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讯继2007年11月东南大学举办"生命伦理学与老龄生命伦理与科学国际会议"之后,2015年6月26-28日,东南大学将召开"2015年国际生命伦理学高峰会议暨全国第二届老龄生命伦理学与老龄科学论坛";本会议邀请了美国、英国、韩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优秀学者、著名生命伦理学家、老龄问题学者和老  相似文献   
2.
杨义 《北方论丛》2016,(1):1-12
思考中国现在的文明形态和人文气象需要建立起贯通文、史、哲、宗教、人类学的人文学,其战略思想和核心方法是将空间维度有机嵌入时间维度,确立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整体文化观,高度关注并科学对待不同文化层次的本质价值和互动关系问题,还原历史文化典籍蕴藏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过程。具体到先秦诸子研究领域,则可以利用上述文化要义破解诸如老子的母系氏族特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含义、孙武其人的有无、墨子的出生地、庄子的家世、《疠怜王》的作者等六大迷津。  相似文献   
3.
<正>2021年11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与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14届中韩人文交流政策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论坛的中心议题是“文化软实力、文化多样性与人文学”。与会的中韩双方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中心议题,从“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竞争力:人文学的价值”“人文学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韩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实践与经验”三个分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一、概念:西方舶来语——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些名词概念全部源自西方,并在近代西方蔚为大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讲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著名世界史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指出:19世纪结束时,"科学"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还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方式。此外,由科学革命引发的这种变化还以无数方式直接和间  相似文献   
5.
2007年4月21-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杂志社、贵州大学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共同主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贵州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凯里举行.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人文学之“内外兼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巨大转变。处此巨变中的人文学,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亦有不少转机:在日渐"分离"的大学校园,社会科学发展迅猛,人文学则越发退居边缘,风光不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由于十年来的大学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倍增,民众对人文学的兴趣转浓,与"国学热"形成相互呼应之势;而各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提倡,和"通识课程"的逐渐落实,虽仍在不断的自我调整之中,但均以"人文学"为知识传授的核心,也为人文学预留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人文学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还不是其在大学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而是被按照工程或社会科学的模样进行的改造,各类学术工程和评审文化在大学里大行其道,其发展日趋数字化、模式化,使人文学特有的灵性和精神受到损害,变得平淡、僵硬、了无趣味。  相似文献   
7.
<正>由加拿大外交部资助、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主办的“中加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在北京工业大学隆重举行。中国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詹成付司长、加拿大驻华使馆参赞Ian Burchett先生、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冯培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陆学艺教授以及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史柏年教授到会致词。会议旨在通过中加两国学者的学术交流,共同促进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空间人文研究(spatial humanities)是继20世纪末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之后形成的一项极具前景的研究领域,开启了对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地理、语言与地方等诸多命题的新思考。将邹鲁古迹子思祠遗址群置于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的视角下,对这一考古遗址的文化肌理、时空转换、文与物的关系进行解读,探讨古人如何利用空间来接续和再生文化意义及其所反映的"古今一天,圣贤一心,道无古今"的遗址空间观。这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古迹利用方式对当今考古遗址及历史街区空间的修复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罗西·布拉伊多蒂看来,传统人文学对人类主体的关注过于狭隘,而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场所也存在局限性,后人类思想话语的发展历程对我们关于“人”的理解产生了巨大影响。她建议将人文学科重新构想为理解所有实体(人类和非人类)相互关联的更大项目,主张采取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承认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知识的多元性。她呼吁人文学应在应对人类活动对地球带来深刻影响方面发挥作用,推动以环境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自2012年“环境人文学”这一术语正式亮相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环境人文学被看作是西方传统人文学科在应对环境问题过程中的出路。环境人文学融合了“后人类主义”和“新物质主义”的新思潮,首先反对人类的特殊性,拆解了人类与非人类的二元对立,认为人类与其他所有存在物一样,是构成世界的一部分;其次,主体性非人类独有,非人类也具有施动性质的主体功能;最后,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构建人类与大自然平等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