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可以称得上是"诗歌大国",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语文教学应重视发扬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  相似文献   

2.
文章不厌百回改.相传唐代诗人贾岛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琢磨不定时,迎而撞上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帮他斟酌了一翻,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也曾先后修改过多遍.可见,修改是写好作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评价我之行我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以上的分析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必然引发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佗的一大飞跃,它将极大地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向,转变语文教学者的思想观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而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牛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高中语文在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方面都取得r非常大的成就,但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针对此问题,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高巾语文教学改荸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胡昌方 《人才瞭望》2013,(10):39-39
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都能严于自律,守持廉德,常常赋诗拒礼. 况钟为苏州知府时,人称"况青天".明正统五年,况钟赴京述职,苏州大小官员和百姓纷纷赠礼送行.可况钟全部拒收,并作诗一首,倾吐心声:"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明人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一次,他到福建主持科举考试,有人暗中馈赠两根金条,李汰厉声斥责,并在礼品盒上题诗回绝:"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  相似文献   

6.
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魏初,字太初,号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职,品性清廉,颇有政声.此外,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仗藜随月步长桥.  相似文献   

7.
2013年,在学校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我在班级里有计划地开展了经典诵读课程。为了让经典诵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乃至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提升道德修养、丰富精神家园,拥有童年的快乐,让他们在诵读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积蓄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全胜 《人才瞭望》2017,(12):118-119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促进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推动力,承担着促进祖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历史责任.当前随着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导致其在就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高校和社会都非常重视.笔者主要探究了医学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探究影响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教育的因素以及如何在医学院更好地推进创业教育,促进人才培养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心灵的灯芯     
一个科学家身体不适,他找到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医生做了几种检查和化验,十分严肃地说:"马上停止工作,住院治疗." 科学家说:"我现在一刻也不能中断研究工作,我至少还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躺到病床上,安心养病."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哲学家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虽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1.
美学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表现."人人都能看到时间万事万物,能把它呈现出来的才是大师."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中. 山水是一种自然美,诗画是一种艺术美.如何把自然美转变成艺术美,便是历代诗画家的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评价,这主要是缘于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在描写山水自然的形貌中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超凡脱俗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这样说:"我们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该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丁作中,有意识地进行了观察,对于课堂中学生的错误进行了归类,并就如何应对学生的错误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已有经典的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而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学习古诗文,朗读是关键。只有反复朗读,烂熟于心,才能前后联系,浑然一体,真正领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观赏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常会听到"三堂会审"一词."三堂会审"制度始于明朝.此时司法程序比较完善,中央司法机关设立了"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督察院.权责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四个部门.  相似文献   

15.
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尖端为三角刺,形状类似戈的一种青铜兵器.这种兵器异常锋利,可以毫不费力地刺透铠甲.《说文解字》中说:"我,古杀字."多部典籍中可以看到,"我"是在当时征伐过程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兵器,主要的使用击法有"钩、挂、扎、挑"四种.它既可以横击,又可以钩杀,还可以扫、劈,而且分长、中、短三种,使用起来非常"顺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馒头"一词最早见于西晋《饼赋》中.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又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选有《诗经·卫风》中的《氓》."抱布贸丝"课文注解为"拿布来换丝",值得商榷. 布,古代货币名称,又称刀布.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的.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  相似文献   

19.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逢注音为pang阳平.而不读feng阳平.<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注释为:"费,音bì.""费"属敷母;而没有注成"费,音fe ì".阿房宫,音e pang gong,秦宫名."房"注音为pang阳平,而不读 feng阳平.属奉母.番禺的番字读pan阴平,而不读fan阴平."古无轻唇音"这条古音韵知识是清朝钱大昕提出的.是条重要的古音韵学规律.古无轻唇音,是指中古(从隋唐到北宋)以后的f、v轻唇音,在上古(魏晋以前)是没有的,要读成b、p、m.以上显然是"古无轻唇音"的正面例证.  相似文献   

20.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即时信息为内容,以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并且认为这个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尽管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但它是对人类探索一个正义美好世界的一种基本性贡献.报告还阐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这"四学"能力在语文活动课的交往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