis)作为中德双方最高层次环境合作项目的专家,曾在2002年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他主持实施了国际合作委员会环保产业项目,国家环保总局能力建设项目,WTO与环境保护政策研究项目,IS014001和企业内部环境管理项目以及中德环境管理中心筹建等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外国专家颁发“友谊奖”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时间,却每天都有可写的故事。这里摘出其中几缕有趣的花絮。三喜临门9月29日,对户井田三郎先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三喜集于一日。一喜:中日友好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纪念日。户井田三郎先生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曾于1941年来中国,1946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随部队南下广州,一直在部队的后方总医院工作。他的两个孩子均生在中国,直到1953年,他才回国。户井先生  相似文献   

8.
1991年,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任教,认识了一位来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学生。我向他提起了想到中国做一些考察、研究的想法。他替我出了这个在中国边工作、边考察的好主意,接下来我向外文局提交了申请,并如愿从1992年8月起受聘到外文局工作。在此之前,我已经被密西根大学录取,准备攻读博士学位,所以计划只做1年考察。然而,就像人们常说的,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 在北京,到机场接我的是一位美貌的年轻姑娘,也是即将跟我在问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几个月很快过去了,接下来是一段闪电式的爱情,我们结婚了,…  相似文献   

9.
1964年,让·皮埃尔·昂格鲁米先生就被派驻北京。4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法中两国的友好与合作工作。现在他又担任法中文化年混合委员会法方主席。与法中两国间的关系更紧密。趁他来华之际,我们在北京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0.
夏恩平,一位普普通通的转业干部。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位令人羡慕的、有稳定收入的国家公务员,然而,他却出人意料地接下了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吉林市公路客运公司,并使它在短短的三年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创造出奇迹:他以敢打硬仗的军人作风,勇于实践,恪尽职守,一步一个脚印地趟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放下“铁饭碗”,收拾“烂摊子”,完成了从军人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转变 夏恩平同志是1996年9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39集团军转业的,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被择优录用到吉林市交通局企管处,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1997年…  相似文献   

11.
2002年9月29日,北京阳光灿烂,秋风和煦.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在人民大会堂向来自19个国家的51位外国专家颁发了"友谊奖",以表彰他们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日本专家古在丰树先生获奖后,用四个字形容自己的心情:兴奋、感动.兴奋的是,能够获得中国政府这一旨在表彰杰出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是人生莫大幸福.感动的是,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却获得如此殊荣,足见中国政府对外国专家的友好与尊重.他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更多的工作,为发展日中友好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希望农村的孩子即使在农村也可以享受到城市的生活水平,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继续努力。”这是4月12日,平松先生在接受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颁发的“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奖牌时说的。他说,他将继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日友好、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今年7 月下旬,小野寺健又一次仆仆风尘地来到山东省曲阜师范 大学外国语学院参加由他组织和举办的“日本语优秀毕业论文比赛” 进行评审工作。颁奖活动将于今年10 月举行。这已经是他继在河北 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后,举办的第四届活动 了。“设立日本语优秀毕业论文比赛奖的目的,是想通过大家的参与, 来促进中国院校对日本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来加深日中两国人民之间 的友好。”  相似文献   

14.
3月底的北国,光光的枝桠又长出了嫩牙。我们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晚上去北外专家楼采访了铃木英司先生。采访在愉快友好的气氛中进行。铃木的身材不高,但结实,精力旺。他那爽快的声音引导我们追寻着他踏上中国大地的履痕。1983年8月15日,铃木第一次访问北京、哈尔滨、长春;接着是第二次,访问北京。西安、上海;第三次…从那以后,他每年都要在大海峡两岸来回颠簸,有时1个月多达数次,迄今来华60余次,除青海、西藏、贵州、安徽、福建等省、自治【外,中国很多地方都留F有他的足迹。“我觉得,让日中人民世代友好下去,不能只在口头上说…  相似文献   

15.
泉城济南一幢普通楼房里住着一位美国老兵温纳瑞斯。他是1953年朝鲜停战后,拒绝遣返回美国,毅然选择留在中国,并以“洒骨灰于黄河中流”为他的最终归宿的美国志愿兵。 温纳瑞斯二战时到过半个世界,抵达朝鲜战场后的第三天被俘。当官的一再说:被中、朝军队俘虏就意味着砍头。然而被俘后的温纳瑞斯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950年 11月 28 日,我永远忘记不了,说它是我的被俘日固然对,但是更为确切的说法,则是我的“解放日”。因为打这一天起,我逐渐获得了真理,有了真正的人生理想,或说有了一位新母亲。温纳瑞斯说上…  相似文献   

16.
1997年。韩国汉城。 一位北京口音50多岁的中国人,向同行们讲述中国的扶贫工作。讲话带有几分激情,带着几分沉重,在会场里回响。 “我讲的只是一个武陵山地区,其他的贫困地区还不少哩!到本世纪末,我们还要解决5000多万贫困人口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的扶贫工作要立足于彻底解决这些贫困地区的问题,扶贫不是救灾,不能光靠发救济金,要因地制宜开展科技脱贫,科技致富……” 站在台上讲话的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的“扶贫状元”梁克用研究员。他是一位学者,是一个畜牧专家,也是一个公仆。 扶贫武…  相似文献   

17.
在环保领域,有一位活跃而超前的美国人,为在中国推行新的空气污染减排理念,常年奔波于纽约和北京。7年来,他以及他所领导的团队创造了不俗的成绩。这个在青年时期就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心仪神往的美国环保专家,如今更是“言必称中国”。因为,他的事业在中国,他的家庭已经与中国紧紧拴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8.
[周泽亮简介:1949年11月15日出生于安徽。1964年入伍。历任机要员,电台主任,台长等职。1980年转业到济源市二轻局任人事科长。1990年6月任二轻局副经理,主持工作。1990年9月调市委办公室任副主任。1997年6月任市委副秘书长。1997...  相似文献   

19.
Todd Burdick博士是一位来自美国的临床心理医生。自1996年起,他一直在中国做老师和心理顾问。从2004年起,他在东北师范大学做外籍教师,教授英语和心理学。同时,他还在长春一家私人咨询中心做兼职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Todd Burdick博士赴灾区担任灾后心理干预顾问,有感而发完成此文。  相似文献   

20.
权欲酿杀机     
权欲酿杀机■成子言副职谋杀正职1997年4月16日一大早,福建省环保局局长杨明奕己提着行李包走出紧靠小街的宿舍小门,他看了看手表,几分钟后他将坐上来接他的小车去厦门参加会议。8时左右,一个年轻人手上拿着一个白色饭盒突然扑来,他的手一扬,刺鼻的浓硫酸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