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流通效率是具有多元内涵的复合型概念,综合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节奏和价值实现的速度。文章基于对流通效率内涵的界定,从市场、企业、资本、人员4个层面,选取15个基础性指标构建了一个复合型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使用SPSS19.0因子分析方法,得到了我国1995—2011年流通效率的实证数据。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流通效率总体上处于上升的态势,仅有少数年份出现小幅下降;我国流通效率的时序变化趋势可分为持平发展、加速上升和平稳上升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严防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态势加剧是切实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1990—2015年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总体呈现"双峰型"波动态势;西部地区ER指数始终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依据ER指数划分的各极化类型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在样本年内变动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呈"倒U型"关系.从全国整体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政府行为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收入两极分化;从分区域视角看,部分因素的影响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间有所不同.为改善城乡收入极化态势,须在把握总体演进阶段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流通效率是反映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是一个具有多元内涵的复合型概念,综合反映了流通业运行的节奏和价值实现的速度。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包含市场、企业、资本、人员等4个层面的10个基础性指标。对我国31个省区市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显示:中国区域流通效率呈现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流通效率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流通效率低的区域则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省份。  相似文献   
4.
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演进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全面把握中国流通产业发展质量,文章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深入探究了中国流通效率问题.基于对既有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优化,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了流通效率测度指标权重,得到了2003-2013年全国31个省份的流通效率水平,并运用多种区域差异测度指标对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动态测度.实证结果显示,2003-2013年,全国各省份流通效率均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其绝对增量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增量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流通效率区域相对差异缓慢缩小,但绝对差异的持续扩大仍应引起高度重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的流通效率差异程度各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程度始终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流通效率的区域内差异明显高于区域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政府行为等视角,系统剖析了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并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揭示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数字经济亦能通过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政府行为等变量的中介效应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间接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经济增长水平提高,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据此,本文从厚植乡村“数字土壤”、统筹多维因素综合施策、重视中微观层面差异化特征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