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81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和郭沫若对雪莱不同接受视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郭沫若都受到过雪莱的影响,但他们对雪莱的接受有着不同的视点。鲁迅对雪莱影响的接受体现出较强的主体选择性,张扬的是雪莱启蒙者的反抗战斗精神。郭沫若对雪莱的接受则主要是关于诗歌创作理论,在关于诗歌的创作理论上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呈现出这种接受视点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秉承不同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该文坚持中西文化互阐的立场,揭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建构的真相其“无目的”论诗学话语的建构就奠基在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中。郭沫若在倡导文艺“无目的”的同时,并不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有时甚至不惜夸大文艺的社会作用,看起来两相矛盾,但实际上是郭沫若以“人格”为中介,强调个性人格的自然流露与社会性的自然转化,既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又不忽视文艺的特殊规律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我为人人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5,(17):47-47
有的名人记忆力惊人。据郭沫若《革命喜秋》一书称,成仿吾年轻时帮乃兄翻译了《英汉辞典》,后来看英文读物就不用翻辞典了。古人亦有.如苏东坡,那个带头攻击、审问苏东坡的李定就说:“苏东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诗文审问起采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令人中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承认自己在翻译米海里司著作中受到影响,还明言在研究中国古史上受益于王国维。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是中国本土金石学的遗产。郭沫若受自米海里司的影响主要是观念性的,而来自王国维的影响则是具体的甲骨金石释文和技术方法。王国维和米海里司共同影响郭沫若的中国古史研究,或者说郭沫若研究中国古史的路数是中西学术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既是审美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鲁迅揭示了日常生活的现代意义。日常生活参与了历史的重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透视和烛照了国民劣根性及民族国家的原型。鲁迅也许是在拜献,但也未必不是解构,以暗寓日常生活的崛起。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可由事实与精神两部分构成。杨贵妃这一符码所能提供的语义场或交往空间本身就是日常生活广场的现代投影。历史小说的灵魂仍是它在日常生活上的动力和潜力。从鲁迅到郭沫若的历史小说观虽有微异,但在直逼现实的日常生活维度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茅盾有意保留"历史小品"这一概念,以别于历史小说的规定。历史小说的现代转型得益于历史观的变化,也就是说,存在感和认识论影响了新的历史小说模式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特性,人们对其认识尚且不足,致使这一领域成为一块是非之地.“五四”期间,我国文人间翻译论战颇为频繁,其激烈之程度可谓空前.首先,围绕郭沫若及其创造社同仁与胡适、茅盾及鲁迅等文人的几次翻译论战,分析了论战的缘由以及论战对我国译坛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然后对几次翻译“论战”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计小为 《北京纪事》2011,(8):107-108
什刹海,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自然景观,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它附近的旅游观光处:恭王府、郭沫若故居、荷花市场、鸦儿胡同6号萧军故居、宋庆龄故居、鲜为人知的毛主席当年在北京搞革命常去散步的侯位胡同(尽管已因修建卫生部招待所被拆掉、消失了,但从广化寺和招待所东侧仍可依稀辨认),以及剧作家计红绪创办的艺术小村饭庄……都是耐人寻味的音符,令人流连忘返的遗址。  相似文献   
8.
《文艺论集》是郭沫若一部重要的学术论文集,也是其著作中版本衍变最为繁复的一部著作集.《文艺论集》的编选成书,是郭沫若将自己文章、作品辑录成集的一个有些“另类”的个例,那差不多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而此时,在“悬想”独自建立一个“文艺论”理论体系的郭沫若,正经历着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剧烈变化.这些情况对《文艺论集》的版本衍变自然发生了影响,它们既有文本上的,亦有文本之外的.这是《文艺论集》版本研究需要关注和考察的内容.同时,这对于疏理考察郭沫若著译作品中大量存在的非常棘手的“盗版本”问题,也会提供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9.
华金余 《兰州学刊》2010,(1):187-191
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徘徊于纯粹论与工具论之间,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对文艺纯粹论的学理依据缺乏深入的了解,更由于中国文学史没有文学自主的现实经验,使得他面对西方文学自主论的论说时,会觉得非常有道理,回到中国的现实时,又会觉得文学工具论更合时宜;其次,艺术家与革命家的双重身份;第三,争夺文坛话语权的实用主义考虑。  相似文献   
10.
谈宜斌 《老友》2010,(5):12-12
在福建省厦门市五老山下,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南普陀寺。这里不仅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而且也是旅游观光和素食佳肴的天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