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中国金融改革渐进式道路研究刘小明,郝继伦陕西财经学院金融系一、引言众所周知,从集中计划经济和统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始终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终极目标,而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又有赖于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金融的推动与支撑。但目前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与经济体制却呈现显著的...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与货币政策区域化葛兆强,郝继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伴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不断“裂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聚合”,我国东部、中部和...  相似文献   
3.
再论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实质与实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界定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实质和实现形式是关系国有经济改革的总体战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全局性理论问题,已引起广泛争论。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再探讨,认为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实质是控制力+资本增值力,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有效实现形式是国有...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微观和宏观的双重规定。从微观上讲,国企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既有的残缺产权结构,构建收益权与控制权有机统一的完整产权结构;从宏观上讲,在于寻求一条既不引致潜在资产损失短期内显性化,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又能实现国有资本加速增值,并用增值收益有效补偿潜在资产损失的改革路径。既有的私有化论、行业退出论、投资重体换位论、法人社会主义论和国有股权主导的股份制改造论等改革思路却无法同时满足国企改革的双重规定,难以将国企改革引向成功。作者提出了国企改革的全新思路:国有资本“搭便车”运营  相似文献   
5.
货币化的反思与经济转轨的突破点———国有企业与金融业改革的一种思路郝继伦中国18年的经济改革进程伴随着持续的货币化过程,货币化过程中的货币发行收益使相当的超量货币供给并未表现为通货膨胀压力,从而支撑和创造了“中国奇迹”。但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货...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金融的成长,要求利率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最有效、最灵敏的杠杆作用。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利率的杠杆作用却十分微弱,利率的调节也没有收到理论设定的预期效果。因此,现实地考察我国利率杠杆的作用机制,从特定的利率形成机制来把握其深层的制度归因,进而探  相似文献   
7.
改革以来的财政收支失衡、信贷收支失衡以及财政信贷综合失衡根源于我国特定的制度背景。深化体制改革、进行制度创新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改革基点与着力点,改革的核心在于创建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8.
银行部门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监控作用.银行对企业的监控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目标性治理”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干预性治理”,而每一种治理结构的选择又与其特定的企业融资结构、金融制度安排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银行在我国企业治理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是可供选择的改革出路,而这有赖于相应的银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一、国有企业并非一般企业:国有企业的性质定位从理论上分析,众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主体间的完全相互竞争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效用的最大化,借助国有企业弥补市场失灵或市场不足是轻济发展的内在必然。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企业,其典型特征是目标多元化,或者说国有企业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而是突破了企业的一般利润界限,超越了私人资本对单纯盈利的追求,以生产那些一般企业无力生产或不愿生产却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克服由“外部性”所引起的市场失灵现象,弥补市场缺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