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伯端的性命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伯端在形而上层次以真一统帅真精和先天气,落实到形而下而有精、气、神三宝合修的主张。为了圆融地处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不得不把精、气、神的理论发展为性命理论。张伯端在综合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发展了前人关于性命关系的思想,提出了先命后性、性命双修、重性轻命等思想,为后世道教的性命理论确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3.
儒家思想与商业文化研讨会会议纪要孔令宏1997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广东省新会市召开了儒家思想与商业文化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广东省儒学思想研究会主办,来自香港、广东的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儒家思想与商业文化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是会议首先...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历史观念强调客观、真实、规律、对象、过去等等。这些是机械历史观的遗蕴,不能完全成立。在分析思维世界、历史物、活动作用等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非实体主义的历史观。机械论的实证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历史学家的主观成分必须被删除,历史学家不应该对事实下判断,而只应该描述事实;历史可知的领域被分成无数事实而予以单独考察。第二个原则是还原论性质的,而还原论是附属于机械论的主客二分的二无论的。所以,这两个原则的关键在于所谓客观性。它们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历史是人参与其间的——…  相似文献   
5.
易学时空整体观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学时空观认为,一定事物的关系结构就是空间,这种结构的变异就是时间。时空互蕴而统一,就表现为动态的关系结构的整体模式。其三要素是位置、关系、动态的处境。这个时空整体观实际上包含了生态时空观、关系时空观、人文时空观三个层次。对这种独具特色的时空整体模式的学习、掌握和运用,要用体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人们还有些不尽相同的看法.本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形成了不同于既往世界观的生态世界观.它的三大基本思想原则是:世界是由关系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世界是动态有序的整体;人类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包含于自然整体的自组织进化过程之中.比照生态世界观,可以看出,上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充满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为此,我们认为,可以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人类基于生态系统的环境整体的持续性有机协同发展.这个定义既能与上述定义相兼容,同时又避免了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葛洪主张物质可以变化,物质变化是客观的并遵循道,人可以通过术使得变化向人所需要的方向进行。为此,他阐述了道与术的关系,认为道是唯一的,术则具有多样性,道统率术并指导术的修炼。他认为,神仙是存在的,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是可能的,修炼术的最终归宿是得道成仙。从修炼术的需要出发,他研究了人体的形神关系,探讨了医术、金丹术等,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为修炼术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葛洪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道教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道、学、术:道教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宏 《文史哲》2006,(3):61-70
术、学和道的双向互动关系是道家演变和道教产生、发展的内在实质和动力,其中,术与道的双向互动关系更加重要。以道统术,以术得道,是道家、道教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据此可以解决道教史研究中如何处理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与科学的关系、道教究竟是不是宗教、道教史的分期等问题,并可以借此整合道教思想的外史和内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道纯的真常之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内丹修炼的基础上 ,李道纯提出了“真常之道”的范畴 ,认为它有五个方面的含义 :无名无言、永恒不变、变动有则、顺应中和、虚静无为。其中的核心是虚静、中和。李道纯以真常为宗 ,真常之道这一范畴的提出 ,把本体论与本源论、体与用、形而上与形而下、先天与后天等二元对待的范畴有机地打合在一起 ,从而把道家、道教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李道纯真常之道的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