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静止的过去 ,还在于能不断地生成。庄子的《逍遥游》以其超脱精神启迪现代人应打开心胸 ,认识自身的局限 ,提升心灵境界 ,摆正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 ,与万物相谐 ,从而避免物累 ,智慧地生存  相似文献   
2.
理想的校园文化应该体现真正的大学精神 ,以理性与良知为支撑 ,体现现代教育和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 ,富于人文关怀。既固守传统文化的精髓 ,又具有接纳当代、放眼未来的胸怀。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克服缺憾 ,向理想靠近。  相似文献   
3.
作为大众文化"出场"研究的专著,从"现代性"、"都市"、"大众"等问题的历史审视切入,勾勒中国"后现代"文化空间的表征,科学阐释"大众文化"的意义,显示了作者的学术阐释力和独到的学术眼光;充溢全书的对话意识使读者倍感亲切,一扫阅读理论著作时常有的晦涩,使艰难的理论回溯与哲理思辨成为读者的一次并不沉重的思想旅行。  相似文献   
4.
“上海老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流行音乐自1980年代在大陆复苏,并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带,呈现出突出的现代性;2000年以后,媒介技术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主导了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国流行乐坛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症候。《现代性的有声书写: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从消费、技术、意识形态和审美四方面,展现了近九十年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独特境遇和文化生态,暗合文化现代性理论,显得颇为全面。  相似文献   
5.
经典本身的魅力是其得以承传的第一推动力。《红楼梦》以其寓言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对人间世的叩问,在叩问中向生命质疑其价值、意义、目的、来路、过程、去向及生命的美丽、丑陋和悲怆,清醒地反思了人类的生存处境和归宿,体现出作者博大的悲悯情怀和拯救之愿,因而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红楼梦》自问世以来波谲云诡的遭遇和至今不衰的魅力至少可以展示经典传承的诸构成要件,它以经典的范式对人生有所叩问和承载,从人生价值的启悟和提升中走向超越且历久弥新,引导读者从悲悯的观照中提升生命的境界,珍视情性和精神的自由,超脱凡庸,从而直指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应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而广泛地运用和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从而对教育结构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对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理念呼应,其发展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取向。  相似文献   
7.
生命关怀是一切文艺作品关注的主题。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作因“舍我其谁”的主体人生定位及人格投射而表现出博大、深沉、悲怆的生命关怀,其诗歌艺术上的取象宏大、格调沉雄、老劲拙朴皆源于此。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以其寓言式构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对人间世的叩问,在叩问中向生命质疑其价值、意义、目的、来路、过程、去向及生命的美丽、丑陋和悲怆,体现出作者博大的悲悯情怀和拯救之愿。其美育精神关乎人生价值的启悟、人格境界的提升和超越,精神自由的重视,从而直指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小康、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是与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密切关联的诱人景观,三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全面建小康包含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升大众文化品质的目标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全面建小康的必要构成;终身教育是二者的必然归宿。三者目标相接,精神相通,过程相依,应相互关注,共同构建通向学习型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