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全面控制着社会经济资源,在城镇对劳动力资源的分配实行统分统配制度。当时大中专毕业生作为非农业户口的劳动力,属于统分统配范围。这种分配制度的最大特征是以低工资维系高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作为高素质劳动力,在计划经济时代极其稀缺,几乎是百分之百就业。因此,大中专毕业生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问题。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劳动就业也逐步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传统的统分统配就业制度逐步松动,用人单位和个人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开始了双向自主选择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基本上通过市场渠道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已经出现大学毕业生总量供给过大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现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也出现了:在许多企业中新招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离职率居高不下,甚至有加剧之势,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不到三个月便辞职而去。  相似文献   

3.
1997年底,我国下岗职工1,000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00万,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700万,职工下岗,已是我国企业改革进行中面临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几点:其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我国是一个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国家,每年...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2%。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大大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因此.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表明:2007年.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4.3%.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0.5%,而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0%,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5个百分点。据统计,在1996年至2006年这10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近4倍,但就业率反而降低了23.7个百分点,结果导致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2006年已突破百万大关。  相似文献   

5.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三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征征 《人才开发》2001,(10):17-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也经历了一个转型期,从最初的与市场经济不适应到与市场经济逐步接轨。新世纪初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三大转变。 一、毕业生观念从理想化到现实性转变 就业,对于大中专毕业生来说,是跨出校门、跨上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人生道路中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市场化、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铁饭碗”越来越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考上国家公务员,或依靠特殊势力迸人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那么,多数情况而言,长时间的为他人打工将是他职业生涯的主流。而就大学毕业生自己而言,在自知无缘成为公务员后,多数毕业生也会选择到各类公司打工这条充满艰辛、但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创业之路,却很少顾及相对安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相似文献   

7.
作为大学毕业生,你是否意识到你的就业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你可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就业权益?从实际来看,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信息独用,不公平录用等侵犯毕业生权利的情况。 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经常有毕业生担心自己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维护,担忧自己因权益受到侵害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本文就毕业生权益及其保护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人才资源。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考验。如何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自1999年实施扩招以来,我国高校  相似文献   

9.
王昭  张路 《人才瞭望》2017,(1):26-28
就业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发展日益成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其就业问题已日趋严重.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在应届毕业生中占有多半比例的女大学生由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原因,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能享有公平竞争的权力,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导致社会资源分布不均.本文从市场、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鉴于此,劳动力流动得到国家各界部门的大力提倡,我国经济总量也因此得到大幅提高.但劳动力流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户籍障碍、信息障碍以及成本障碍是首要因素,笔者就此进行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人事管理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随着经济体制转变而转变,应从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转变到人力资源开发体制上来,加大开发的力度,扩大开发的广度,提升开发的高度,规范开发的制度,使我国蕴藏丰富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应抓好以下几点:(一)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市场经济下的人事制度改革奠定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我国所有的劳动力当作人力资源统筹起来考虑,才有利于改变我国劳动、人事部门单一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二)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人才为本。只有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全日制大学毕业生作为知识型青年人才.是构筑企业人才工程的生力军.如何从战略的高度培养好全日制大学毕业生.是企业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万民 《人才开发》2002,(11):36-3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用人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已经成为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择优录用和可供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大学毕业生的市场竞争意识,适应了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从1999年开始,我国连续三年大幅度扩大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多层次、多  相似文献   

14.
一、调查背景与方法 (一)本次调查的背景 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0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一路攀升:从338万到408万,再到498万,直至2008的599万。2009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610万。再加上目前社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人才供需结构失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滞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失偏颇等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推动下,市场经济体制已在我国初步建立,企业的发展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以前的粗放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式。在企业领导队伍中,政工干部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发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政工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综合水平是各大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笔者主要分析了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现状,并就加强建设政工干部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受疫情形势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逐年下降,多数企业资金、产品供应链断裂,零部件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加大。企业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大量裁减员工数量,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总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与中小企业技术性工人“用工荒”同时并存。大学生就业难和技术工人短缺现象反映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人才供给和企业技能类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或不匹配。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失衡导致就业市场呈现有人无岗(毕业生相对过剩)和有岗无人(技术工人短缺)现象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7.
投标行为是建筑企业取得工程施工权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建筑企业不再可以依靠关系内定标权,更为广泛的招投标行为,成为企业取得工程施工权最为主要的手段。本文将从企业投标行为入手,分析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优化投标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为科学的取得工程的建筑施工权。  相似文献   

18.
《人才瞭望》2006,(5):49-49
某企业是由原国家事业单位转型过来的,现有员工200余人,离退休人员150余人,这些人员均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离退休人员。在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阵痛后,该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收,并逐渐融入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勘察设计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众多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已经逐步由过去国家统管、缺乏活力的事业单位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自主经营、自主创新、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主体和市场主体。竞争对手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幻莫测以及国际勘察设计标准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20.
陈建平 《人才开发》2007,(7):25-25,2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等非公经济已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摒弃原先的旧观念、旧框框,来到这些非公企事业单位施展自己的才华;更有高等院校的莘莘学子们放弃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